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段時期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春秋戰(zhàn)國”。這個名字聽起來挺有意思,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叫“春秋戰(zhàn)國”?
“春秋”到底指的是啥,“戰(zhàn)國”又是啥意思?這段歷史可不是隨便取個名字那么簡單,背后藏著不少故事和道理。
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從名字的由來開始,再看看這兩個時期有啥特點,最后說說它們對中國的意義。

先說“春秋戰(zhàn)國”這個名字怎么來的。其實,它是把中國古代兩個連著的歷史階段合起來叫的。
簡單點說,“春秋”跟“戰(zhàn)國”是兩段不同的時間,但因為它們挨得近,變化又連貫,所以經(jīng)常一塊兒提起。
“春秋”這個名字,最直接的來源是魯國的一本史書,叫《春秋》。這本書是孔子整理出來的,記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這242年的事兒。
里面寫的都是當時諸侯國之間打仗、結盟、外交啥的,比如公元前694年齊國跟魯國在黃地會盟,或者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帶著一幫小弟收拾楚國。
這些事兒寫得特別簡潔,但意思很深,后人管這種寫法叫“春秋筆法”。因為這本書記的就是那段時間的歷史,所以大家就把這段時間叫“春秋”。

不過,“春秋”不光是書名那么簡單。在老祖宗的語言里,“春秋”還能指一年四季,挺有時間流轉(zhuǎn)的意思。
但在這兒,它指的是東周的前半段,大概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5年左右。這段時間,周天子的地位慢慢不行了,諸侯國開始抬頭。
比如公元前704年,楚國自己稱王,壓根不把周天子放眼里;再比如公元前684年,齊國靠著管仲的幫忙,在長勺打敗魯國,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
這段時間,諸侯國開始爭著當老大,所以叫“春秋”也挺貼切的。

接著說“戰(zhàn)國”。這個名字跟漢代劉向編的一本書《戰(zhàn)國策》有關系。這本書講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前的事兒。
那時候,周天子基本上沒啥用了,諸侯國之間打得昏天黑地,最后剩下七個厲害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策》里記了不少大事兒,比如公元前353年齊國用“圍魏救趙”的招數(shù)打敗魏國,或者公元前284年燕國帶著五國差點滅了齊國。那時候仗打得特別狠,所以叫“戰(zhàn)國”一點不夸張。

“戰(zhàn)國”這個名字還有更深的原因。那時候鐵器開始普及,種地效率高了,各國都能養(yǎng)更多兵。
比如秦國四世紀開始用鐵農(nóng)具,糧食多了,打仗底氣就足了。再加上各國都搞改革,像公元前445年魏國李悝弄了個“盡地利”的法子鼓勵種地,或者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了晉國自己單干。
這些變化讓戰(zhàn)爭越來越猛,最后秦國在公元前221年收拾了齊國,把六國全滅了。所以“戰(zhàn)國”不光是說打仗多,還反映了那時候的激烈變化。
總的來說,“春秋戰(zhàn)國”是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221年這500年的統(tǒng)稱。
這段時間,中國從奴隸制往封建制轉(zhuǎn),社會大變樣,文化也開始成型。名字不是當時人自己起的,是后來的史學家總結出來的。
漢代有了《春秋》和《戰(zhàn)國策》這些書,大家就拿這兩個詞概括那段歷史。挺簡單,但也挺能說明問題。

接下來聊聊“春秋”時期有啥特點。這段時間是東周的前半段,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差不多300年。
最大的特點就是諸侯國爭著當老大,文化開始熱鬧起來,制度也在變。開頭是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犬戎把鎬京攻了,周幽王死了,周平王靠著晉國和鄭國幫忙搬到洛陽。
這之后,周天子就弱得不行了,管不了諸侯國。比如公元前707年,鄭莊公跟周桓王干了一仗,在繻葛把周天子打得沒脾氣。從那以后,諸侯國就不怎么聽話了。
這時候,齊、晉、楚、秦這些大國冒出來了。齊國靠著海邊的鹽和魚,經(jīng)濟好得很;楚國在長江邊種地,慢慢成了南方的大佬。
這些國家都想擴張,打來打去,爭當霸主。歷史上有個說法叫“春秋五霸”,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靠管仲幫忙,公元前667年在北杏開了個會,帶著一堆小國當了老大。后來齊國不行了,晉文公接班,公元前632年在城濮打敗楚國,成了中原的頭兒。
之后楚莊王上位,公元前606年跑到洛水邊“問鼎”,嚇唬周天子,后來還在邲之戰(zhàn)里贏了晉國。
到最后,吳國和越國也摻和進來,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了吳國,當了霸主。這些爭來爭去的事兒,徹底把周朝的分封制弄散了。

