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若知有推特,何須簽《辛丑條約》?”
如果把特朗普的關稅戰(zhàn)旗插進圓明園的廢墟,你會發(fā)現他和慈禧太后共享一套治國哲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只不過特朗普把主語換成了“美利堅”。
這兩位相隔百年的“硬核保守派”,一個向十一國宣戰(zhàn),一個向104%的關稅沖鋒,最終都在歷史的哈哈鏡里照出了相似的滑稽與狼狽。
1
慈禧相信“刀槍不入”,特朗普熱衷“推特護體”。
1900年,慈禧看著義H團“神功附體”的表演,竟真信了“民心可用”,下令向列強開戰(zhàn)。2024年,特朗普盯著福克斯新聞評論區(qū)里“MAGA戰(zhàn)士”的歡呼,也真以為“關稅無敵”,能逼全世界跪著簽不平等條約。
二者的共同點在于,把民粹幻覺當戰(zhàn)略武器。義H團大師兄的符水澆不滅洋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也打不垮供應鏈——但這一點兒不妨礙他們給信徒們開安慰劑。
當八國聯(lián)軍攻破北京時,慈禧裹著農婦衣裳西逃;當美債遭拋售時,特朗普連夜發(fā)推宣布“暫停關稅是天才計劃”。歷史總是重復,只是逃跑路線從騾車升級到了空軍一號。
2
“萬國宣戰(zhàn)”只會創(chuàng)造虛幻的數學奇跡。
慈禧的“硬氣”創(chuàng)造了外交史奇觀,一次性得罪全部工業(yè)化國家。特朗普則以更“科學”的方式致敬:他的“對等關稅”公式看似復雜,實則遵循“看誰不爽乘個π”的原則。
但特朗普和慈禧都栽在同一個坑里,沒搞懂全球經濟不是頤和園的昆明湖。
老佛爺的宣戰(zhàn)讓海關稅收被列強代管,懂王的關稅讓沃爾瑪貨架被通脹占領。當紐約主婦為$10的咖啡罵街時,恍惚間與當年京城百姓看著義H團燒洋貨店的絕望,產生了跨時空共鳴。
3
當然,投降姿勢存在“東西方差異”。
慈禧的認慫充滿東方含蓄,先給列強賠款4.5億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再推行“新政”學西方。
特朗普的妥協(xié)則很“美式直白”:半夜發(fā)推宣布“暫?!?,同時強調“中國除外”——這就像拳擊手被揍趴時還要揪住對手褲腳喊“我還沒輸!”
至于為什么獨留中國104%關稅?幕僚們透露了白宮的真實考量:
1. 面子工程:總得有個敵人證明MAGA沒認輸
2. 恐懼投射:中期選舉需要外在的某種威脅刺激腎上腺素
3. 小學數學:104%比100%多4個百分點,證明“我們贏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李鴻章看了都要感嘆:“當年若知有推特,何須簽《辛丑條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