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505年-556年11月21日),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縣(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人,鮮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quán)臣,也是北周政權(quán)的奠基者,掌權(quán)22年。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

(1)邊鎮(zhèn)武吏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鮮卑族中,號宇文部。后為鮮卑慕容皝所滅,其余部乃仕于慕容氏諸燕。及后燕為北魏擊敗,乃歸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懷朔鎮(zhèn)(今內(nèi)蒙古固陽縣)鎮(zhèn)兵鮮于修禮率領(lǐng)北鎮(zhèn)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起義,宇文泰一家亦參加了起義隊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軍擊敗,宇文肱及其長子宇文顥、次子宇文連陣亡,宇文泰與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難,入鮮于修禮軍中。鮮于修禮死后,宇文泰又加入葛榮軍中,被任為將帥。葛榮失敗后,爾朱榮畏懼宇文兄弟有異心,于是網(wǎng)羅其他罪名,誅殺宇文洛生。因為宇文泰慷慨陳述,才釋去爾朱榮對他的戒心,免遭其難。由于宇文泰與爾朱榮的部將賀拔岳有舊,賀拔岳亦是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縣)軍人,與宇文泰之父宇文肱關(guān)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編在賀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爾朱榮以爾朱天光為主帥,賀拔岳和侯莫陳悅為副帥,率兵前往鎮(zhèn)壓關(guān)隴起義軍。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隨賀拔岳入關(guān),因鎮(zhèn)壓起義軍有功累遷至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在鎮(zhèn)壓關(guān)隴起義的過程中,宇文泰乘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對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莊帝元子攸誅殺爾朱榮,但大權(quán)仍操在握有大軍的爾朱氏手中。
(2)賀拔干將
太昌元年(532年),高歡攻滅爾朱氏,擁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總大政。他任命賀拔岳為關(guān)西大行臺,賀拔岳任命宇文泰為行臺左丞,領(lǐng)府司馬,加散騎常侍。事無巨細,都委任于他。高歡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權(quán)。孝武帝元修密與賀拔岳相結(jié),想牽制高歡。時為府司馬的宇文泰自請出使晉陽(今山西太原),來觀察高歡的為人。宇文泰到了晉陽之后,與高歡口答應(yīng)對,敏捷雄辯,高歡欲留宇文泰為己用,宇文泰固辭而返。宇文泰回到長安,對賀拔岳分析了當(dāng)時形勢:“高歡決不甘于為臣下者,他之所以還沒有篡奪皇位,是憚于你們兄弟二人。至于侯莫陳悅其人,不過是個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機會,才得以居高位,其既無憂國之心,也就不為高歡所排忌,只要早作準備,取之不難。如今河西費也頭有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擁兵三千,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紇豆陵拔利也各擁部眾,各懷志向。因此,如果我們領(lǐng)軍前往隴地,扼其要害,顯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眾信服,就可以收取他們的兵馬以充實我們的隊伍。那時,向西安撫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向北能羈縻漠北的部族,我們再還軍長安,輔佐魏室。這不就是當(dāng)年齊桓公、晉文公安撫周室、稱霸天下的舉動嗎?”賀拔岳聽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陽見孝武帝,密陳其打算,孝武帝聽后大喜,加宇文泰為武衛(wèi)將軍。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賀拔岳為都督雍、華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賀拔岳以牧馬為名,引兵西屯平?jīng)觯ń窀拭C華亭西)。是年,賀拔岳以夏州(治巖綠,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邊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為刺史,在眾人的極力推舉下,以宇文泰為使持節(jié)、武衛(wèi)將軍、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后,撫慰流民,結(jié)好少數(shù)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勢。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聯(lián)合侯莫陳悅討伐曹泥,結(jié)果中了侯莫陳悅之計,賀拔岳被謀殺。賀拔岳部三軍無主,惶惶不安。有的將領(lǐng)提議由宇文泰統(tǒng)帥賀拔岳部隊,但宇文泰的好友勸阻說,形勢不明,處境危險,應(yīng)觀察一下再作決定,但宇文泰卻認為:“難得易失者時也,不俟終日者機也,今不早赴,將恐眾心自離?!彼⒓蹿s赴涼州接管了賀部的指揮權(quán),約集眾將陳說利害,巡視各營寨,穩(wěn)定軍心。而且擊敗侯莫陳悅,向東進據(jù)長安。有了立政關(guān)隴的基礎(chǔ)。

