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名在北京工作的日籍美容技師因為涉嫌違反中國的《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被相關部門拘留。

據了解,他們因為從事了超出簽證許可范圍的工作,被判處行政拘留14天。目前,日本駐華大使館已介入,正協助處理會見和后續(xù)事宜。

事情發(fā)生在4月8日上午,北京一家日式美容院內。三名日本籍技師在未取得中國工作許可的情況下,為顧客提供理發(fā)服務,被認定涉嫌非法就業(yè)。

而這并不是孤立事件。今年2月底,北京也有三名在華工作的日本人被拘留,其中包括一家日料店的廚師和一名美容師,年齡都在四五十歲以上。

看似是普通的執(zhí)法行動,背后其實反映的是一個更現實的趨勢——隨著國內城市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升,來自日本的服務人才,尤其是理發(fā)、美容、餐飲等生活方式相關領域,越來越受到歡迎。

以前,不少中國顧客會專門飛去東京剪頭發(fā)。現在,越來越多的“東京Tony老師”干脆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一些高端沙龍,預約日本發(fā)型師剪發(fā)動輒五六百元甚至上千,但排隊的顧客依舊絡繹不絕。在一些追求風格的圈層里,“找日本老師剪頭”已是一種審美選擇,也是一種身份表達。

日系發(fā)型之所以受歡迎,不只是因為精細。他們注重骨相結構、發(fā)流走向,剪法克制,不搞花哨,但落在細節(jié)上非常講究。這種“看起來沒那么刻意,但就是順眼”的設計,確實擊中了不少中國年輕人的審美點。

從這些理發(fā)師的角度看,來中國工作也有非?,F實的吸引力。在日本,普通理發(fā)師每月收入可能只有二十萬日元左右,折算成人民幣也就九千出頭,去掉房租和生活費,所剩無幾。而在中國,服務幾天的收入,可能就相當于在本國干半個月。

問題在于,想要在中國合法工作,手續(xù)并不簡單。按規(guī)定,外籍人士在華工作必須持有Z類簽證,并取得《外國人工作許可證》。但辦理周期較長,流程復雜,有些本地美容院也沒有申請外籍員工資質。于是,就出現了一個灰色地帶:技師以旅游或探親簽證入境,在沙龍里“臨時出手”。

這在某些行業(yè)內似乎是“大家都在做”的默認操作。但一旦被查,后果并不輕。無論是短期幫忙,還是試剪幾個客人頭發(fā),只要涉及有償服務,且無合法工作身份,就屬于非法就業(yè),依法可以拘留、罰款,甚至禁止再次入境。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的監(jiān)管明顯趨嚴,執(zhí)法尺度也更明確,不再留有模糊空間。

這次事件發(fā)生后,日本駐華大使館也迅速發(fā)布提醒,告誡在華日本人不要從事“資格外活動”。所謂“資格外”,指的就是超出簽證許可范圍的行為。比如持旅游簽證教課、持探親簽證剪發(fā),只要是盈利性質,都是法律所禁止的。

很多技師未必有惡意,可能只是不了解政策,或者覺得“剪頭發(fā)又不是什么大事”。但在跨境流動愈加頻繁的今天,任何一項看似普通的職業(yè)行為,其背后都必須有制度的支撐。不合規(guī),不代表不嚴重。
其實我們自己出國也一樣。去日本打工,如果沒有拿到合法工作簽證,也是違法的。在這個意義上,不是哪國對哪國苛刻,而是現代社會基本的制度邏輯。

當然,長遠來看,我們也希望能有更便利的制度安排。比如未來中日韓三國之間,能否在保持邊境管理的同時,逐步推進更開放的人員流動機制?不只是商品能流通,服務與勞動者也能合法自由地走動起來,讓一個技師、一把剪刀,真正可以在三國之間自由落腳,正大光明地為喜歡他們的人提供服務。

歐盟就是這樣做的。它把“人員、貨物、服務、資本”的自由流動寫進了制度核心。一個法國理發(fā)師可以毫無障礙地去德國開店,一個意大利咖啡師可以自由在比利時工作,不需要辦簽證,也不需要額外許可。

這不僅讓整個區(qū)域的市場更有活力,也讓“專業(yè)”本身得到了尊重。如果未來的東亞,也能慢慢接近這種狀態(tài),那是我等期待看到的局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