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都沒料到,這場關稅戰(zhàn)會發(fā)展成如今這般模樣,美國搞經濟霸凌一味地對咱中國使壞,但咱中國可不是好欺負的,明確表態(tài):要是誠心談判咱大門敞開歡迎,要是想靠打關稅戰(zhàn)壓我們,那咱奉陪到底。

從一開始,老美對中國加征20%的關稅,到后面一直漲到125%,美國這么做,脅迫的意味越來越明顯,明擺著就是要把中國商品拒之門外,按美國官方的說法,他們是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可真讓人覺得可笑,一邊瘋狂給中國商品加關稅,想通過這種手段限制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可另一邊不少美國品牌在中國卻混得風生水起,接下來咱們就瞧瞧那些常常被大家錯當成國貨之光,實則背后有美國控股的品牌。

這些美國品牌在中國市場待了好些年,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賺了老多錢了,和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行為形成了鮮明反差。
大家以為的“國貨”品牌
現在咱們市場上的 “國貨” 那叫一個多,咱老百姓也都特別樂意支持民族品牌,可大家有沒有想過,有些你以為是純純正正的 “國貨”,其實早就被美國資本在背后偷偷控制了。

現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動靜特別大,可好多人不知道,這背后在經濟主權方面的爭奪,早就悄悄滲透到咱們每天的消費生活里了。
有些東西你天天都在用,可你賺的錢最后卻進了美國人的口袋,這就像一場靜悄悄的 “資本暗戰(zhàn)”,一直在我們身邊上演 。

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布局可精明著呢,老早就開始實行 “本土化” 策略了,就拿金龍魚食用油來說,現在幾乎家家戶戶廚房里都有它的身影,感覺就是個土生土長的國產品牌。
但實際上,它的母公司是新加坡的益海嘉里,而益海嘉里真正的大老板是美國ADM公司,這可是世界四大糧商之一。

上世紀90年代,金龍魚剛進入中國市場那會兒,國內食用油市場的狀況糟糕透頂,大部分賣的都是散裝油,而且很多小作坊生產的散裝油,生產過程根本沒有嚴格標準,衛(wèi)生根本沒法保證。
金龍魚察覺到當時食用油市場中散裝油的弊端,于是推出小包裝的精煉一級油,這種油在品質上有保障,小包裝又契合人們日常使用習慣,投放市場后馬上就獲得消費者青睞,成功開拓出一片市場天地。

后來又和中糧集團合作,還在電視上打了好多廣告,再加上林丹代言,這下金龍魚的 “國貨” 形象算是徹底在大家心里扎根了。
可咱們老百姓開開心心為 “國貨之光” 掏錢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貢獻的利潤最后都跑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公司手里去了 。

除了 “本土化” 這一招,并購也是美國公司擴張的常用手段,寶潔公司就是個典型例子,04年寶潔收購了上海漢高,這下海飛絲和飄柔這兩個在中國幾乎人人都知道的洗發(fā)水品牌,就歸寶潔所有了。
寶潔通過這次收購,不光拿到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它借著這兩個品牌的影響力,把旗下其他產品,像潘婷,也很快推廣開了,順利在中國市場站穩(wěn)腳跟。

寶潔能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把中國市場開放的機會,還有消費者對品牌的一些認知偏差,都利用得恰到好處,悄無聲息地就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里了。
2008 年的時候,強生集團大手一揮掏出23億把特別火的大寶給買下來了,本想著強強聯(lián)合能讓大寶更上一層樓,結果收購之后,大寶不但沒更火,反倒在主流市場上越來越少見,慢慢就沒影了。

強生好像更在意用大寶的銷售渠道來賣自家產品,對大寶品牌的發(fā)展根本不上心,實在讓人覺得可惜 。
除了直接收購,美國資本還會通過一些復雜的股權操作來控制中國品牌,雙匯集團就是個例子,雙匯以前是國企,為了發(fā)展盯上了火腿腸市場。

雙匯一開始發(fā)展得就挺不錯,后來又從國外買了先進設備,沒多久就在中國肉制品領域里排第一了,可是在03年和07年,雙匯先后把部分股權轉讓給海宇投資、高盛和鼎暉投資,最后變成外資控股企業(yè)了。
雖說后來雙匯的管理權又回到中國手里,可股權結構已經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大家每買一根雙匯火腿腸,都有一部分利潤跑到美國資本的口袋里去了。

灣仔碼頭的事兒更讓人感慨,臧健和女士最開始在香港灣仔碼頭邊擺攤,靠著自己的好手藝和一直努力,把灣仔碼頭做成了家喻戶曉的速凍食品品牌。
1997年她做了個重大決定,把灣仔碼頭70%的股份賣給了美國品食樂食品公司,后來美國通用磨坊又把品食樂給收購了,本來灣仔碼頭是個特別勵志的創(chuàng)業(yè)典范,誰能想到最后卻成了被美國資本把控的商業(yè)案例。

這些看著像 “國貨” 的品牌,通過講一些精心編的品牌故事,和大家建立情感聯(lián)系,成功讓大家覺得它們就是民族品牌,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中華牙膏的遭遇更讓人覺得可惜,這個品牌54年就有了,以前在中國牙膏市場那可是占了一半的份額,但是改革開放以后,面對外資的強勢進攻,中華牙膏最后被聯(lián)合利華公司收購了。

聯(lián)合利華雖然是歐洲的公司,可背后也有美國資本的影子,現在中華牙膏早就沒了民族品牌的樣子,就是跨國企業(yè)賺錢的工具 。
更讓人擔心的是,和那些要交高額關稅的進口商品不一樣,這些被外資控股的 “國貨” 品牌,能輕輕松松把利潤轉移到國外去,這就讓中國經濟利益流失得更嚴重了。

中國啤酒行業(yè)這些年起起落落,哈爾濱啤酒的經歷就是個生動寫照,它打1900年就有了,在咱國內啤酒市場那可是風光過好一陣,過去很長時間都是行業(yè)里的尖子生。
后來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哈爾濱啤酒漸漸招架不住了,04年美國公司直接出手把哈爾濱啤酒的股份買走了,這一收購可不只是一個民族品牌沒了,還凸顯出中國啤酒行業(yè)在國際競爭面前有多脆弱。

自從他們把哈爾濱啤酒收購了,就開始各種操作,他們借助哈爾濱啤酒現成的銷售渠道,全力推銷百威啤酒,甚至還傳出用不正當手段打壓哈爾濱啤酒的事兒,實在讓人感慨。
這不過是眾多類似情況中的一例,看看寶潔下面的舒膚佳、玉蘭油等一大串知名品牌,在中國日化產品市場里那可是 “勢力龐大”,市面上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份額占比相當高。

雖說這些產品日常是中國公司在負責運作,也都在中國生產和售賣,可到最后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都跑到美國寶潔公司的腰包里去了,咱中國這邊沒撈到多少好處。
現在中美貿易戰(zhàn)打得火熱,大家可能覺得那些日常用的消費品沒啥關系,可實際上這些東西正偷偷摸摸地影響著咱們中國的經濟收益,只是很多人都沒察覺到。

在中美貿易摩擦越來越厲害的大背景下,怎么平衡引進外資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成了一個特別重要,得趕緊解決的問題 。
咱們消費者在平時買東西的時候,很難看出來這些 “偽國貨” 的真實情況,它們披著 “國貨” 的外衣,實際上卻偷偷把利潤送到國外去。

這種偷偷摸摸的經濟滲透,比那種明著的貿易對抗更難發(fā)現,危害也更大,它不光讓中國經濟利益受損,還讓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都動搖了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