漢匈百年戰(zhàn)爭,一般人應(yīng)該都知道,但是如果更細致的列數(shù)漢匈之間發(fā)生了哪些戰(zhàn)役,相信大多數(shù)人只能說出陰山之戰(zhàn)、河西之戰(zhàn)、漠北之戰(zhàn)這些。匈奴是如何一步步從強大的草原帝國到最終消亡?這個過程的演化相當復雜和漫長,需要從多部史書中查找。
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規(guī)律,匈奴的命運與其單于使用幾個字的單于號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今天就按照匈奴單于的世系列表聊聊這個話題。
一、匈奴來自哪兒
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于今內(nèi)蒙古陰山山麓?!靶倥币幻钤缫娪趹?zhàn)國時期的《逸周書·王會篇》、《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戰(zhàn)國策·燕策三》,最先敘及匈奴來源的是司馬遷。蒙古高原是現(xiàn)代的叫法,在秦漢時期,那兒叫做大漠。

匈奴全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南至祁連山脈、黃河河套地區(qū),北至肯特山、貝加爾湖、薩彥嶺,東至大興安嶺,西至塔城盆地、伊利河谷等中亞地區(qū)。下圖,科布多曾是清準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場,后為乾隆滅準噶爾的大本營。翻過薩彥嶺,就是廣袤的西伯利亞。

匈奴的起源至今是個謎,現(xiàn)今有三種說法:
1、司馬遷認為夏被商滅后,部分族人北遷的后氏苗裔,曰淳維,此為匈奴的先祖。該說法被后世大多數(shù)的史書采用。《史記》不僅稱華夏人為炎黃子孫,也將秦人、楚人、吳人、百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鮮說成是炎黃子孫,這頗符合現(xiàn)代一些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但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看這是站不住腳的,因而,司馬遷的這一說法不為現(xiàn)在的歷史學家接受。
2、《史記》和《漢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匈奴是同一個族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夏朝時該族群稱獯鬻(讀xūn yù),《孟子》等古籍寫作葷粥,也有的古籍寫成薰育、薰粥等。
漢朝的樂彥在《括地譜》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 ?!耙馑际窍蔫顭o道被湯放逐后,其子獯鬻率眾避居北野,成為北方民族的首領(lǐng)。這個又與司馬遷的說法吻合,似乎匈奴源自夏朝的后裔是西漢時期史家的共識。
獯鬻的居地在周王朝的西北地區(qū),西起汧隴,東至山西太行山一帶。周朝時獯鬻被華夏族稱為獫狁(讀xiǎn yǔn),也有寫作狁,是犬戎諸族的舊稱。他們干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借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機,滅亡了西周。
中國古代,把華夏族之外的地方生活的各民族,東邊稱夷,南邊稱蠻,西邊稱戎,北邊稱狄,無論是早先的獯鬻、獫狁、匈奴,還是后世的鮮卑、契丹、女真等等,他們在古代都擁有我們現(xiàn)在的人們更熟知的統(tǒng)一名稱——夷狄或戎狄。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的兼并戰(zhàn)爭,北方涌現(xiàn)出了秦、趙、中山、燕等強國,犬戎諸族屢次受到打擊,除一部分歸化外,其余的被驅(qū)逐到更西邊、更北邊,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到了戰(zhàn)國末期和秦朝時,他們先是被稱為胡,后被稱為匈奴。
3、上古時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各個部落經(jīng)過常年的爭斗、融合,逐漸形成了部落聯(lián)盟,最終發(fā)展為華夏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原文明?,F(xiàn)今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一種說法是:在中國的北方生活著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經(jīng)過多年的兼并融合,尤其是戰(zhàn)國末期秦、趙、燕等強國的崛起,進一步擠壓了北方游牧部落的生存空間,間接加快了北方各游牧部落融合的進程,短短幾百年間,中國的北方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游牧部落聯(lián)合體——匈奴。
二、雙字單于——匈奴的崛起
戰(zhàn)國時期,華夏人對這個北方游牧民族(似乎稱群體更合適)的稱呼從胡最終確定為匈奴。匈有喧擾、騷亂之意,奴就更蔑視了,一看就不是好名字!
古代北方民族的大致分布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通過戰(zhàn)爭將生活在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樓煩驅(qū)逐。樓煩西遷,又將生活在呂梁、黃河、黃河幾字彎內(nèi)的林胡驅(qū)逐去了北方。林胡此后從歷史中消失,很大可能融入在陰山南北放牧的胡人。而這個胡人就是匈奴的前身主體。

由于秦、趙、燕、中山等中原諸強國的擠壓,生活在隴西之戎,涇、漆之北戎,晉北之林胡、樓煩之戎、燕北山戎,等等,被迫向北向西遷徙。在中原春秋戰(zhàn)國大亂斗,由800個諸侯國逐步形成大一統(tǒng)王朝的前后時期,東北亞地區(qū)的游牧部落也被迫開啟了相互的兼并戰(zhàn)爭,形成了一些較大的部落聯(lián)盟,其中,大一統(tǒng)的游牧部落匈奴就此成形。
后世還原的匈奴騎兵形象及裝備

匈奴的語言至今沒有爭論出結(jié)果,匈奴的文字則受華夏文明的影響使用漢字。單于姓攣鞮(luān dī),《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南匈奴單于的姓氏為“虛連鞮”,可能是“攣鞮”的異譯或演變形式。攣鞮氏是北方諸游牧部落中最大(或較大)的一支,其首領(lǐng)是單于。匈奴單于的繼承抄襲中原文明的世襲制,匈奴的王族和大貴族基本都出自攣鞮氏這個部族。
單于的全稱是“撐犁孤涂單于”,匈奴語“撐犁”是“天”,“孤涂”是“子”,“單于”是“廣大”之意。“這個比中原王朝的“天子”稱呼似乎還要拔高了一些?!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涊d,漢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冒頓單于致漢文帝的信中自稱:“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這一稱謂后來發(fā)展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
內(nèi)蒙古出土的匈奴王金冠

匈奴的官制仿照中原文明,單于之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shù)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后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薄?strong>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按照紙面意思,匈奴這24個大貴族每人手下均領(lǐng)有超過一萬的騎兵,實力強大。
除了出自嫡系的攣鞮氏匈奴貴族,其他歸附的較大部落首領(lǐng)被封為各種名號的匈奴王,如比較熟悉的渾邪王、休屠王等,這些部落的部眾大的有數(shù)萬,小的有數(shù)千。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馀萬騎“。應(yīng)該說,那個時候的匈奴還只是比較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或者說還未強大,有沒有單于不知道。起碼,司馬遷記錄的匈奴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單于是頭曼單于。
司馬遷記載:“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馀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云。”因而,頭曼單于之前的匈奴歷史就不清楚了。
1、頭曼單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全稱攣鞮頭曼,攣鞮是姓,頭曼這個名字可能和蒙古語''tümen''“一萬”有關(guān)。在頭曼單于的帶領(lǐng)下,匈奴逐漸開始壯大。
頭曼單于的運氣不太好,《史記·匈奴列傳》載:“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毙倥藭r不僅處于東西兩強的夾擊,日子不好過,而在南邊,則有一個嬴政。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把陰山附近黃河以南的匈奴人趕到了陰山以北。蒙恬和公子扶蘇在陰山附近駐扎了十余年,把燕國、趙國、秦國修建的長城連接了起來。

黃河從青海發(fā)源,經(jīng)甘肅進入寧夏,遇到南北走向的賀蘭山,沿賀蘭山向北流,又遇到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改向東流,再次遇到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改向南流。這樣,黃河在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幾字形的大拐彎,河道拐彎處就形成了沖積平原,這就是河套平原。
陰山東邊的主峰大青山,山下的代表城市是呼和浩特,被稱為前套、東套;陰山西邊的主峰是狼山,代表城市是巴彥淖爾,稱后套;前套后套之間的城市就是包頭;賀蘭山下的銀川平原稱為西套。

