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爛漫時》是2024年9月上映的,宋佳飾演的“張桂梅”校長,神、形都很接近主人公。

真實、靈動的校長出現(xiàn)在屏幕前,觀眾大為喜愛,豆瓣評分9.6,創(chuàng)近九年國產(chǎn)劇紀錄。

沒想到的是,《山花爛漫時》劇組竟然還有“售后”。
時隔半年,宋佳與當時的劇組工作人員一道,再次回到云南省華坪女高,看望故事原型主人公——張桂梅校長。
兩人剛見面,就緊緊相擁上了,可見關系確實不錯。

宋佳拍攝這部電視劇,沒有拿一分錢出場費,卻捐贈了100萬元。劇組也集體捐贈了600萬元,專門用于改善華坪縣教育和婦女兒童的基礎設施。

面對外界贊譽時候,宋佳卻說:“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
她認為自己的捐款是微小的回響,張校長所付出的一切,才是在用生命來丈量的高度。
談及為什么《山花爛漫時》會有這么大的反響,張校長的點評亮了:“大家都很接地氣,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他們是老百姓的作家、編劇和演員。”

聽到張校長如此高的評價,宋佳的眼淚奪眶而出。

當孩子們看到宋佳時,急沖過來一把抱住。

宋佳是喜歡孩子的,她參加綜藝節(jié)目《一年級》時做一群一年級孩子的生活老師,孩子們對她的喜愛也是溢于言表的。
宋佳參加《一年級》綜藝節(jié)目時,與孩子們的合影

這次與高中生的相處,一定也是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真情實意的。
當宋佳與孩子們一道唱起《紅梅贊》時,一幕幕曾經(jīng)相處的場景,再次映入眼簾。

宋佳與張桂梅,兩位“張老師”前后的守望,是一場教育覺醒,讓更多人看到了山區(qū)教育、看到了女子教育。
從“演繹者”到“同行者”:宋佳的教育公益之路
2025年4月,演員宋佳第五次回到云南華坪女子高中。這一次,她依然以“微不足道”形容自己的百萬捐款,但張桂梅校長的一句評價卻道破深意:“他們是真正了解老百姓生活的創(chuàng)作者?!边@場跨越熒幕與現(xiàn)實的相遇,不僅是一場公益行動,更是一次關于女子教育的深刻對話。
宋佳與華坪女高的緣分始于2021年。拍攝紀錄片時,她首次目睹張桂梅校長貼滿膏藥的雙手和清晨五點陪學生早讀的身影,深受觸動。
2024年,她零片酬出演以張桂梅為原型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并自掏腰包捐贈100萬元,劇組累計捐款600萬元,用于改善當?shù)亟逃蛬D女兒童設施。

而這次回訪,她選擇住進學生宿舍,與女孩們同吃同住,甚至婉拒企業(yè)聯(lián)名宣傳,只為“不讓公益變成一場秀”。
張桂梅曾說:“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strong>
宋佳的捐贈不僅體現(xiàn)在資金上,更在于她以演員身份將華坪女高的故事推向大眾。劇中,她模仿張桂梅微駝的背、揣手的習慣,甚至學會用方言與孩子們對話。這種近乎“復刻”的演繹,讓觀眾看到一位“眼中有光”的校長如何用11萬公里家訪路托舉2000多名山區(qū)女孩。

影視力量與教育共鳴:一場“接地氣”的社會動員
《山花爛漫時》豆瓣9.6分的背后,是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深度交融。張桂梅評價該劇“拍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而宋佳認為:“演技好不夠,還要具備張老師的精神?!?/p>
為了貼近角色,宋佳反復研讀張桂梅的采訪,深入學校觀察她的言行,甚至與編劇團隊修改劇本以更真實地呈現(xiàn)山區(qū)教育的困境。

這部劇的成功,打破了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它沒有渲染苦難,而是聚焦于“希望”——那些清晨五點的跑操、壓縮到10分鐘的吃飯時間、用題海戰(zhàn)術(shù)拼出未來的女孩們,讓觀眾看到教育最原始的力量。正如網(wǎng)友所說:“這不是一部劇,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忽視的角落?!?/p>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影視作品成為教育資源的“引流器”。
《山花爛漫時》熱播后,華坪女高獲得更多社會關注:新建教學樓、編程教室、太陽能淋浴設備陸續(xù)落地,甚至偏遠村小的校舍得以翻新。宋佳與劇組的行動證明,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能傳遞價值觀,更能轉(zhuǎn)化為改變現(xiàn)實的動能。

女子教育的破局之路:從華坪女高看性別平等覺醒
華坪女高的價值,遠不止于高考升學率。它是一所專為貧困女孩設立的免費高中,接收中考落榜生,用“拼命讀書”為她們爭取人生選擇權(quán)。張桂梅說:“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斷三代貧困?!?/strong>
這種理念與宋佳的捐贈殊途同歸——她們都在為女孩們爭奪“不被定義的人生”。
面對“華坪女高沒出清北學子”的質(zhì)疑,張桂梅的回應發(fā)人深?。骸扒灞币矝]出過一個張桂梅?!?/p>
在華坪,教育的成功標準不是名校光環(huán),而是讓原本可能輟學嫁人的女孩考上本科,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2025年,該校本科上線率94.3%,許多畢業(yè)生成為教師、醫(yī)生,回饋家鄉(xiāng)。這種“自救-助人”的循環(huán),正是女子教育的終極意義。
宋佳的行動則揭示了另一種可能:公眾人物如何用影響力推動性別平等。她拒絕將捐款與商業(yè)宣傳綁定,卻主動為學生上表演課、朗誦課,用藝術(shù)啟蒙拓寬女孩們的視野。這種“授人以漁”的支持,比單純捐錢更具可持續(xù)性。

右右媽媽說:教育是一場需要接力的馬拉松
張桂梅用一生守護華坪女高,宋佳用作品和捐贈延續(xù)這場守望。她們的“微不足道”,實則是教育覺醒的星星之火。當更多人開始關注山區(qū)女孩的命運,當“知識改變命運”不再是一句口號,我們便離真正的性別平等更進一步。

正如華坪女高墻上的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彼渭雅c張桂梅的相遇,不僅點亮了山區(qū)女孩的希望,更喚醒了社會對女子教育的集體反思——教育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制造優(yōu)勝者,而是讓每一個生命都有尊嚴地綻放。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