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8日的上海地鐵1號線,本該是鋼筋森林中再普通不過的通勤脈絡,卻在那個晚高峰變成了人性丑惡的放大鏡。
一名衣冠楚楚、斯斯文文的41歲男子在晚高峰擁擠車廂內(nèi),竟當眾對陌生女性實施騷擾。

更令人作嘔的是,當真相被曝光,鍵盤俠的唾沫星子卻率先淹沒了正義,認為“瑜伽褲顯身材,不適合在公共場合穿著”,習慣性地將罪惡的責任轉嫁給弱者。
這一事件迅速引發(fā)輿論熱議,不僅因為男子的行為令人發(fā)指,更因為部分網(wǎng)友將矛頭指向受害者的穿著。

上海地鐵“射手”事件
4月8日晚高峰,上海地鐵1號線延長路站,上班族們帶著整日積蓄的疲憊,在悶熱得幾近窒息的車廂里擁擠著,沉默地盼著歸家休息。
一名25歲的年輕女性戴著耳機,穿著一條修飾身形的緊身瑜伽褲靠門站立,她的存在本該再普通不過,卻成為了一個41歲男子眼中的“獵物”。

當這個小姑娘察覺身后有異樣時,她垂眸一看,只見褲子上沾滿不明液體,散發(fā)著令人作嘔的氣味,她剎那間明白發(fā)生了何事。
隨著女孩的一聲高呼,車廂內(nèi)空氣瞬間凝固,盡管施害者妄圖狡辯,還企圖搶奪拍攝乘客的手機,然而路見不平的周圍乘客已經(jīng)迅速圍攏,將其扭送軌交公安。

警方隨后通報,該男子姓姚,41歲,目前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而據(jù)網(wǎng)友爆料,這名“衣冠禽獸”不僅畢業(yè)于名校且有妻有子,在某物業(yè)公司工作的他甚至可以稱得上一句事業(yè)有成。
但隨著丑聞曝光被刑拘,事件卻發(fā)酵的越來越離譜!

惡心一幕發(fā)生
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覺得這個有妻有子的41歲男人的行為不可理喻,不少有同樣經(jīng)歷的網(wǎng)友也在評論區(qū)寫下了曾經(jīng)自己的遭遇。
然而,施害者的卑劣行徑固然令人發(fā)指,但更令人憤怒的是,部分網(wǎng)友竟將矛頭指向受害者,認為“瑜伽褲過于顯身材,不適合在公共場合穿著”。

不僅如此,甚至還有網(wǎng)友覺得“受害者得有多性感才勾得這哥們犯錯”,甚至覺得“不好看不值得”。
但是,一個身著齊整的成年女性,僅僅因為穿著瑜伽褲,就要為施害者的獸行負責,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種荒謬無比的邏輯詭辯無異于在受害者的傷口上撒鹽,更是一個公民對另外一個公民人身受到侵害時居高臨下式的譏諷,是一種對女性徹底物化的欺凌。

這種觀點表明他們已經(jīng)將女性身體視為公開的商品,將倫理挑戰(zhàn)當作娛樂談資,卻忽略了這些不良行為對社會風氣的潛在影響。

為什么“受害者有罪論”屢禁不止?
受害者只是一個普通的通勤者,卻因為穿著瑜伽褲而被推上輿論的審判臺。
更令人憤怒的是,這種“受害者有罪論”并非個例,而是長期以來社會對女性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訓的惡果。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邏輯源于一種“認知偏差”:人們試圖通過指責受害者來緩解自身的不安感。

換句話說,當面對令人不安的犯罪行為時,人們會下意識地尋找一個“可控”的原因,而受害者的穿著、行為,甚至性別,往往成了最容易被攻擊的靶子。
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重慶、廣州等地曝光的7起地鐵“不雅行徑”案中,5名受害者穿著長褲或長裙,這進一步證明了“穿著無關論”的合理性。

然而,這些數(shù)據(jù)似乎無法撼動鍵盤俠的偏見。他們寧愿相信“女性的穿著是罪惡的源頭”,也不愿正視施害者的道德淪喪。
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社會對性別權力的深層偏見,女性的穿著、行為、甚至存在本身,似乎都成了被審視、被規(guī)訓的對象。

當一個女性被騷擾時,人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譴責施害者,而是審視她的穿著是否“得體”。
何況這種堪稱對女性基本權利進行赤裸剝奪的荒謬邏輯本來就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受害者承受二次傷害。

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站在施害者一邊,受害者的聲音就會被淹沒,甚至選擇沉默。
更可怕的是,這種“受害者有罪論”正在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長此以往,社會將陷入一種“惡人橫行,善人沉默”的惡性循環(huán)。

地鐵為惡屢禁不止,懲罰太輕?
近年來,上海地鐵“射手男”事件并非孤例,2021年,上海地鐵11號線曾發(fā)生類似事件,廣州、重慶等地也多次曝出類似案件,地鐵上的施害者往往利用高峰時段的擁擠環(huán)境作案。
廣州地鐵警方曾透露,早高峰一節(jié)車廂可能容納400人,監(jiān)控死角多,取證難度大,而施害者正是利用了這些漏洞,將地鐵車廂變成了“獵場”。

有不少人認為,現(xiàn)行法律對種種不雅行為的懲處力度過輕,往往是行政拘留或罰款,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誠然,譬如韓國在2018年通過“反偷拍法”,對偷拍等種種不雅行為最高可判7年監(jiān)禁,這種嚴厲的法律,確實讓原本猖獗的偷拍者心存忌憚。

而東京地鐵曾通過增加女性專用車廂和隱蔽攝像頭,將種種“不雅行徑”減少了40%,這也未嘗不是值得借鑒的一種處置方式。
歸根結底,只有教育是改變觀念的關鍵,媒體也應更多地報道受害者的聲音,從制度、法律和文化三個層面入手,打破“受害者有罪論”的偏見,根治公眾場所的“不雅行為”。
結語
上海地鐵“射手男”事件再次撕開了社會性別問題的傷疤,但真正的危險并不在于這些丑惡的存在,而在于社會是否選擇視而不見。
假設“受害者有罪論”成為輿論的主流,當公共空間的安全感被一步步侵蝕,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拒絕沉默,拒絕冷漠,拒絕將責任轉嫁給弱者——這才是守護尊嚴的唯一出路。
信息來源:正觀新聞--正觀快評:男子猥褻乘客女子挺身而出,此刻最好的“姐妹”--2025-04-0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