中國的400毫米等高降雨線沿著大興安嶺、燕山、陰山、賀蘭山向下延伸,這些山脈的東邊、南邊降雨量超過400毫米,適合農(nóng)業(yè)耕種.。山脈的西邊、北邊的降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適合放牧。而更遠處,降雨量低于200毫米.,呈輕微的沙漠戈壁化,僅在夏秋時節(jié)長草,勉強可以放牧。這一片南北1000公里,東西2000公里的高地現(xiàn)在稱為蒙古高原,高寒少雨,古時稱大漠。

匈奴不筑城,王庭初始在陰山以北的草原,就是我們熟知的被衛(wèi)青搗毀的”龍城“。越過大漠,在陰山以北一千公里有一座山,現(xiàn)在叫肯特山,山下的盆地是游牧民族另一個主要的放牧地區(qū),被逐出漠南后匈奴單于庭就設(shè)在那一片。繼續(xù)往北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古時稱北海。肯特山是匈奴,也可以說是雄踞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的神山,我們更熟悉的是古代的名字——狼居胥。
狼居胥山的西面是我們熟悉的另一座山脈——燕然山,現(xiàn)在稱杭愛山。杭愛山與阿爾泰山之間夾著幾塊盆地,這也是游牧部落的寶地,最北邊的那塊盆地是永遠的痛——唐努烏梁海。再往北是薩彥嶺,翻過去就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西伯利亞。
從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來說,漠南明顯好于漠北,適合人類生產(chǎn)生活,現(xiàn)在蒙古國的總?cè)丝谥皇莾?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十分之一就說明了一切。
當時匈奴的生存環(huán)境相當苦逼:被蒙恬從條件最好的“塞上江南”——河套地區(qū)驅(qū)逐到陰山以北,而大興安嶺西邊的那一大片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被東胡占據(jù),陰山往西通過六盤山連接的祁連山下那片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被月氏占據(jù)。
但是,秦長城與燕、趙長城的走向不一致,是斜著向上,未能沿著賀蘭山連接到在陰山的趙長城。由于秦長城未能與趙長城連為一體,這就埋下了一個隱患:一旦中原衰弱,游牧民族就能很輕易的順著那個大豁口侵入河套地區(qū),這樣,雁門關(guān)那一帶就成為了農(nóng)耕文明抵抗游牧民族的中樞,雁北地區(qū)(以平城今大同為核心)為前哨陣地。
秦始皇東巡時突然駕崩,秦二世胡亥在趙高、李斯的幫助下篡位,并假傳遺詔逼死了公子扶蘇和蒙恬。匈奴迎來來重新進入河套地區(qū)的機會,然而頭曼單于的運氣不好,剛想有所作為就被自己的大兒子殺死了。
2、冒頓單于,前209年—前174年,在位36年
冒頓單于在位時期,中原進入了秦末大起義,之后又是楚漢大亂斗,漢初的高祖平叛,根本無暇顧及草原的游牧民族。冒頓單于帶領(lǐng)匈奴向南兼并了樓煩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占領(lǐng)了河套以南地。進入河西走廊,打垮了月氏,占領(lǐng)了祁連山下的豐饒的牧場。向西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6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qū)。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東打敗了東胡,占領(lǐng)呼倫貝爾草原。

東胡的一支逃到了烏桓山,漢匈對決的中后期,趁著匈奴虛弱,烏桓經(jīng)常暴打匈奴。曹操擊敗袁紹后曾經(jīng)討伐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烏桓的最后一任大單于蹋頓在白狼山之戰(zhàn)中被張遼斬殺,烏桓自此散落。東胡的另一支逃到了鮮卑山,烏桓衰落后成為草原霸主,南北朝時期統(tǒng)一北方建立了北魏、西魏、東魏,通過孝文帝漢化改革,融入漢族。東胡還有一個很小的分支,后來在鐵木真的帶領(lǐng)下發(fā)展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帝國。
生活在貝加爾湖畔的丁零,就是偷走蘇武養(yǎng)的羊的那群人,他們趕著有很高車輪的馬車,也被稱為高車人。被匈奴擊敗后臣服,后又趁匈奴衰落經(jīng)常欺負匈奴。
呼揭被匈奴征服后成為其奴隸、打手,后隨南匈奴歸降。五胡亂華時,南匈奴帶著揭族打著為漢復仇的旗號滅亡了西晉,建立了前趙。但是揭族實力壯大后反噬其主,滅亡了前趙建立后趙。揭族對漢人很殘暴,最后被滅族。
漢匈之間第一場大戰(zhàn)是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的白登之圍。白登在今天大同東北的一座小山,關(guān)于此戰(zhàn)史書上語焉不詳,頗有春秋筆法。此戰(zhàn)之后,漢朝開始實行屈辱的和親,并每年向匈奴進獻物資。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7年,冒頓單于派右賢王率部入侵北地、上郡,丞相灌嬰受命帶領(lǐng)騎兵八萬五千人前往迎擊,匈奴未敢接戰(zhàn),撤軍。冒頓單于此時已經(jīng)年老,發(fā)現(xiàn)漢文帝不好惹,于是派右賢王前去攻打月氏,將其擊敗,殺了月氏王。
3、老上單于 前174年--161年 冒頓子稽粥
生活在河西走廊西邊的烏孫此前被東邊的月氏擊敗,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人攻殺。幼子獵驕靡剛剛誕生,被冒頓單于收養(yǎng)成人,后來率領(lǐng)族人在冒頓單于的幫助下打敗月氏,烏孫復國。
被擊敗的月氏西遷伊犁河谷,老上單于時,匈奴再次發(fā)兵伊犁河谷,獵驕靡繼續(xù)率領(lǐng)烏孫人配合匈奴作戰(zhàn)。月氏再次戰(zhàn)敗,新立的月氏王被殺,族人南遷到大夏國一帶,大約是今阿富汗及克什米爾那一片。烏孫人就留在伊犁河谷那兒生活,并發(fā)展壯大起來,逐步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獵驕靡活了很長時間,親眼見證了匈奴的崛起,見證了漢匈大決戰(zhàn),認識到漢朝的強大。作為夾在漢匈之間的一支弱小力量,獵驕靡兩邊下注,分別迎娶了漢朝的細君公主和匈奴的一位公主。
漢匈大決戰(zhàn)時,張騫曾經(jīng)勸烏孫東歸重新回到河西走廊,但是一則伊犁河谷一帶自然條件更好,二則獵驕靡此時操心的是百年之后,二兒子會不會奪了自己大孫子軍須靡的王位,因而拒絕了東歸。
歷朝歷代和親公主中功勞最大的是在細君公主死后遠嫁烏孫王軍須靡的解憂公主,她后來成為烏孫的國母。在后期協(xié)助漢朝暴打匈奴的戰(zhàn)爭中烏孫國出力最大,戰(zhàn)果最豐。
410年烏孫被柔然所滅。烏孫所在那片地在今天帶烏字的某個斯坦,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與漢最為要好。
老上單于時,匈奴的軍事力量達到了頂峰。對于漢朝,匈奴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采取游擊戰(zhàn)術(shù)頻繁襲擾邊境,消耗漢朝國力。
最大規(guī)模入侵發(fā)生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直逼長安,焚毀回中宮。漢文帝集結(jié)重兵準備反擊,但是匈奴呼嘯而去,沒打著。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老上單于接受和議,雙方以長城為界暫時休戰(zhàn)。
4、軍臣單于 前161年--前126年 老上單于子
匈奴以武力為尊,新單于繼位后就要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立威服眾,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出擊取得戰(zhàn)功。
前161年,軍臣單于率部侵犯漢朝邊境。漢文帝僅命漢軍守衛(wèi)長安,任由匈奴在北部邊境肆虐數(shù)月,自行退走。
漢景帝時期,漢匈恢復和親,邊境相對平靜,史料僅記載了兩次匈奴對邊境的小規(guī)模入侵。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漢朝解決了國內(nèi)的一系列問題,與民休養(yǎng)生息,增強國力,儲備物資,并大力養(yǎng)馬。
劉徹權(quán)力穩(wěn)固后,前133年放棄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漢朝建立69年后,決定開始主動反擊匈奴。

