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貿易戰(zhàn)進入新一輪激烈交鋒期。美國政府于4月2日宣布對華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將平均 這場關稅戰(zhàn)的地緣政治特征日益明顯。美國白宮發(fā)言人明確表示,對華高關稅政策不會像對其他經濟體那樣有90天的暫停期,顯示出其針對中國的特殊立場。而中國外交部則多次強調:"美方仍在對中國濫施關稅,這種霸道霸凌的行徑,中方堅決反對,絕不接受。施壓、威脅和訛詐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雙方的表態(tài)顯示,這已不僅是一場經濟較量,更是兩國在全球治理理念和未來發(fā)展道路上的深層次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發(fā)起的貿易戰(zhàn)相比,此次交鋒的背景已發(fā)生顯著變化。經過8年的貿易摩擦,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科技實力大幅增強,產業(yè)鏈供應鏈自主性與市場替代能力明顯提升。正如彭博社專欄作者大衛(wèi)·菲克林所言:"通過數十年布局,中國已構建了足夠抵御貿易戰(zhàn)沖擊的經濟體系"。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中國在此輪關稅戰(zhàn)中展現出更強的反制能力和戰(zhàn)略定力。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卻更為復雜。2026年中期選舉的壓力日益臨近,高通脹和利率壓力已持續(xù)四年,民眾對經濟的不滿情緒累積。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減稅政策對沖關稅沖擊,但5.3萬億美元的《減稅法案》中僅有1.5萬億美元是新增政策,平均到10年僅占美國GDP的0.5%,對沖效果有限。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美國在此輪關稅戰(zhàn)中的經濟和政治韌性明顯不足,為后續(xù)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中美兩國在經濟韌性上的差異是決定關稅戰(zhàn)走向的核心因素。深入分析兩國的經濟結構、政策空間和貿易依存度,可以清晰看出為何中國在此輪較量中占據優(yōu)勢,而美國則面臨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 根據高瑞東宏觀團隊的測算,美國4月2日對等關稅落地后,將拖累美國經濟1.1個百分點,抬升通脹1.3個百分點。這一沖擊將使美國GDP增速從IMF預測的2.7%降至2%以下,創(chuàng)下除2020年疫情外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更為嚴峻的是,關稅對通脹的推升將進一步制約美聯儲的降息空間,形成"經濟下行+通脹反彈"的滯脹風險。密歇根大學的調查顯示,3月份美國對未來5-10年的通脹預期已升至4.1%,為1993年以來最高,反映出市場對長期通脹壓力的擔憂。 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也會受到沖擊——預計美國關稅將拖累中國出口同比增速約11個百分點,GDP同比增速約1.3個百分點——但中國的政策工具箱更為豐富。中國謹慎使用的政府赤字空間和注重跨周期調節(jié)的財政政策,為其提供了充足的對沖手段。消費補貼、育兒補貼、房地產收儲、重大項目提前落地等均有望成為增量財政的發(fā)力支點。貨幣政策方面,中國基準利率處于歷史低位,具備較大緩沖關稅沖擊的空間,這與美國受制于高通脹而貨幣政策受限形成鮮明對比 中美貿易結構的差異進一步放大了兩國在承受關稅沖擊能力上的差距。美國對華主要進口商品集中于消費品領域:智能手機、電腦、家具、玩具等。對這些商品加征高關稅將直接轉嫁給美國消費者,迅速推高生活成本。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指出,對等關稅落地后,每個美國家庭平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將下降3789美元,這對已忍受四年高通脹的美國民眾無異于雪上加霜。 反觀中國自美進口則以中間品為主:液化天然氣、芯片、飛機引擎、塑料等。唯一例外是汽車,但美國品牌在中國市場本就競爭力薄弱,關稅對其影響有限。這種貿易結構差異意味著美國關稅對中國普通消費者的直接影響較小,而中國反制關稅則直接打擊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 過去8年,中國在減少對美貿易依賴方面成效顯著。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額從2018年的19.2%下降至2024年的14.7%,而中國出口在全球的占比卻從11.8%上升至14.7%。