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遺體未下葬的原因似乎與歷史、文化和政治因素有關,研究表明這反映了俄羅斯對蘇聯時代的復雜情感。
普京堅決反對埋葬列寧遺體,證據傾向于他認為這是民族記憶的象征,可能會引發(fā)社會不安。
公眾意見分歧,部分人希望埋葬以告別過去,另一些人視其為歷史遺產,爭議持續(xù)。
列寧的遺體自1924年1月21日他去世后,一直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陵墓中。這不僅是科學技術的展示,也承載了俄羅斯人對蘇聯歷史的記憶。
普京多次公開表示,只要他擔任總統(tǒng),列寧遺體不會被埋葬,這一立場在2001年和2019年的講話中尤為明顯。
普京認為,埋葬列寧可能讓許多人感到他們的生活和蘇聯時代的成就被否定。
他在2001年說:“我們的國家在蘇共的壟斷權力下生活了70年,這是一整代人的生命。
許多人將自己的生活與列寧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埋葬列寧將意味著他們崇拜了錯誤的價值?!?/p>
2019年,他再次強調:“我認為應該保持現狀,至少在還有人將自己的生活、命運以及蘇聯時代的某些成就與此聯系在一起的時候。”
此外,中國媒體報道他曾強硬地說“此事絕不可能”,顯示他對這一問題的堅定態(tài)度。
俄羅斯社會對此意見不一。
普京多次公開反對埋葬,強調這是民族記憶的象征。
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背后的原因,普京的立場,以及公眾的反應,爭取把這事兒講清楚。
列寧,蘇聯的締造者,1924年1月21日去世,享年54歲。當時,蘇聯政府決定將他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供全國人民瞻仰。
1924年1月27日,一個臨時的木制陵墓在紅場建成,1930年換成了花崗巖建筑,這就是今天的列寧陵墓。
最初,這被視為對列寧革命貢獻的紀念,也是一種政治象征,強化了蘇聯的意識形態(tài)。
從歷史角度看,列寧的遺體保存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蘇聯解體后,1991年,俄羅斯開始轉型,很多人覺得應該埋葬列寧,結束對過去的崇拜。
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經歷過蘇聯時代的老年人,覺得這是他們歷史的一部分,不能輕易抹去。
保存列寧遺體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1924年,蘇聯科學家鮑里斯·茲巴爾斯基和弗拉基米爾·沃羅比約夫開發(fā)了一種獨特的防腐方法,用福爾馬林、酒精、甘油等化學物質混合,防止遺體腐爛,還得保持外觀和柔軟度。
每年,專家都會檢查和維護,差不多每18個月進行一次全面處理,期間陵墓會關閉幾周。
據報道,維護費用不低,俄羅斯政府每年投入1300萬盧布(約200,000美元),這筆錢用來確保遺體狀態(tài)良好。
2016年的數據顯示,這項工作由俄羅斯生物醫(yī)學技術研究和培訓中心負責,體現了科學技術的持續(xù)投入。
在蘇聯時期,列寧陵墓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每年,成千上萬的蘇聯公民和外國游客前來瞻仰,這被視為對社會主義成就的肯定。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對列寧的評價分化了。一些人視他為偉大革命家,值得紀念;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獨裁者,應該埋葬,以告別共產主義。
普京的立場很明確,他覺得埋葬列寧可能會引發(fā)社會不安。
2001年7月24日,他在講話中說:“我們的國家在蘇共的壟斷權力下生活了70年,這是一整代人的生命。
許多人將自己的生活與列寧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對他們來說,埋葬列寧將意味著他們崇拜了錯誤的價值,設定了錯誤的目標,他們的生活是徒勞的。
我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我們已經經歷過的破壞性狀態(tài)?!边@表明,他擔心埋葬會讓那些懷念蘇聯的人感到被否定。
2019年,他又說:“我認為應該保持現狀,至少在還有人將自己的生活、命運以及蘇聯時代的某些成就與此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边@反映了他對歷史記憶的重視,也說明他不想觸動那些對蘇聯有感情的人。
俄羅斯人對這事兒意見不一。2017年的一項民調顯示,32%的人希望立即埋葬,31%希望在“懷念列寧的一代”逝去后埋葬,31%希望保持現狀。2022年的VTsIOM調查發(fā)現,29%的人認為50年后列寧的影響會淡化,只會被歷史學家記住,但這比10年前的39%低了10個百分點,說明列寧的影響力還在。
部分人,尤其是自由派和年輕一代,覺得埋葬列寧能讓俄羅斯更現代化,擺脫共產主義的陰影。俄羅斯東正教會也多次呼吁埋葬,認為這不符合基督教的葬禮習俗。但也有不少人,特別是老年人和共產黨支持者,覺得陵墓是歷史遺產,不能動。
2013年的民調顯示,只有25%的人支持保持現狀,但克里姆林宮一直謹慎,擔心激怒懷念蘇聯的人。
普京的立場是關鍵。他上臺后,多次面對埋葬提議,但始終反對。2001年的講話明確了立場,2019年的表態(tài)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態(tài)度。他認為,埋葬列寧可能會引發(fā)社會動蕩,特別是在那些將蘇聯時代視為黃金歲月的人群中。
他的強硬態(tài)度也與對外政策有關。西方國家推動“去蘇聯化”,試圖削弱俄羅斯的歷史認同感。普京覺得,保持列寧遺體是對這種壓力的回應,2016年他曾說:“忘記過去,就等于放棄未來。”這表明,他把陵墓視為國家尊嚴的象征。
每年維護列寧遺體的費用不低,約1300萬盧布,主要由政府撥款和列寧墓慈善基金會的捐款支持?;饡?990年代成立以來,靠社會募捐維持,顯示了民間對保存遺體的支持。2016年的數據顯示,這筆錢用來進行“醫(yī)療和生物學工作”,確保遺體保持“栩栩如生”的狀態(tài)。
有人覺得這筆錢可以省下來,但普京和支持者認為,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精神財富?;饡蓡T曾說:“只要民眾愿意捐助,這項工作就不會停止。”這說明,保存遺體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國際社會對這事兒也有看法。西方媒體常質疑俄羅斯是否過于沉湎過去,但國內,普京的決定被視為對民族自豪感的捍衛(wèi)。2024年是列寧逝世百年,俄羅斯政府計劃在紅場舉行紀念活動,進一步強化陵墓的歷史地位。

總的來說,列寧遺體未下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政治和情感交織在一起。
普京的反對是關鍵,他認為這是民族記憶的象征,埋葬可能會引發(fā)社會不安。
公眾意見分歧,但他的強硬態(tài)度確保了現狀維持。
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一代的觀點可能會改變,但目前來看,列寧的遺體很可能會繼續(xù)留在紅場,成為俄羅斯歷史的一個永恒象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