漢武帝的心目中的第一仗就是決戰(zhàn),想要仿照當年的李牧那樣一舉打滅深入的匈奴。這就是王恢獻計的著名的馬邑之謀。
漢朝設(shè)計誘使軍臣單于率10萬騎兵進入大同盆地,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率主力埋伏在馬邑周圍的群山中,王恢率一部漢軍埋伏在平城(大同)以北的山中。預備在匈奴騎兵進入馬邑(今朔州附近)時展開圍攻,王恢率部斷匈奴退路。
軍臣單于率部進入大同盆地,發(fā)覺情況不對,慌忙撤軍。王恢只有三萬步兵,未敢出來阻攔。此戰(zhàn)未能打成,也可以說漢軍完敗——費時費力集結(jié)部隊,一仗未打。
戰(zhàn)后,王恢被漢武帝下獄,王恢在獄中自殺。主戰(zhàn)派王恢之死,更進一步讓朝堂上下明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決心。
馬邑之謀后,漢匈關(guān)系斷絕,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匈奴頻繁”入盜于邊“。
圖標錯了,匈奴本部的東邊是左賢王

漢軍的第一次出擊,在歷史上被稱為龍城之戰(zhàn)。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
漢武帝親自部署戰(zhàn)略計劃,分派四路出擊,每路一萬騎兵。車騎將軍衛(wèi)青出上谷(今張家口懷來一帶),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出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位將軍中只有李廣曾長期擔任太守,素有威名,其他三位均為青年將領(lǐng)。因而,匈奴重兵迎戰(zhàn)李廣。

戰(zhàn)爭結(jié)果:左路公孫賀未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戰(zhàn)敗,損失七千,狼狽逃回;李廣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靠著個人的勇武奪馬逃回;毫無名氣的衛(wèi)青率領(lǐng)著部隊,趁著匈奴主力圍攻李廣、公孫敖,一路沖到了匈奴的單于庭(亦有說是匈奴祭天之地)——龍城,一場突襲,斬殺了700匈奴。
戰(zhàn)后,公孫敖、李廣貶為庶人,公孫賀不升不降,衛(wèi)青封關(guān)內(nèi)侯。
漢朝依照的是秦商鞅設(shè)立的軍功爵制,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左庶長,十一級右庶長,十二級左更,十三級中更,十四級右更,十五級少上造,十六級大上造,十七級駟車庶長,十八級大庶長,十九級關(guān)內(nèi)侯,二十級徹侯。因為要避漢武帝劉徹諱,所以最高一級改稱列侯。

匈奴的報復很快到來。同年秋,匈奴入關(guān)襲擾,漢武帝派御史大夫韓安國坐鎮(zhèn)漁陽(今北京懷柔附近)進行防守。第二年,匈奴2萬騎兵襲擊遼西,殺太守,掠走2000多百姓;緊接著匈奴兵鋒直指漁陽,擊敗漁陽太守,包圍韓安國,漢軍傷亡殆盡,幸虧援軍趕到,解了韓安國覆滅之危;匈奴繼續(xù)向西,侵入雁門,殺掠千余人,呼嘯而去。
不得已,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命為右北平太守。李廣成名于漢文帝時期,進攻非其強項,但是防守有一套。匈奴懾于其威名,給他起了個”飛將軍“的綽號,入侵時往往都繞過右北平。
李廣

防守的同時,漢軍兵分二路反擊:衛(wèi)青出雁門,李息出代郡,各率3萬騎兵。戰(zhàn)爭結(jié)果:李息無功而返,衛(wèi)青再次獲勝,斬殺數(shù)千匈奴。
這三場仗漢軍的絕對損失要大于匈奴,但是積累了大規(guī)模運用騎兵的經(jīng)驗。
三、漢匈對決——漢武帝面對的五位匈奴三字單于
元朔二年(前127年)春,匈奴南下侵入漁陽、上谷二郡,殺死吏民上千。這一次,漢武帝除了命令當?shù)胤朗赝?,并未派兵正面反擊,而是派衛(wèi)青,李息率領(lǐng)數(shù)萬騎兵從代郡出發(fā),先向北,再拐向西入云中,沿著黃河一路向西打。

衛(wèi)青的部隊出云中后,直撲后套的高闕(今巴彥淖爾一帶),打敗匈奴白羊部,然后沿黃河向南,在賀蘭山下打敗婁煩部。這一仗史稱河南之戰(zhàn)或河套之戰(zhàn),斬殺匈奴2300人,俘虜3000余人,俘獲牛羊馬匹上百萬頭,奪取了河南、河套地區(qū)。
戰(zhàn)后衛(wèi)青獲封長平侯。漢武帝設(shè)置朔方郡、五原郡,修建朔方城,征發(fā)百姓徙民實邊,派遣校尉蘇建(蘇武之父)率領(lǐng)十萬人興筑陰山南麓的長城。

河南之戰(zhàn)純粹從斬殺戰(zhàn)果來說并不大,但是戰(zhàn)略意義重大,漢朝取得了漢匈戰(zhàn)爭中首次戰(zhàn)略上的勝利。往常,匈奴沖入北地、上郡,漢軍如果守衛(wèi)不住秦長城,則首都長安會立即遭受匈奴騎兵的威脅。

夏天,匈奴發(fā)起反擊,數(shù)萬騎兵攻入長城,殺死代郡太守,劫掠百姓千余。秋天,匈奴攻入雁門,劫掠百姓數(shù)千。冬,軍臣單于病重,死。
匈奴迎來了由盛轉(zhuǎn)衰的三字單于時代。
5、伊稚斜單于 前126年--114年 軍臣弟
軍臣單于死后,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攻打左賢王太子于單,奪了單于位。太子逃入漢境投降,漢封他為涉安侯,數(shù)月后去世。

