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純電是勇敢者的游戲,油車是老派的堅持,那增程車,像極了一次“不甘心的妥協(xié)”。
它試圖兩頭討好,既要電的智能,又想保留油的自由——聽起來很完美,結果卻常常落在了最尷尬的中間地帶。
所以最近,不少當初花三四十萬買增程車的人,已經(jīng)開始賣車了!
為什么會這樣?
增程車到底踩了什么坑?又有哪些問題,是很多人用了才發(fā)現(xiàn)的?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越來越多人“后悔”的選擇。

實話實說,增程車的理論設計的確很完美:
想近了跑純電,想遠了燒油,聽起來像是為中國家庭量身定做的終極答案。
不少人一開始買增程,心里都是這么盤算的:
“平時上下班十幾公里,回家一插電,連加油站都不用去了;偶爾跑個長途,用油也不焦慮,完美。”
但實際用起來,就不一樣了。
說好的“可油可電”,大多數(shù)人根本做不到。
別笑,雖然你用油車時,似乎也不那么在意油錢。
但用增程車就不同了——你會特別在意,甚至有罪惡感。
因為你覺得你有更好,更便宜的選擇。
甚至你會試圖說服自己:
其實并不很趕實際,其實充會電休息一下挺好的。
一次兩次還好,但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難免感到焦慮或者說痛苦。
也正因為如此:
越來越多老車主站出來表示,增程的盡頭是純電!
這不是“自嘲”,而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

更現(xiàn)實的問題還在于,很多人后來發(fā)現(xiàn),增程車這個“完美理論”,其實非常依賴家充。
你以為買了臺增程,就能“想充就充、想加就加”,結果現(xiàn)實狠狠給你潑了盆冷水:
——你根本沒地方充電。
因為很多人沒有私人車位,就算有,能裝表、物業(yè)愿配合也并不簡單。
有些人甚至花了好幾個月跑手續(xù),最后因為電力不達標、管線不通、鄰居投訴,被硬生生卡死。
錢花了,車也提了,充電樁卻黃了。
于是你只能被迫去找外面的公用樁,剛開始還能“自我安慰”一下——
“反正公司附近有樁,買杯咖啡等一會也行?!?/strong>
但很快你就會明白,城市里有樁≠你能用樁。

排隊、占位、壞樁、限時停車……充電這事,真不是你想得那么輕松。
有時候你想充,發(fā)現(xiàn)前面排了仨;
等你好不容易排到,結果提示“設備故障”;
再不就是充電效率很低,特別折磨人…
一次兩次你還能忍,次數(shù)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事根本不靠譜。
此外,更讓人難受的是:
更先進的增程車已經(jīng)在路上了,而你手里的車,卻越來越尷尬。
說白了,增程在過去,并不完美,甚至只能算“湊合”。
可現(xiàn)在,這種“湊合”,正在被徹底淘汰。

新一代增程車的升級速度,比你想象得快得多:
純電續(xù)航直接干到了400公里甚至更高,哪怕一滴油不加,短途通勤都能當純電車開;
而且更夸張的是,增程車也開始配上800V平臺、高級快充技術。
在這個技術的加持下,最快12分鐘補電80%,補能效率甚至追平純電。
一句話:
你當初買增程,還必須依賴家充,高速想靠純電行駛,充電速度也不允許;
而現(xiàn)在的新增程,真正變成了“可油可電”,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更關鍵的是——
你當初忍受冷啟動噪音、電耗高、充電難,全是因為“別無選擇”;
可眼下,這些“槽點”都在新車上一一被解決,而你那臺車,卻只能在原地“將就”。
綜合這些情況,所以不少人開始選擇賣車了!

總的來看,很多人不是后悔買了增程,而是后悔買得太早。
當初的“可油可電”,看似全能,實則是妥協(xié);
現(xiàn)在的大電池快充+兜底油箱,才是它該有的樣子。
所以問題不是“要不要增程”,而是——
你買的那臺,真的代表了增程的未來嗎?
這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