打仗是春秋時期的大事兒。那時候主要用戰(zhàn)車,貴族帶著兵沖鋒。比如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zhàn),齊國用戰(zhàn)車打魯國,魯國靠曹劌的點子守住,最后反擊贏了。
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晉國用300輛戰(zhàn)車加上步兵干掉楚國。
不過那時候仗規(guī)模不算太大,規(guī)矩還挺多,比如打之前得先說清楚,打完還得談和。但后來規(guī)矩慢慢沒了,為戰(zhàn)國的大仗鋪了路。
文化上,春秋時期特別熱鬧,很多想法開始冒出來??鬃由诠?51年的魯國,家里不富裕,但他特別愛學,跑去跟老子聊禮制。
后來他到處跑,想讓各國用他的“仁”和“禮”,沒啥人聽,但他教了一堆學生,整理了《詩》《書》這些書,儒家就這么起來了。
老子呢,活在春秋末年,管過周朝的書庫,寫了《道德經(jīng)》,講“道”和“無為”,跟孔子完全不一樣。
墨子是平民出身,大概在公元前468年到前376年活著,他看不慣貴族浪費,推“兼愛”和“非攻”,還帶著人幫小國打仗。
除了這些,《春秋》和《左傳》也記了不少事兒,像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講禮讓結果輸了,挺能說明那時候的矛盾。
工藝上,楚國的青銅器做得特別好,河南出土的下寺楚墓銅禁就很漂亮。

春秋時期的意義挺大。它把西周的分封制弄散了,小國被大國吞了,為戰(zhàn)國七雄和秦統(tǒng)一鋪了路。比如晉國公元前645年在韓原打贏秦國,楚國吞了申、息這些小地方。
郡縣制這時候也有了點影子,像晉國后來被三家分了就有了新管法。文化上,孔子、老子這些人的想法,到了戰(zhàn)國就更熱鬧了,影響了好幾千年。
再說“戰(zhàn)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差不多250年。特點就是七國打得不可開交,仗特別大,文化也特別豐富。
政治上,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忙著爭天下,周天子早沒影了。公元前334年,魏國和齊國在徐州互相叫王,徹底不認周天子了。
各國還忙著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牛。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搞新法,把貴族特權廢了,用軍功論賞罰,還弄了個城門搬木頭的賞金,挺會抓人心。
公元前350年,他又弄了郡縣制,設了31個縣,直接歸中央管,秦國靠這個后來統(tǒng)一了天下。

別的國家也沒閑著。公元前403年,韓趙魏分了晉國,正式開打。趙國公元前307年搞了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自己帶頭穿短衣服,練騎兵,可惜后來被政變餓死了。
外交上也有意思,公元前318年蘇秦搞“合縱”,六國一塊抗秦,后來張儀弄“連橫”,秦齊聯(lián)手,合縱就散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最后都幫了秦國。
戰(zhàn)國打仗特別狠。鐵器出來了,騎兵也多了,仗越打越大。公元前307年趙國靠騎兵在閼與打贏秦國。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zhàn)更嚇人,趙國40多萬兵被秦國白起圍了,餓了46天投降,結果全被殺了,趙國從此完了。
公元前279年,白起又用水淹了楚國的鄢城,還占了楚都,楚國也搬家了。這些仗打得特別慘,目標就是把對方滅了。

文化上,戰(zhàn)國特別牛,叫“諸子百家”。孟子借著孔子講“仁政”,公元前320年左右跟齊宣王說減輕稅就能當王。
莊子講道家,寫《逍遙游》,不想當官就想自由。韓非子弄法家,公元前233年給秦王出主意,說用“法術勢”管天下,后來被李斯害死了。
技術上,曾侯乙編鐘做得特別好,65件能彈好多調(diào)子?!冻o》也出來了,屈原的《離騷》特別感人。這些東西到現(xiàn)在還挺牛。
戰(zhàn)國時期的意義不小。打來打去,最后秦國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了,弄了個中央集權的秦朝,郡縣制就是那時候傳開的。
文化上,儒家后來當了老大,法家?guī)颓貒艘?guī)矩。技術文學也給后來的發(fā)展打了底。這段時間,中國社會徹底變了樣,成了后來兩千多年的基礎。

最后說說“春秋戰(zhàn)國”整體的意義。這500年,中國從亂七八糟變得統(tǒng)一,社會從奴隸制變成封建制,文化從剛起步到特別熱鬧。
春秋是爭霸和文化開頭的階段,戰(zhàn)國是打仗和思想大爆發(fā)的時期,兩段加起來,把中國古代社會的底子搭好了。
英雄故事一大堆,像孔子、商鞅、白起這些人的事兒到現(xiàn)在還挺有意思。歷史經(jīng)驗也多,比如改革得小心內(nèi)斗,文化得亂中求活。
我覺得,這段歷史挺能讓人看明白中華文明是怎么一步步來的,亂歸亂,但生命力特別強。
現(xiàn)在看這些,能學到不少東西,對今天的發(fā)展也有點啟發(fā)。
這就是“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名字簡單,內(nèi)涵可不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