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6日,一名網約車女司機在社交平臺訴說當天載客時的經歷。

在合肥火車站接人的時候,一名女乘客遲到了,耽誤了挺長時間。

沒想到乘客不道歉反而要投訴她,這還有天理嗎?

她在網上把這個事情分享了出來,萬萬沒想到,這個舉動為她帶來了無妄之災。

評論區(qū)私信被大量不堪入目的辱罵填滿,引起的輿論直到今天都沒有平息。

讓我們把時間回到2月16日,看看事情的具體經過,再論孰是孰非。

根據女司機視頻中的自述,那天她像往常一樣把車開到約定地點,坐在車里等乘客到來。

車外是人來人往的站前廣場,乘客們匆忙趕著走向各自的目的地。

但是上車時間已經到了,女乘客也沒有出現。

她已經開了兩個月網約車,習慣了這種等待,雖然經常會遇到遲到的乘客,但大多數時候訂單都能夠順利進行,所以她并沒有在意。

許久不見乘客出現,她開始通過電話聯系乘客。

打第一個電話的時候沒有人接,第二個電話的時候才接通。

電話那頭的回應有些模糊,乘客說她馬上就到,但是等了許久依然不見乘客的身影。

考慮到合肥南站人多,擔心乘客可能會找不到自己,她給乘客耐心的講解路線,方便她能夠順利的上車。

沒想到乘客反而不耐煩,開始嫌她啰嗦。

站點周圍人流密集,停車時間不能太長,車外的保安已經開始催促,叫她快點走。

但是乘客還沒來,她就硬著頭皮繼續(xù)等待。

又等了幾分鐘,女司機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她的車就在指定位置,乘客說自己已經在附近,可是一直都沒能看到她。

這個地方本來就不能停留太久,她在這里停留時間實在太長了,保安再次催促。

而作為網約車司機,每一分鐘都關乎收入。

如果乘客態(tài)度好的話,她受點委屈也,沒關系,但是這位乘客即便是自己遲到了,態(tài)度并不好。

這時正好系統(tǒng)顯示乘客已經遲到,可以取消訂單,她毫不猶豫的便將訂單取消了。

而女乘客這時恰好姍姍來遲,司機已經鎖上車門,打算啟動離開。

女乘客看到車要走,也著急了,拍打著車窗,臉上寫滿了怒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女司機本想再解釋幾句,沒想到女乘客突然開始破口大罵。

她已經等得夠久了,原本可以理解對方的遲到,但沒想到明明是因為對方的錯誤導致的訂單取消,自己白白耽誤了這么長時間,沒想到對方先開口罵人,還叫囂著要投訴自己。

回家之后,她將這個經歷分享在自己的社交主頁上,沒想到很快引來了網友們的強烈反應。

更加沒想到的是,評論區(qū)和私信漸漸充滿了惡意的言辭,許多人開始罵她“仇女”、“愛男”,甚至有人說她是“社會底層”。

她愣住了,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自己只是在吐槽一次普通的服務糾紛,結果卻招來了滿身的罵名。

事件迅速引發(fā)了更廣泛的討論。

有些網友站在她這一方,認為她等了那么久,自己做得并沒有錯;

而且女司機全程耐心解釋態(tài)度很好,甚至有網友評論,只有經常打網約車的人才知道博主態(tài)度有多好。

而另一些人則開始為那位遲到的乘客辯解,認為女司機態(tài)度太差,應該寬容一些。

在這場輿論風暴中,女司機似乎完全被性別化了,大家開始把這場糾紛當作女性之間的對立來看待。

女司機被扣上了“仇女”的帽子,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女性敵人”。

這件事的背后,實際上反映了更深的社會問題。

首先是網約車行業(yè)的規(guī)則不清晰。女司機明明在指定地點等了那么久,按照常理她完全有權取消訂單,但平臺似乎并沒有給她明確的支持。

對于乘客來說,雖然她遲到是因為一些突發(fā)情況,但她依舊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理解和寬容。

這件事也暴露出性別歧視和網絡暴力的問題。

網絡暴力的蔓延讓事情變得更為復雜,個人隱私被泄露,家庭信息也被牽扯進來,許多人開始在人肉搜索中參與其中。

如果平臺能夠明確規(guī)定等待時間、取消訂單的標準,或許事情不會變成這樣。

平臺對司機和乘客的隱私保護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避免個人信息和家庭生活被無故暴露。

最重要的是,大家應該在面對類似問題時,保持理性,避免將個體糾紛上升到性別對立的層面,不要讓網絡暴力成為我們社會的常態(tài)。

無論是司機還是乘客,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辛苦和難處,理解對方的處境,才能讓每次相遇更加溫暖。

希望這起事件能夠讓更多的人反思,在未來,我們能以更加理性、平和的態(tài)度去面對彼此的差異和沖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抖音個人主頁:小茴香(搬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