由于是搶來的單于位,為了服眾,第二年夏天伊稚斜單于親率9萬騎兵,分三路侵入上谷、代郡、定襄。匈奴的右賢王數(shù)次率部襲擾朔方郡,妄圖重新奪回河套地區(qū)。史書記載右賢王:”數(shù)為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掠吏民甚重。”
經(jīng)過兩年準備,漢武帝充分吸取了經(jīng)驗,發(fā)動了一場放大版的河套之戰(zhàn)——奇襲右賢王之戰(zhàn)。
前124年春,將軍李息等人率部從右北平等地出發(fā),襲擾匈奴左賢王部,起到迷惑牽制作用。車騎將軍衛(wèi)青率由騎兵、步兵、車兵組成的合成集團軍出朔方,奇襲右賢王。
衛(wèi)青部有3萬精銳的騎兵,此時的他指揮藝術(shù)嫻熟,不待后面的步兵跟上,親率騎兵一天內(nèi)疾馳600里深入匈奴腹地。
入夜時分,剛喝了酒的右賢王正打算睡覺,衛(wèi)青率領(lǐng)的騎兵發(fā)起了沖鋒。右賢王帶數(shù)百親衛(wèi)倉皇逃走,其余凡抵抗者全被斬殺,俘虜匈奴一萬五千人,匈奴各類大小王十余人,繳獲牛羊馬匹無數(shù)。
衛(wèi)青一戰(zhàn)封神,漢武帝大喜,派欽差直奔軍中,拜大將軍,位列丞相之上,節(jié)制諸將。
匈奴的報復很快就來,秋天,匈奴萬騎攻代郡,殺都尉,劫掠千余百姓。
前123年2月,十余萬由車兵、騎兵組成的漢軍出定襄,越過長城,向匈奴單于本部發(fā)起大規(guī)模反擊。
主帥大將軍衛(wèi)青,前鋒前將軍趙信,中將軍公孫敖、衛(wèi)青本部、強弩將軍李沮組成中軍,后將軍李廣為后衛(wèi),左翼是左將軍公孫賀,右翼是右將軍蘇建。
大軍出定襄不久遭遇匈奴主力,雙方激戰(zhàn),殲滅匈奴數(shù)千人。匈奴北撤,漢軍撤回邊關(guān)休整。
4月,衛(wèi)青再次率部原路出擊。
正在漢匈主力大戰(zhàn)的關(guān)鍵時刻,匈奴的左賢王率部從側(cè)翼攻來,一時間漢軍情況危急。衛(wèi)青從容指揮,派前將軍趙信(匈奴降將)和右將軍蘇建率3000騎兵向東迎擊左賢王,自己親率主力發(fā)動猛攻。
利用兩位將軍爭取來的時間,衛(wèi)青大破單于主力,陣斬匈奴萬人。單于率部逃跑,漢軍追擊。其中一位18歲的小將尤其勇猛,率800騎兵窮追單于數(shù)百里,斬殺2028級,俘虜大批匈奴貴族。
東路的情況則不好,面對優(yōu)勢的敵軍,蘇建的2000騎兵全軍覆沒,全身是傷逃回。趙信帶著剩余的800人又投降了匈奴。
趙信兩邊情況都熟悉,因而深受單于信任,被封為次王,單于聽從他的建議在杭愛山下修建了趙信城,想學著漢朝那樣筑城防守。趙信建議:漢軍勢大,不如放棄漠南撤回漠北,以逸待勞。漢軍如要攻擊,須穿越千里大漠,那時候趁漢軍疲憊再發(fā)起攻擊。單于大敗之后,亦知漠南不能守,借坡下驢,匈奴王庭遠遁漠北。
漠南之戰(zhàn)從戰(zhàn)略層面漢軍大勝,將匈奴驅(qū)逐出漠南,但戰(zhàn)役層面是慘勝,自身損失也不小。戰(zhàn)后,僅兩位封侯,一位是小將霍去病封冠軍侯,一位是從西域返回的張騫封博望侯。蘇建雖然為戰(zhàn)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部下全軍覆滅,軍法無情,貶為庶人。
張騫出使西域使得漢朝了解了帝國西邊的情況。漠南之戰(zhàn)兩年之后,漢武帝發(fā)起河西之戰(zhàn)。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lǐng)一萬騎兵出征匈奴。這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
霍去病率軍從隴西郡出發(fā)后,越烏戾山,渡黃河,伐遫濮部,速斬遫濮王 ,涉狐奴水,六天轉(zhuǎn)戰(zhàn)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諸小王紛紛擊潰。接著長途奔襲越過焉支山,在皋蘭山(甘肅張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與匈奴主力展開決戰(zhàn),陣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連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漢軍繳獲,前后斬殺匈奴8960人。渾邪王、休屠王向西敗走。

首次河西之戰(zhàn)原本只是一次偵察行動,但是霍去病千里奔襲,打成了決戰(zhàn)。
夏天,漢軍發(fā)起了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
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余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左賢王部?;羧ゲ∨c公孫敖合領(lǐng)騎兵數(shù)萬,都從北地出兵,分道進軍向西進擊。
李廣率4千余騎先行出發(fā),北進數(shù)百里被匈奴左賢王部4萬騎兵圍困。李廣沉著應(yīng)戰(zhàn),激戰(zhàn)2日,部下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慘重。最后遲到的張騫終于率1萬騎兵趕到,匈奴見不能取勝,解圍北去。
公孫敖出去不久就迷了路,霍去病等不到公孫敖,即獨自率部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上至今無人打破的大縱深長途奔襲記錄。
霍去病從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到達居延海(今內(nèi)蒙古西北額濟納旗一帶)。居延海是發(fā)源于祁連山的黑河(古稱弱水,即弱水三千的那個弱水)所形成的湖泊,現(xiàn)已干涸。之后,霍去病轉(zhuǎn)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jīng)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zhuǎn)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nèi)2000余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qū),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cè)背發(fā)起猛攻。

匈奴倉促應(yīng)戰(zhàn),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陣斬匈奴各種王以下3萬余人,迫降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軍僅傷亡3千余人。渾邪王、休屠王率殘軍逃走。
戰(zhàn)后,李廣不升不降,張騫、公孫敖貶為庶人。霍去病已是列侯,無法再升,朝中地位僅次于他的舅舅大將軍衛(wèi)青。
不久,單于召渾邪王、休屠王去王庭,二人害怕,決定降漢,漢武帝派霍去病前去受降。途中,匈奴二王發(fā)生內(nèi)訌,渾邪王攻擊殺死了休屠王。兩軍接近時,匈奴發(fā)生混亂,一部分開始向西逃走,霍去病立即帶兵殺出,當場斬殺8000人,穩(wěn)定了局面,剩余的三萬余人投降。漢武帝把渾邪王封為萬戶侯,將投降的匈奴部眾分散安排到陰山以南放牧。
金日磾

被殺死的休屠王的太子也跟著投降,賜姓金日磾(前134年~前86年),開始負責給漢武帝養(yǎng)馬,后成為西漢政治家。
金日磾對漢武帝忠心耿耿,漢武帝對他也很是喜愛,將與皇后衛(wèi)子夫生的一位公主嫁給他,他也與霍光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漢武帝駕崩前,金日磾與霍光、上官桀、桑弘羊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上У氖堑诙杲鹑沾敿慈ナ溃瑳]有了他的制約,最后導致霍光擅權(quán)。
前120年秋,匈奴單于與左賢王兵分兩路,每路數(shù)萬騎兵,攻入定襄和右北平,燒殺搶掠一番后離去,漢軍追之不及。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遣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北伐匈奴,并組織步兵數(shù)十萬、馬數(shù)萬匹以保障作戰(zhàn),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領(lǐng)的是5萬精銳騎兵,為此戰(zhàn)主力。原計劃霍去病出定襄,尋找單于主力決戰(zhàn),衛(wèi)青率普通騎兵5萬出代郡往東尋找匈奴左賢王。出發(fā)前得知消息單于在匈奴的左側(cè)活動,于是緊急變陣,霍去病往東,衛(wèi)青往西。

出塞后衛(wèi)青抓到俘虜,得知情報有誤,匈奴單于就在漠北而不在東邊。此時再變陣已來不及,衛(wèi)青于是率主力為左路軍,李廣、趙食其為右路軍向漠北夾擊。
衛(wèi)青到達約定地點后沒有等來李廣,卻碰到了匈奴單于主力。

雙方展開漠北決戰(zhàn),大戰(zhàn)一天,單于發(fā)覺情況不妙,率幾百人先行向西北逃跑。匈奴大亂,漢軍猛攻,匈奴軍潰敗。得知單于逃跑,衛(wèi)青急派輕騎兵追擊200里未能追上單于,焚燒趙信城,凱旋而歸。
迷路的趙食其被貶為庶人,李廣則羞憤自殺。

東路的霍去病奔襲2000里,大破左賢王。之后一路追擊,直追到姑衍山下的匈奴單于庭。

匈奴被打崩潰,三個匈奴王被抓,俘虜各級貴族83人,普通士兵70443人。戰(zhàn)后,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徹底瓦解了匈奴的抵抗意志。
6 、烏維單于 前114年 --105年 伊稚斜子
經(jīng)歷了河南之戰(zhàn)、右賢王之戰(zhàn)、漠南之戰(zhàn),河西之戰(zhàn),漠北之戰(zhàn)這數(shù)場大戰(zhàn),匈奴實力大損,當初號稱控弦三十萬,經(jīng)歷次打擊,被消滅超過三分之二。
漠北大戰(zhàn)后,漢匈之間進入了一段時間的休整,未再爆發(fā)戰(zhàn)爭。匈奴回到漠北休養(yǎng)生息,恢復人口。
馬踏匈奴

