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薪水”一開始不是指工錢,而是指砍柴和汲水,也就是指燒火煮飯之意,因此又被稱為“柴水”。“薪水”語出《南史·陶潛傳》:“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碧諠撆闪艘粋€仆人幫兒子打柴汲水,叮囑兒子要對仆人好一些,因為他也是爹媽生的孩子。

2
在魏晉六朝時,“薪水”漸漸成為日常生活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贝颂幍摹靶剿贝砣粘YM用。明朝曾將俸祿稱為“月費”,后來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

3
到了清朝時期,就有了把工資稱為“薪水”的記載。《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中所言:“這是家兄的俸銀一兩,送與長兄先生,權為數(shù)日薪水之資?!绷怼段拿餍∈贰返谒氖匾灿休d:“學生技藝日進,教習一律優(yōu)加薪水。”

4
“俸祿”現(xiàn)在雖然是一個詞,但最初其實是兩碼事?!百骸笔恰胺睢钡姆只?,它是官僚制度發(fā)展的產物?!百骸币话闶前凑召t能程度、功勞大小的標準,以糧食的形式發(fā)放的,有時也將糧食折合成錢發(fā)放。而“祿”最初的含義是上天所賜給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來的,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給人間賜福的。當他們把土地、奴隸等賜予大臣、親戚時,這些東西就是“祿”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古時候有爵位的人才有“祿”。

5
按月發(fā)薪,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不過那時所發(fā)的不是現(xiàn)金,而是實物(主要是糧食)。《周禮·天官·大宰》中有“四日祿位”的記載,當時公職人員的俸祿“皆月別給之”。

6
到了漢代,“祿”改稱“俸”,仍發(fā)糧食。按月發(fā)放的稱為“月俸”,以“石”或“斛”為計算單位,即“漢之月俸,亦月給之”。到東漢殤帝延平年間,才改為“半谷半錢”,月俸改稱“月錢”,并有詳細嚴格的按品位發(fā)放月錢的規(guī)定。

7
唐朝官員的俸祿一般由祿米、人力、職田、月雜給、常規(guī)實物待遇、特殊實物待遇構成。官員退休后還可領“退休金”和一定數(shù)量的田地。宋朝官員的俸祿之優(yōu)厚、涵蓋范圍之廣,堪稱歷朝歷代之最,除了薪資以外官員還享有豐厚的補貼,補貼的范圍涵蓋了茶、酒、廚料、薪、炭……

8
明代官員的收入在歷代中是比較低的。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感慨地說到:“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如此者。”根據(jù)《明會典》等記載,洪武二十年(1387年)制定了各級官員的俸祿標準,終明之世,沒有改變。然而朱元璋低估了通貨膨脹的威力。明初,一兩銀子買一石糧,到了萬歷朝,五兩銀子才買一石糧。物價飛漲,工資不漲,這才是明代官員待遇低的關鍵原因。

9
清代官員薪俸制度既有對明朝的繼承,又有所革新。清初官員的正式俸祿仍然非常微薄,一方面是對明代制度的繼承,另一方面也是立國之初財力不濟的無奈選擇。雍正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推出了“養(yǎng)廉銀”制度,以期達到“高薪養(yǎng)廉”的目的。

來源:新華網 漫畫:楊仕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