這表明中國出口多元化戰(zhàn)略取得成功,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降低。正如觀察者網指出的:"除飛機引擎和大豆外,在中國進口的幾乎所有主要產品類別中,美國都是中國相對次要的供應商"。 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度(占進口總額18.5%)遠高于中國對美依賴度(占出口總額17.2%)。而且美國消費者難以找到替代供應源,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等領域。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使得美國在貿易戰(zhàn)中承受的供應鏈中斷風險更高。 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的快速響應能力進一步增強了中國企業(yè)的適應力。如SHEIN平臺通過開放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站點,使一家廣州服飾品牌的齋月銷售單日達180萬美元,中東市場訂單比例首次突破40%。這種市場多元化能力使中國企業(yè)能夠迅速調整戰(zhàn)略,降低對美市場的依賴,而美國企業(yè)和消費者則面臨更高的調整成本。 綜合來看,中美在經濟韌性上的結構性差異決定了關稅戰(zhàn)的天平正在向中國傾斜。美國面臨的經濟下行、通脹上升、消費者壓力和政治風險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中國則憑借政策空間、貿易結構和市場多元化的優(yōu)勢,展現出更強的抗壓能力。這種根本性的不對稱,為特朗普政府最終不得不妥協(xié)埋下了伏筆 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并非均勻分布,而是高度集中在依賴制造業(yè)和跨國生產的地區(qū)。美聯儲2025年4月的工作論文指出,密歇根州、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等地區(qū)受關稅擾動最大。這些地區(qū)不僅是美國汽車、機械等制造業(yè)的重鎮(zhèn),更是決定總統(tǒng)大選結果的關鍵搖擺州。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中能夠勝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贏得了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等"鐵銹帶"搖擺州的支持。 然而,高關稅政策正在直接打擊這些州的支柱產業(yè)。汽車制造作為密歇根州的經濟命脈,對供應鏈成本極為敏感。關稅導致的進口零部件價格上漲將削弱該州汽車業(yè)的競爭力,進而影響就業(yè)和居民收入。歷史經驗表明,這種經濟沖擊會迅速轉化為政治壓力——2018年第一輪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經濟承壓后,當年11月的中期選舉結果對特朗普不利(民主黨重奪眾議院多數席位),直接加速了中美談判進程。 北卡羅來納州的情況同樣堪憂。該州擁有全美最大的家具制造業(yè)集群,高度依賴進口原材料和中國市場。中國84%的反制關稅將同時打擊該州的原材料成本和出口前景,形成雙重擠壓??紤]到北卡羅來納州在最近幾次大選中的投票結果極為接近(2020年特朗普僅以1.34%的優(yōu)勢獲勝),任何經濟下滑都可能改變該州的政治傾向。 2026年中期選舉正在形成強大的政治倒逼機制。從歷史經驗看,美國若受到關稅反制,將迅速拖累經濟,在受反制的下個季度便反映到經濟數據中。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后,美國2018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較三季度回落1.0個百分點。類似的經濟放緩若在2025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出現,將直接影響2026年的選舉氛圍。 特朗普政府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風險。為對沖關稅帶來的經濟擾動,美國參議院于4月5日通過2025財年的修正預算決議,提出超過5萬億美元的減稅方案。然而,其中約3.8萬億美元是延續(xù)此前已有政策,僅1.5萬億美元是新增政策,平均到10年僅占美國GDP的0.5%,難以完全對沖關稅影響。美國稅務基金會研究顯示,這些減稅政策預計僅能拉動2026年美國GDP增速0.7個百分點,與關稅造成的1.1個百分點拖累相比仍顯不足。 就經濟政治形式來看,美國目前是最脆弱的時候,特朗普政府選擇這個時候發(fā)起對中國的關稅戰(zhàn),顯然是不明智的。中國政府顯然是不會向美國低頭,而最終會等來美國的主動談判。這也意味著,美國的霸權時代徹底結束!