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將軍衛(wèi)青之后的戰(zhàn)爭中被雪藏,前106年,衛(wèi)青去世。
前114年,遭受衛(wèi)霍暴打的伊稚斜單于死去,長子烏維繼位。
前112年,休養(yǎng)了七年的匈奴蠢蠢欲動,漢匈戰(zhàn)爭重啟。
匈奴與西羌合謀向漢朝發(fā)起攻擊:匈奴攻入五原郡(今包頭附近),殺了太守。西羌十萬人出河湟谷地,攻擊隴西郡、北地郡。匈奴和西羌通過賀蘭山的西面連接,襲擾河西走廊。這一仗在歷史上稱為枹罕之戰(zhàn),枹罕現(xiàn)位于甘肅省臨夏縣附近。
漢軍并未馬上發(fā)動反擊,只是被動防守。其原因一是烏孫國未接受張騫的勸說東返,漢朝在河西的兵力和百姓較少,二是這一年南越國丞相呂嘉殺了欲舉國歸順漢朝的國王趙興和樛太后,公然反叛。
前111年,漢平南越,西南夷。
前111年,漢武帝派大軍與西羌、匈奴開戰(zhàn)。李息、徐自為率10萬大軍西擊西羌,羌人向西逃到了海西、鹽池一帶。趙破奴率萬騎出令居,公孫賀率一萬五千騎出五原。然而二人出塞后跑了幾千里地,卻未能碰到匈奴。
此后,漢武帝下令建立了敦煌郡、張掖郡,與原有的武威、酒泉,構(gòu)成了河西四郡,征發(fā)幾十萬百姓和囚徒,徙民實邊,并開始在河西走廊增加駐軍,震懾羌人。
前110年,漢武帝親率18萬騎兵,北上朔方郡,出塞轉(zhuǎn)了一圈,然后修書給匈奴單于,威懾匈奴。
前110年,漢平閩越。
前109年,派使者去朝鮮,使者被殺,漢攻滅朝鮮。
前108年,漢武帝命趙破奴率軍攻打樓蘭(在羅布泊)和姑師(后改名車師,在吐魯番),將忠于匈奴、頻繁騷擾絲綢之路的這兩個小國擊敗,活捉了國王。
7 、烏師廬兒單于 前105年--102年 烏維子
烏維單于死后,他的兒子烏師廬繼位,因為年齡小,被漢朝稱為兒單于。
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漢朝的使者、商隊涌向了西域,帶回來一個消息——大宛國(今土庫曼)的貳師城有寶馬。初始,漢武帝派使者帶著金馬和其他禮物想換取寶馬,遭拒絕。使者態(tài)度蠻橫,被殺。

漢武帝大怒,前104年,派自己現(xiàn)在寵愛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率6千騎兵和各地的不法少年幾萬人遠征大宛。然而路途遙遠環(huán)境艱難,后勤準備不足,幾萬人還未走到貳師城就死了九成,李廣利只得率著剩余的衣衫襤褸之兵退到敦煌。
同一年,匈奴的左大督尉因不滿兒單于,暗中聯(lián)絡(luò)漢朝,準備刺殺兒單于后投降漢朝。

得知消息后漢武帝命公孫敖在塞外修建受降城以為接應(yīng)。由于距離過遠,又派之前霍去病的副將,浞野侯趙破奴率2萬騎兵前往?;?/strong>接應(yīng)。
然而,左大都尉的陰謀敗露,被單于殺死。趙破奴率兵走了兩千余里,沒有等到左大都尉,卻遇到了匈奴的迎擊。漢軍邊打邊撤,匈奴越聚越多。走到距離受降城還有400里的地方,兒單于親率8萬騎兵將漢軍包圍。倒霉的是,趙破奴在夜間尋水的時候遭遇偷襲被俘,失去了指揮的漢軍在第二天全軍覆沒。
兒單于隨后揮軍南下攻擊受降城,守城漢軍拼死抵抗,匈奴撤軍。
從受降城之戰(zhàn)可看出,兒單于非常厲害,很有作為。然而,一年后他突然病死,匈奴失去了中興的希望。
8、呴犁湖單于 前102年--101年 烏師廬的叔叔
前102年,李廣利率6萬大軍,10萬頭牛,3萬匹馬,上萬頭駱駝,浩浩蕩蕩殺向西域。此外,增調(diào)了18萬大軍布置在居延海和河西走廊,從居延澤至陰山以北修建城障、列亭,將防線由長城向北推。并征發(fā)了全國七種貶謫之人為大軍提供后勤支援。
沿途西域小國紛紛表示順服,拿出糧食供應(yīng)大軍。只有輪臺不識時務(wù),被漢軍攻破,屠城立威。行至貳師城下時,還剩3萬人。
在漢軍的圍攻下,大宛貴族殺死國王,開門投降。此戰(zhàn)漢軍最遠攻至咸海周邊。
大軍凱旋回到長安時,僅剩1萬名士兵1千匹馬??梢娫诋敃r的歷史條件下,遠征(5000公里)多么艱難。
漢軍遠征大宛的同年,匈奴發(fā)起了襲擊。
單于本部襲擊了云中、定襄,右賢王配合本部襲擊河西走廊,擄走了數(shù)千百姓,然后向北進攻,大肆破壞漢軍修建的防御工事。玉門關(guān)守將正任文火速來援,擊敗右賢王,奪回百姓和牛羊。此戰(zhàn)即城障之戰(zhàn)。
9、 且鞮侯單于 前101年--96年 枸犁湖之弟
由于匈奴扣押了漢使蘇武,漢武帝決定討伐匈奴。
漠北之戰(zhàn)后,匈奴的勢力開始向西遷移。單于本部從肯特山(狼居胥)西遷到杭愛山(燕然山),原來在此的右賢王西遷到了阿爾泰山和天山附近。
前99年5月,漢武帝命李廣利率3萬騎兵出酒泉向右賢王部發(fā)起進攻。漢軍初戰(zhàn)獲勝,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兵,然而在回軍時,匈奴主力趕到,將漢軍包圍。激戰(zhàn)數(shù)天,漢軍死傷甚多,幸虧司馬趙充國率萬人沖鋒,打開了突破口,漢軍得以突圍,但損失過半。
李陵的任務(wù)原來是給李廣利運送軍糧,但他積極要求出戰(zhàn)。漢武帝告訴他已經(jīng)沒有馬匹,李陵表示愿意自成一軍,帶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
漢武帝和李陵兩個人都頭腦發(fā)熱,此戰(zhàn)略從一開始就錯了。漢武帝命平定了南越的首任伏波將軍路博德負責接應(yīng)李陵,路博德上書表達了不同意見,指出此時正是秋天,匈奴馬肥兵壯,提出等到來年春天,自己與李陵各自率領(lǐng)酒泉、張掖的騎兵夾擊匈奴單于本部。漢武帝不允,下令李陵9月前必須出擊。