(3)宰制關(guān)隴
宇文泰統(tǒng)領(lǐng)賀拔岳軍后,一面命諸軍戒嚴,準備進討侯莫陳悅,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與元毗及諸將刑牲盟誓,相約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詔以宇文泰為大都督,統(tǒng)領(lǐng)賀拔岳所部人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認后,立即進攻侯莫陳悅。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討伐曹泥。次年,曹泥降,靈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強置于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以加強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隴后,實力增強,孝武帝以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guān)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制封拜,成為僅次于高歡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歡,事泄之后,高歡已有所戒備。中軍將軍王思政對孝武帝說:“高歡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陽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進攻,難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關(guān)中,憑借他的力量與高歡抗衡?!毙⑽涞凵钜詾槿?。先是,秦隴剛平,夏州長史于謹曾勸宇文泰上書孝武帝,徙都關(guān)中,以效曹操之舉,挾天子以令諸侯。宇文泰接受了這一意見,將高歡結(jié)好自己的書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歡,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屯于黃河、渭水合口處,以為聲援,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賢領(lǐng)精騎一千赴洛陽。因此,當(dāng)孝武帝向大臣征詢徙都關(guān)中的意見時,上下幾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敵高歡,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guān),遷都長安,加授宇文泰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是年十月,高歡另擁魏孝靜帝元善見即位,徙都于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zhèn)),史稱東魏,高氏繼續(xù)控制著東魏朝政。孝武帝遷徙到長安之后,政令全部取決于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于人,心中不悅,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于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次年正月,元寶炬于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tǒng),是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著西魏朝政實權(quán),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臺,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為二。
(4)潼關(guān)爭勝
當(dāng)時東魏勢強,高歡有平關(guān)隴之志。西魏大統(tǒng)元年(535年)正月,高歡率大軍造三座浮橋,在蒲坂(今山西永濟)準備搶渡黃河。第一次東西魏大戰(zhàn)小關(guān)之戰(zhàn)拉開序幕。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率大都督竇泰、秦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guān)。西魏宇文泰屯軍灞上(今陜西西安東)。司馬子如等回軍,自蒲津(今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黃河渡口)夜渡黃河,攻華州(今陜西大荔),被刺史王羆擊退。大統(tǒng)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歡為避免兩面作戰(zhàn),遣使向南朝梁請和。同時,乘關(guān)中饑荒,督軍三路討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領(lǐng)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竇泰攻潼關(guān),高歡親領(lǐng)兵自晉陽趨蒲坂。