更為棘手的是,減稅帶來的財政刺激可能與美聯儲對抗通脹的努力相沖突。亞特蘭大聯儲的商業(yè)調查顯示,企業(yè)對未來5-10年的單位成本預期已較2024年四季度上升0.2個百分點至2.8%。這種政策兩難——既需要刺激經濟以保選舉,又需要控制通脹以穩(wěn)民心——將隨著關稅效應的顯現而日益尖銳。
美國民眾對經濟困境的忍耐已接近極限。彭博社專欄文章指出:"美國民眾已忍受了四年高通脹和利率壓力,關稅將進一步加重民眾負擔,美國經濟早已不堪重負"。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測算顯示,對等關稅落地后,每個美國家庭平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將下降3789美元,這對于中產階級家庭而言是難以忽視的沖擊。
這種經濟壓力正在轉化為政治不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尖銳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特朗普并非真的試圖實現經濟目標。這一切應被視作一種支配地位的展示,目的是震懾他人,讓人敬畏并且卑躬屈膝"。他將高新技術制造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另一重保障。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 2025)展示了中國企業(yè)在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領先實力。如廣東領益智造從18年前的80人小廠成長為全球精密制造領域的"隱形冠軍",其董事長曾芳勤表示:"如果企業(yè)總能在全球細分行業(yè)處于全球前三的位置,不管在哪,都能為不同領域的客戶作出貢獻、戰(zhàn)勝對手。主要還是得加強自己的核心能力"。這種專業(yè)化深耕的產業(yè)哲學,使得中國制造業(yè)在關稅風暴中依然保持競爭力。
中國外貿家董事長王躍能的觀點頗具代表性:"關稅大棒打不垮真正的高附加值產業(yè)"。他指出,像深圳大疆的無人機、佛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等高附加值領域,不僅不會被關稅"打垮",其全球市場占有率反而不斷攀升。這種向價值鏈上游的遷移,使得中國出口結構不斷優(yōu)化,對價格敏感度的降低增強了抗關稅沖擊的能力。
中國政府展現出豐富的政策儲備和快速反應能力。國務院總理李強在4月9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yè)家座談會上強調:"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平穩(wěn)運行造成一定壓力,我們對此已經作了充分估計,做好了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會議指出要"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靠前發(fā)力推動既定政策盡快落地見效,根據形勢需要及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中國保持了較大舉債空間。2020年以來謹慎使用的政府赤字空間和注重跨周期調節(jié)的策略,為當前應對提供了充足彈藥。消費補貼、育兒補貼、房地產收儲、重大項目提前落地等均有望成為增量財政的發(fā)力支點。這種**前瞻性管理**使得中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
貨幣政策同樣具備較大回旋余地。與美聯儲受制于高通脹不同,中國基準利率處于歷史低位,保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間。國有大資金和國企央企紛紛宣布增持護盤、穩(wěn)定股市,降準、降息、增發(fā)特別國債等選項都在政策工具箱內。這些超常規(guī)政策工具可在短期內減少震動和沖擊,為經濟結構調整贏得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單邊開放策略。就在美國加征關稅的同時,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全面推廣"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吸引境外游客來華消費。這一政策既規(guī)避了美國關稅(因消費發(fā)生在中國境內),又拉動了旅游消費市場,展現出巧妙的政策創(chuàng)意。正如分析指出的:"以往我們總是靠著把中國商品通過出口賣出去,來賺取利潤?,F在我們只需要把境外游客吸引過來,讓其在中國境內享受和中國人民一樣的消費權"。
中國企業(yè)在市場多元化方面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和創(chuàng)新力。主要跨境電商平臺已迅速啟動應對機制:萬里匯(WorldFirst)推出"護航計劃",幫助跨境商家資金流轉效率提升30%;拼多多宣布"千億扶持"計劃,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SHEIN通過開放歐洲五國站點,幫助廣州一家服飾品牌在齋月活動中實現單日180萬美元銷售,中東市場訂單比例突破40%。這種數字化賦能的全球化運營能力,使得中國企業(yè)能夠快速調整市場重心,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世界工廠"東莞的案例尤為典型。擁有19萬家制造企業(yè)的東莞,產業(yè)自愈能力悄然增強。東莞市工貿發(fā)展促進會會長雍程翔表示:"大部分企業(yè)在尋找更多歐洲、中東等其他市場機會,部分企業(yè)已經計劃前往澳大利亞等地考察"。他感慨道:"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感到手足無措,博弈之下力量差距懸殊。但走到今天,我們已經感覺到'掰手腕'過程中的勢均力敵,也就有了更多底氣"。這種集體韌性的形成,是中國制造業(yè)經過多年全球化歷練的寶貴成果。
深圳跨境電商協(xié)會會長王馨的建議代表了中國企業(yè)的共同心聲:用好政府搭建的出海橋梁。她呼吁政府部門協(xié)助洽談政府間采購協(xié)議、推動政策便利化措施、促進雙邊政策互認及知識產權互認等,通過政府層面的"敲門行動"幫助企業(yè)獲取國際訂單。這種政企協(xié)同的出海模式,正在成為中國應對貿易壁壘的特色方案。
綜合來看,中國應對美國關稅戰(zhàn)的策略是一個包含產業(yè)升級、政策創(chuàng)新和市場多元化的系統(tǒng)工程。這套體系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短期沖擊,更在長期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fā)展轉型。正如《上觀新聞》所總結的:"在這場中美經貿關系的'壓力測試'中,中國產業(yè)鏈正顯現出超預期的彈性——在風雨中,中國堅持做'正確的事',在考驗中'進化'了一次又一次,卻始終敞開開放的大門"。這種系統(tǒng)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是中國能夠在中美關稅戰(zhàn)中保持定力并最終占據主動的根本保障。
特朗普終將低頭

春天的故事9
·江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