李陵沖到?;?/strong>,遭受匈奴單于本部的圍攻。漢軍且戰(zhàn)且走,匈奴左右賢王率部趕來。幾年前趙破奴的撤軍路線是撤往受降城,李陵認為路線太遠且都是平地,決定向南撤往居延海。歷史我們都知道,最終功虧一簣,全軍覆沒,僅400人逃回居延澤,李陵投降。
司馬遷為李陵說了話,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估計是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諷刺自己的大舅子李廣利,司馬遷后來在給人的書信中也隱晦的表達出來。
前97年,漢軍集結(jié)完畢,發(fā)兵三路進擊匈奴。
李廣利率6萬騎兵、7萬步兵為主力出朔方,韓說率3萬步騎出五原,公孫敖率1萬騎兵3萬步兵出雁門。這場戰(zhàn)爭從規(guī)模上堪比當年的漠北之戰(zhàn),但是結(jié)果大相徑庭。
李廣利與匈奴十萬騎兵打了十幾天,互有傷亡,漢軍給養(yǎng)將盡,無奈撤兵。韓說出擊未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能力不夠,往??梢员еl(wèi)青霍去病的大腿混軍功,可一旦到自己獨領(lǐng)一軍,不是迷路就是戰(zhàn)敗。這一次,公孫敖遇到左賢王,又敗了。
這一戰(zhàn)的后果是公孫敖戰(zhàn)敗后辯解,說李陵在給匈奴訓練軍隊,所以自己沒打過。漢武帝大怒,殺了李陵全家。
實際上幫匈奴訓練軍隊的叫李緒,字少卿,而李陵的字也恰巧是少卿。就這樣,李陵萬念俱灰,在匈奴住了下來。
10 、狐鹿姑單于 前96--85年 且鞮侯之子
前90年,匈奴攻打五原、酒泉,兩地守軍戰(zhàn)敗,都尉被殺死。同年,漢朝出動十三萬大軍報復。李廣利率7萬步騎出五原,商丘成率2萬步兵出西河,馬通率4萬騎兵出酒泉。
中路的商丘成出擊后未遇到匈奴,率軍回撤,三萬匈奴騎兵追來。漢軍采取李陵的戰(zhàn)法,邊打邊撤,大量殺傷匈奴而自身損失很小。激戰(zhàn)9天,匈奴被迫撤兵。
西路的馬通進至天山,匈奴右賢王率2萬騎兵迎擊,一看漢軍人多,轉(zhuǎn)頭就跑,漢軍追之不及。
作為主力的李廣利率兵過受降城,在夫羊句山峽(今蒙古南戈壁行?。┡c匈奴右大都尉和軍師衛(wèi)律率領(lǐng)的5000騎兵遭遇,殺死幾百匈奴。李廣利追擊至范夫人城,匈奴不接戰(zhàn),繼續(xù)后撤。李廣利繼續(xù)前進,越過浚稽山,深入千余里,與左賢王部遭遇,大戰(zhàn)一場,陣斬匈奴左大將。此時,李廣利發(fā)現(xiàn)糧草不多,遂開始撤軍,單于率5萬騎兵包圍上來。匈奴越聚越多,漢軍無了糧草,經(jīng)過激戰(zhàn)最終全軍覆沒,李廣利投降。
李廣利雖然軍事才能一般,但也屬知兵,可是這次完全就是軍事賭博,其原因是漢武帝清算巫蠱之禍,李廣利的家人全部下獄。李廣利急于立功,遂采取了軍事冒險,遭致大敗。
漢軍的主力大將李廣利的投降讓狐鹿姑單于大喜,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給予重用。
衛(wèi)律本是胡人,在漢地長大,與李夫人的兄弟李延年關(guān)系要好,被舉薦出使匈奴?;爻虝r衛(wèi)律得知李延年犯事被族滅,不敢回去,就投降了匈奴,被奉為謀主,為單于的首席軍師。衛(wèi)律感到地位受到了威脅,借單于的母親生病進獻讒言,李廣利于是被作為祭品獻祭。李廣利臨刑時高呼——吾死后做鬼也要滅了匈奴!
果然,李廣利死后不久匈奴就遭遇了連綿數(shù)月的暴雪,牲畜牛羊凍死無數(shù)。其實,并不是李廣利的鬼魂作祟,漠北之地距漠南數(shù)千里,這地方的環(huán)境比漠南惡劣得多,可說是生命的禁區(qū)。
前87年,漢武帝駕崩,幼子漢昭帝繼位。得知消息后狐鹿姑單于立即派遣使者與漢朝講和,漢朝的條件是——先把扣押的蘇武等使節(jié)送回來。
四、匈奴最后的敗亡——四字單于時代
且鞮侯單于死時,擔任左賢王的狐鹿姑去往單于庭晚了一步,當時通訊不便,匈奴貴族害怕有變,就先推舉了離得較近的他的弟弟左大將接任單于。狐鹿姑到了后,他的弟弟主動讓位。
當上單于后,狐鹿姑就把這個弟弟封為左賢王,意思是死后由弟弟接單于位。然而,他的弟弟卻先于他死去(是否有陰謀不知道),狐鹿姑于是把自己的兒子封為了左賢王,把自己的侄兒先賢撣封為日逐王,派往西域協(xié)助右賢王掌管西域。(注意這一段,為后面埋了伏筆)
11、壺衍鞮單于 前85--68年 狐鹿姑子
狐鹿姑單于死后,按照匈奴單于繼承順序應(yīng)該是左賢王接位,但是出了插曲:
首先發(fā)難的是狐鹿姑的母親大閼氏(即太后),老太太派人殺死了狐鹿姑的異母弟弟左大都尉。左大都尉的一位哥哥于是率部眾離開單于庭鬧起了獨立。