大統(tǒng)三年(537年)正月,高歡軍屯蒲坂,于黃河架三座浮橋,欲渡河。駐守廣陽(今陜西臨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認為東魏軍分路出擊,以架橋示渡,實為牽制西魏軍,欲使竇泰軍得以西入。竇泰為高歡之驍將,屢勝而驕,應(yīng)該首先攻打他的隊伍。竇泰軍敗,則高歡不戰(zhàn)自退。而諸將認為,高歡在近,竇泰在遠,舍近即遠不妥,不如分兵抵御。
宇文泰率騎六千自廣陽回長安,征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見。宇文深認為,若先攻高歡,竇泰赴救,我將腹背受敵。若以輕銳潛出小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東),先擊竇泰,高歡持重,難以及時出救。竇泰敗,高歡的兵勢肯定受挫,此時再回師擊之,可獲全勝。宇文泰納其策。于是對外揚言舍棄關(guān)中、退守隴右,以迷惑東魏軍,同時自長安潛軍東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達小關(guān)。竇泰突聞西魏軍到達,驚惶失措,急忙自風(fēng)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黃河北岸)南渡迎擊,宇文泰出馬牧澤(今陜西華山北麓),派出軍隊襲擊竇泰,竇泰軍隊被擊潰。竇泰自殺,所部被俘萬余人。高歡以黃河冰薄難以赴救,撤浮橋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軍。宇文泰在潼關(guān)之戰(zhàn)中審時度勢,利用東魏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舉獲勝。雙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歡失敗告終。

(5)沙苑大戰(zhàn)
大統(tǒng)三年(537年),高歡親自帶兵二十萬自壺口出發(fā)趕往蒲津。第二次東西魏大戰(zhàn)開始。宇文泰由于關(guān)中旱災(zāi)大饑,帶著不到一萬的軍馬在桓農(nóng)谷倉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隊沒有得到補充,缺兵少糧,各州的部隊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準時集結(jié)。宇文泰聽說高歡渡黃河來戰(zhàn),趕忙入關(guān)準備。高歡將領(lǐng)高敖曹帶三萬兵馬就把桓農(nóng)團團圍住。高歡的參謀勸說道:“西魏連年遭受饑荒,所以宇文泰軍冒險到陜州來搶倉粟糧食,現(xiàn)高敖曹已經(jīng)圍住桓農(nóng)糧倉,糧食運不出去。我們最好分兵諸道,不與宇文泰的軍隊接戰(zhàn),等到麥秋時分,宇文泰軍民餓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們最好別渡黃河?!贝髮⒑罹耙矂窀妫骸拔臆妿资f士兵一舉前來,萬一不勝,一時難以集結(jié)兵馬。不如把大軍一分為二,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后軍全力攻上;前軍若敗,后軍可以接應(yīng),到時作為后備隊出擊迎敵?!备邭g為竇泰報仇心切,這兩條意見都沒有聽進去,自蒲津渡過黃河前進。
宇文泰得知東魏大軍逼境,率軍近萬人返關(guān)中,并告誡華州刺史王羆等嚴加守備。高歡率軍至馮翊(華州治所,今陜西大荔)城下,勸王羆投降,遭拒絕。高歡料難攻下,遂轉(zhuǎn)涉洛水,軍于馮翊南之許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征召諸州兵迎戰(zhàn)。當(dāng)時州兵未集,諸將以眾寡懸殊,主張待東魏軍西進,以觀其勢。宇文泰認為,若東魏軍至長安,必擾亂人心,可趁其遠來新至擊之。遂于渭水架設(shè)浮橋,令部眾攜三日糧,輕騎北渡渭水,輜重自渭南沿著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進至沙苑,接近東魏軍。宇文泰派部將達奚武領(lǐng)數(shù)騎扮成東魏軍前往偵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納部將李弼之策,率兵背水東西列陣,以李弼為右翼,部將趙貴為左翼,選擇駐地以東十里葦深土濘的渭曲設(shè)伏,令將士皆偃戈于蘆葦中,聞鼓聲即起。午后,東魏軍至渭曲,都督斛律羌舉以為葦深土濘,不如暫與西魏軍相持,同時暗遣銳卒直取長安。高歡主張燒蘆葦焚西魏軍。司空侯景建議生擒宇文泰。部將彭樂揚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歡聽從了侯景、彭樂的意見,揮軍直前。東魏軍見西魏軍兵少,未等列陣便爭相進擊。兩軍將交,宇文泰擊鼓,伏兵驟起,奮勇沖殺。西魏驃騎大將軍于謹?shù)攘娕浜献鲬?zhàn),李弼領(lǐng)騎兵橫擊,將東魏軍分割為二,宇文泰軍大破高歡。高歡率殘部東渡黃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軍追至黃河邊,斬俘八萬人,宇文泰選留士卒兩萬余人,其余的放歸鄉(xiāng)里。此戰(zhàn)下來,宇文泰大勝高歡。高敖曹聞聽敗聞,也從桓農(nóng)撤圍,退保洛陽。宇文泰經(jīng)此一勝,兵精糧足,皆大歡喜。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zhàn)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后升為柱國大將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