狐鹿姑死前留下遺命:“我子少,不能治國,立弟右谷蠡王”這一下他的顓渠閼氏(單于正妃,即皇后)不干了,串通衛(wèi)律篡改了遺詔,改立狐鹿姑的小兒子左谷蠡王接單于位。
為何不立大兒子左賢王?猜測這位不是顓渠閼氏親生的。
顓渠閼氏這一通操作下來,理論上的繼承人左賢王和遺詔任命的繼承人右谷蠡王都生了一肚子悶氣,于是也帶著部眾離開王庭鬧起了獨立。
壺衍鞮單于繼位后,此時匈奴的政治生態(tài)就有點類似漢初的呂后專政。為了鞏固權(quán)力轉(zhuǎn)嫁矛盾,匈奴又主動發(fā)起了對漢朝的戰(zhàn)爭。此時的對手表面是漢昭帝,但是權(quán)力由大將軍霍光把持。
前81年,匈奴攻入代郡,多年邊境無事的漢朝觸不及防,都尉被殺。
前80年,2萬匈奴騎兵兵分四路發(fā)起進攻。戰(zhàn)爭結(jié)果,匈奴遭受了早有準備的漢軍打擊,被斬殺9000人,帶隊的甌脫王被俘虜。
前79年,匈奴派出9000騎兵駐扎在受降城,一邊想往南邊打,一邊又打算在漢軍出擊時隨時跑路。結(jié)果磨蹭了數(shù)月,自行撤軍。
前78年,單于派右賢王和梨污王帶了4千騎兵入侵張掖,被張掖的漢軍打得大敗,梨污王被射殺,4千人僅幾百人跑了回去。
前77年,三千匈奴騎兵入侵五原郡,這次取得了成功,殺了上千邊境的百姓。之后數(shù)萬匈奴騎兵來到漢匈邊境,伺機襲擾。但是由于漢武帝時在塞外修建的亭障等軍事設(shè)施完備,烽火響應(yīng)迅速,匈奴轉(zhuǎn)悠了半天也未敢進攻。
同年,單于得知消息,烏桓這幾年經(jīng)常欺負匈奴人,甚至派人盜挖了單于的墳?zāi)埂4笈?,匈奴派?萬騎兵去攻打烏桓。
投降的匈奴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漢朝,霍光派出軍隊。臨出發(fā)前,霍光把帶兵的女婿范明友叫去面授機宜——出去就是打仗,只有殺敵才能有軍功,甭管殺誰。
漢軍到達時,匈奴與烏桓剛剛打了一仗,雙方正在休整準備再戰(zhàn)。看到漢軍來了,匈奴撤軍。烏桓以為漢軍是來幫助自己的,毫不防備。范明友一聲令下,帶著漢軍就殺了過去,俘虜三個烏桓王,殺死6千烏桓人。
前74年,漢昭帝駕崩,漢朝陷入政局動蕩。壺衍鞮單于本想借機搞事,但是又害怕漢軍的強大,遂決定向西遷移,與漢朝重新爭奪西域。
西域小國多,較大的國家就是烏孫,爭奪西域的關(guān)鍵就是烏孫。
匈奴向烏孫發(fā)起進攻,解憂公主派人向漢朝告急,恰逢漢昭帝駕崩。兩年后漢朝朝堂穩(wěn)定,霍光想起了此事,決定派出大軍聯(lián)合烏孫等西域諸國打擊匈奴。
前72年,漢軍兵出五路:田廣明率4萬騎兵出西河,范明友率3萬騎兵出張掖,韓增率3萬騎兵出云中,趙充國率3萬騎兵出酒泉,田順率3萬騎兵出五原。另外,派出了蘇武原來的副使常惠出使西域,聯(lián)合西域諸國出兵助戰(zhàn)。
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作為主力的漢軍打成了輔助。范明友殺了700匈奴,趙充國俘虜了300匈奴人,韓增抓了100多匈奴人。田廣明深入1600里地,只遇到19個匈奴人,正打算撤軍,有漢朝使者來報,說前方雞秩山的西邊有很多匈奴人,田廣明不想再追了,假裝沒聽見就回軍了。田順出擊800里,斬殺1900多人,俘獲7萬多頭牛羊,可是回來后發(fā)現(xiàn)他謊報戰(zhàn)功。田廣明、田順被下獄,二人在獄中自殺。
打輔助的烏孫和西域聯(lián)軍卻戰(zhàn)果輝煌,大敗匈奴的右翼,俘虜了三萬九千人,繳獲牛羊牲畜70余萬頭。
前71年,壺衍鞮單于親率1萬騎兵進攻烏孫,烏孫遭受較大損失,一些老弱和牲畜被俘獲。但是,匈奴在撤軍時又迎來了李廣利的魔咒——天降暴雪,活著回到王庭的匈奴兵不到十分之一。
天氣剛剛轉(zhuǎn)晴,西邊的烏孫、北邊的丁零、東邊的烏桓,三路人馬殺了過來。匈奴又被殺死幾萬人,被搶走了幾萬匹馬,牛羊牲口損失無數(shù)。
魔咒還在繼續(xù),一年后再降暴雪,匈奴人口損失十分之三,牲口損失十分之五。為了生存,一些依附匈奴的部落紛紛離去,許多投降了漢朝。趁著匈奴大亂,霍光派出3千騎兵向北出擊,俘獲數(shù)千匈奴。
至此,匈奴再也生不出反抗?jié)h朝之心。
前68年,霍光病死,漢宣帝正式掌權(quán)。
12、 虛閭權(quán)渠單于 前68--60年 壺衍鞮之弟
按照匈奴的傳統(tǒng),單于繼位后,上任單于的妃子得跟著改嫁。但是,虛閭權(quán)渠單于并不喜歡前任單于的閼氏。
對于自己的女兒不被新任單于寵愛,作為父親的左大且渠決定搞事情。
當時的匈奴非常虛弱,虛閭權(quán)渠單于決定與漢朝和解。為了搞破壞,左大且渠與呼盧蕾王各率1萬騎兵南下。還未開打,手下的將軍和士兵就一股股的向漢軍投降。漢軍出擊,像攆兔子一樣把匈奴趕跑。
左大且渠仗雖然打敗了,但是成功破壞了匈奴與漢朝和平的國策。
前67年,車師被西域聯(lián)軍攻破,漢朝派鄭吉率軍隊在車師屯田。
前66年,匈奴也學著組織軍隊在西域屯田,雙方隔著戈壁南北對峙。匈奴多次組織南下妄圖奪回車師,均被鄭吉擊退。
前63年,匈奴鼓動西羌搞事,被老將趙充國平定。
前60年,虛閭權(quán)渠單于親率十幾萬匈奴軍進攻漢朝,可是還在行軍路上,匈奴貴族們就馬不停蹄地投降漢朝,用情報換來漢朝的賞賜和爵位。漢宣帝派趙充國率4萬騎兵迎擊,剛要接戰(zhàn),匈奴大軍就開始逃跑。
虛閭權(quán)渠又氣又急,一個月后吐血而亡。
13、握衍朐鞮單于 前60年--58年 烏維后世孫屠耆堂
由于虛閭權(quán)渠在位時冷落自己曾經(jīng)的嫂子、現(xiàn)任顓渠閼氏,于是該閼氏就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虛閭權(quán)渠單于病死。顓渠閼氏遂與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謀,擅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太子左賢王稽侯珊逃亡。
此前,日逐王失去了本該到手的左賢王,失去了有可能的單于繼承者的位置,本就不滿,又被派往西域,勢力與右賢王的重疊,雙方矛盾很深?,F(xiàn)在,這個右賢王又靠著情婦上位當上了單于。日逐王一咬牙一跺腳——老子不玩了,投降漢朝。
前59年,校尉鄭吉正帶著士兵在車師種地,突然接到匈奴使者來報——日逐王準備投降。
鄭吉急忙召集了5萬西域諸國聯(lián)軍前去受降。一切很順利,日逐王率本部1.2萬人,大小貴族12人,就這么歸降了漢朝。日逐王的投降,標志著匈奴在西域完全潰敗。
漢宣帝大喜,封鄭吉安遠侯,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鄭吉成為首位一把手。
14、 呼韓邪單于 前58--31 虛閭權(quán)渠子稽侯珊
握衍朐鞮單于得位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單于位,他極力壓制匈奴內(nèi)部,班固記載:他“暴虐殺伐,國中不附?!?/p>
前58年,烏桓向匈奴的姑夕王發(fā)起了進攻。姑夕王抵擋不住,又怕單于治罪,決定反了——他派人迎來了之前的太子,聯(lián)合東部的匈奴貴族擁戴虛閭權(quán)渠之子左賢王稽侯珊為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集合了東部匈奴四五萬大軍殺向握衍朐鞮單于,孤家寡人的握衍朐鞮戰(zhàn)敗自殺,部眾歸附呼韓邪單于。
至此,匈奴的情勢似乎平穩(wěn)。然而,呼韓邪單于隨后出了昏招:
1、他派人從民間找到了自己的哥哥呼屠吾斯,任命為左谷蠡王,幫助自己掌控軍隊。
2、他下令讓右賢王手下的貴族殺了右賢王。
握衍朐鞮單于此前是右賢王,當了單于后立了自己的弟弟為右賢王。這位右賢王心想:哥哥被你殺了也就罷了,你怎么還想要殺我?于是右賢王與左大且渠都隆奇一合計,推舉表兄日逐王(日逐王降漢后又新封了一位)薄胥堂為屠耆單于
屠耆單于向呼韓邪單于發(fā)起反攻,將其擊敗,掌控了單于庭。
屠耆單于緊接著也出了昏招,聽信讒言將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右賢王處死,導致原屬于右賢王的部眾紛紛叛逃。
呼韓邪單于戰(zhàn)敗后逃往了東部,于是,屠耆單于將右奧鞬王和烏藉都尉派往東部防守,但兩人卻趁機自立為車犁單于和烏藉單于。
與此同時,統(tǒng)治匈奴西北部的呼揭王也揭竿而起,過了一把單于癮。
這個時候,北方草原上出現(xiàn)了呼韓邪單于、屠耆單于、車犁單于、烏藉單于和呼揭單于并立的景象,史稱五單于爭立。
為了對抗屠耆單于,車犁、烏藉、呼揭三部匯合,烏藉、呼揭放棄單于號,推舉地位更高的車犁單于。但是很快被屠耆單于擊敗,退往西域。不久,屠耆單于在與呼韓邪單于的作戰(zhàn)中兵敗自殺,都隆奇與屠耆單于的幼子選擇向漢朝投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車犁單于隨即也選擇了向漢朝投降。
似乎匈奴又要統(tǒng)一于呼韓邪單于之下,但是他一回頭,發(fā)現(xiàn)自己從民間找來的哥哥呼屠吾斯已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這就是歷史上南北匈奴的來歷。經(jīng)過兩年的戰(zhàn)爭,呼韓邪單于戰(zhàn)敗。
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降漢。次年,至甘泉宮謁拜漢宣帝。漢朝將其部眾安置于光祿塞(今包頭西北)下駐牧。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

此前,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送兒子入漢朝為人質(zhì)。后來,呼韓邪單于前往覲見漢宣帝,郅支單于認為他不會再回到大漠,就向西收取匈奴右邊的地方,擴張自己的勢力,攻破了呼偈、堅昆、丁令。
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單于派使者進貢,并要求帶走入侍的兒子,表示愿意歸附朝廷。漢朝派衛(wèi)司馬谷吉護送侍子。但是,到郅支王庭后,郅支單于背信棄義,竟然殺了谷吉等人。
郅支單于自己知道自己惹惱了漢朝,又得知呼韓邪在漢朝扶持下愈發(fā)強盛,漢軍出動助其北歸,于是向西逃到康居國,雙方各自把自己的女兒送給了對方。
郅支單于數(shù)次借兵攻打烏孫,殘殺掠奪人民,搶奪牲畜財產(chǎn)。他認為自己實力強大了,而康居王卻對他不夠禮貌,于是殺了康居王的女兒,還殺了康居的貴族和百姓數(shù)百人。他又派遣使者責求闔蘇、大宛諸國每年進貢。
一時間,郅支單于帶領(lǐng)的北匈奴似乎在西部崛起。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出使西域。陳湯召集西域諸國聯(lián)軍與漢朝駐軍一起組成四萬大軍征討,殺死郅支單于,將北匈奴滅亡。這段事跡就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北匈奴滅亡后,其殘部被迫向更西的地方遷徙,逐步離開了漢人的視野。
永光元年(前43年),在漢朝支持下,呼韓邪單于北歸,打敗郅支單于,恢復對匈奴全境統(tǒng)治。
公元46年左右,草原發(fā)生嚴重的自然災(zāi)害,而上層又爭權(quán)奪利,到48年時南北第二次分裂。南匈奴親漢,北匈奴仇漢。

章和元年(87年),鮮卑大破北匈奴。永元初年(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在燕然山擊敗北匈奴,燕然勒功。永元三年(91年),耿夔再次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此后,北匈奴大部分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與東漢仍然發(fā)生多次戰(zhàn)役。受漢軍壓力,便再遷于西邊的康居國。之后,又西遷至中亞地區(qū)和東歐地區(qū)。
匈奴劫掠焚毀的阿奎利亞古城遺址

北匈奴雖然離開了漢人的視野,但是他們的西遷卻引發(fā)了多米諾骨牌效應(yīng)的世界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最終導致羅馬帝國滅亡。在歐洲,漢軍手下的殘兵敗將們所向無敵,將歐洲一座座名城踏于馬蹄之下,成為讓西方人至今膽寒的上帝之鞭。
南匈奴歸附后對漢朝忠心耿耿,西晉八王之亂后,南匈奴率先起兵。匈奴貴族劉淵以復漢為名即漢王位,國號漢。劉淵的部族稱“屠各”,又叫“休屠各”,是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后裔,就是河西之戰(zhàn)被霍去病奪了祭天金人的那個休屠王部。
劉淵死后,他的兄弟子侄們攻陷長安、洛陽,俘殺晉懷帝,滅亡了西晉,建立了前趙政權(quán),不久為后趙所滅。南北朝后,匈奴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匈奴最后的王庭——統(tǒng)萬城,位于榆林市靖邊縣城以北約60公里處,處于陜西與內(nèi)蒙古交界之地。

附1,匈奴分裂前爭位期的各單于
屠蓍單于 前58--56爭立 握衍從兄薄胥堂
呼揭單于 前57爭立 呼揭王
車犁單于 前57--56右奧王
烏籍單于 前57爭立 烏籍都尉
閏振單于 前56-54西方爭立 屠蓍從弟
致支骨都侯單于 前56-36東方自立 呼韓邪兄
伊利目單于 前49 屠蓍弟
附2,呼韓邪歸降后匈奴世系(奉呼韓邪為正朔)
15復株累若鞮單于 前31--20 呼韓邪子雕陶莫皋
16 搜諧若鞮單于 前20--12 復株累弟且糜胥
17 車牙若鞮單于 前12--8 搜諧弟且莫車
18 烏珠留若鞮單于 前8--后13 車牙弟囊知牙斯
19 烏累若鞮單于13--18 烏珠留弟咸
20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18--46 烏累弟輿
21 烏達鞮侯單于 46 呼都子
22 蒲奴單于 46--? 呼都弟
23 醢落尸逐鞮南單于 48--56 烏珠留子比
附3,北匈奴世系(48年分裂后)
1 蒲奴單于 46--?
2 優(yōu)留單于 ?--87
3 北單于(史失其名號) 88--91 優(yōu)留異母兄右賢王
4 于除犍單于 91--93 北單于弟
5 逢侯北單于94--118 南單于屯屠何子
此后北匈奴世系不明
附4,南匈奴世系(48年分裂后)
1醢落尸逐鞮南單于 48——56 烏珠留子比。為表示臣服漢朝,自稱呼韓邪單于(第二代),他是第一代呼韓邪單于的孫子。
2 丘浮尤鞮單于 56——57 單于比弟莫
3 伊伐于慮鞮單于 57——59 單于莫弟汗
4 醢童尸逐侯鞮單于 59---63年 單于比子適
5 丘除車林鞮單于 63 單于莫子蘇
6 湖斜尸逐侯鞮單于 63——85 單于適弟長
7 伊屠于閭鞮單于 85--88 單于汗子宣
8 休蘭尸逐侯鞮單于 88--93 單于長弟屯屠何
9 安國單于 93--94 單于宣弟
10 亭獨尸逐侯鞮單于 94--98 適子師子
11萬氏尸逐侯鞮單于 98--124 單于長子檀
12 烏稽侯尸逐鞮單于 124——128 單于檀弟拔
13 去特若尸逐就單于 128——140 單于拔弟休利
南庭虛位 140——143
車鈕單于 140——143 句龍王吾斯等擁立
14 呼蘭若尸逐就單于 143——147 守義王兜樓儲
15 伊陵尸逐就單于 147——172 居車兒
16 屠特若尸逐就單于 172——178 居車兒子
17 呼征單于 178——179 屠特子
18 羌渠單于 179——188 右賢王
19 持至尸逐就單于 188——195 羌渠子于扶羅
20 呼廚泉單于 195——216 于扶羅之弟
東漢末年南匈奴世系情況失傳。
附5、匈奴后裔的一些常見姓氏
義渠 、公孫、 鳥氏、 攣鞮(虛連鞮)、呼延(呼衍、胡掖、呼)、須卜(卜)、蘭(烏洛蘭)、丘林(喬)、隆 、唯徐、 仆 、范、 趙、 乘 、王、 郝、 高 、滹毒 、昆(渾)、烏、 稠 、復 、伊 、次 、渠(沮渠,且渠、大且渠)、董 、駒、 成 、先、 韓、 當于 、郎、 栗藉、 奧鞬、 尸逐 、賀賴(賀蘭、賀)、宇文、 張、 郭、 陳、 綦母、 靳、 都 、馬、 李、 馮 、麻、 曹 、赫連(鐵弗、鐵伐、弗、杜)、費連(費)、破六韓(破落汗 破六汗 潘六奚、步六汗、韓)、萬俟 、金、 梁(拔列蘭)、劉 、獨孤(劉)、路、 畢、 姚、 郁 、黃 、隗、 賀遂(賀悅、忤城、賀術(shù))、伏、 治、 封、 蘭 、彭 、蓋(蓋樓)、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