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出發(fā)去了山西。
中午抵達太原,下午的第一站是山西博物院。
老想打成博物館。大家都叫“館”不好么,叫“院”是因為大么?河南、山西,都叫院,陜歷、國博、遼博,這都是叫館的。
不過山西博物院確實值得一看。
山西博物院館藏共計658253件/組。其中,珍貴文物 40878 件/組,包括一級文物1650 件(組)。藏品主要來源于 20 世紀 20 年代以來的考古出土和百年來的征集積累,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
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fēng)遺韻、戲曲故鄉(xiāng)、天下晉商等 7 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玉韞華夏、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 5 個藝術(shù)專題構(gòu)成。
其主館的主題形象,被賦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豐收喜悅,“鼎”象征安定吉祥。內(nèi)部視覺為塔式建筑,來源于應(yīng)縣木塔。
展館一般都從最早的歷史講起,有人類。考古實證是一個小孩的牙。沒拍上。
下邊這個距今一萬多年前的精致飾品,磨得多么精細呀。



不好意思,傳上來是橫著的。這個小的石葉子也磨得非常薄。



這個紅底黑紋的,跟紅山文化是一個年代的,長得也非常像。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的,唉算了我還是粘過來吧。看一下是不像?






器形還是有些些的不同。



這是那個著名的龍盤,號稱較早的龍的造型??聪聢D右上角。這應(yīng)該是鎮(zhèn)館之寶級別的。

口徑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zhì)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nèi)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cè)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nèi)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
該龍形實際以蛇為原型,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為一體,表現(xiàn)出沉穩(wěn)、神秘與威嚴,頗具禮器性質(zhì),是一件珍貴的藝術(shù)品。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陶寺沒去成,跟團走,行程里沒有。要是自己去,肯定是要去的。
傳說是堯舜是古代帝王的楷模,尤其是以儒家最為推崇,稱贊圣主都是“堪比堯舜”,大公無私地把天下禪讓給有賢德之人,那就是儒家認為的堯舜干的事情。
可是最近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顛覆了儒家傳說,都是暴力替代。
但無論如何,那也是一個偉大的年代,他們創(chuàng)造了早期的中華文明。


這是鼓,當(dāng)時感覺真的是好大啊,大約能有一米多長,有一種我伸開雙臂才能抱住的感覺。

這個角度看像魚嘴,魚頭還挺胖。不好意思拍糊了,誰再去的時候現(xiàn)場換個角度瞅一瞅。



不要嫌棄這壺破,這可是個國寶,叫朱書扁壺。朱書,就是用紅色的毛筆寫的字。大概是毛筆。
有說是秦將蒙恬發(fā)明的毛筆,其實不對,猜測毛筆早就有了,沒有實物出土,那是沒保存下來或者沒挖出來。他是改良了毛筆,用兔豪作筆尖。大概是在長城附近沒事打兔子吃,這毛看著作筆不錯。
扁壺為泥質(zhì)灰陶,器表飾細條豎藍紋,朱書文字位于扁壺鼓兩面,有筆鋒,似為毛筆類工具所書。扁壺殘片的周圍涂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字,其中一個字符為“文”字,學(xué)界較認可其與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一脈相承;另一個字符則被釋讀為“邑”“昜”或“堯”字。



蘇秉琦先生在牛河梁遺址工作多年,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還專門有個蘇先生的主題展。 1992年5月2日,蘇秉琦闡述了他對中國歷史基本框架的最新構(gòu)思:“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tǒng)實體”。我們現(xiàn)在有考古實證的遼寧朝陽牛河梁古國已經(jīng)確認是5800-5300年前。



高3.5厘米,寬6.5厘米。2002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扁平體,整體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頂部輪廓戴有冠,兩側(cè)伸出并上彎,似一種翼狀的發(fā)式。雙眼鏤空,似半睜半合,下部三角處鉆圓孔一個,似神人之嘴,又可以作為一個穿孔。玉質(zhì)潤澤,造型凝煉,神態(tài)安詳神秘,應(yīng)是祭祀神的禮器。體現(xiàn)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有人猜測是蚩尤。蚩尤跟炎黃是一個時代的,這主要是堯都,我猜不是。蚩尤跟炎黃打仗,是在河北。倒是可能路過山西。也可能是后人崇拜。歷史留下好多未解之謎,所以才好玩兒。



右下叫四連璜。




這斝(念假)長得太好玩了。

這是一塊占卜用的牛肩胛骨。那個圓的火燒的痕跡。



商代晚期青銅重器,通高25厘米(或25.5厘米),口長19.5-20厘米,口寬16厘米,四足雙耳,飾饕餮紋與夔紋帶,腹有八道扉棱,柱足飾云紋及重葉紋。屬于商王或大貴族專用的“重器”,象征權(quán)力與祭祀功能,非日常用具。
腹內(nèi)壁鑄4行26-27字,另一壁有2字族徽。銘文記載商王康?。ɑ蛭湟遥┵p賜侄子寢孳,用于祭祀其父稟辛(或小辛),并明確紀年“隹王二十祀十二月甲子”。
關(guān)鍵句釋讀:“甲子,王易(賜)寢孳商(賞),用作父辛尊彝。在十月又二,遘祖甲日,隹王廿祀?!?。


倗國墓出土的獸形觥——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蓋上飾龍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內(nèi)卷角大獸面和長冠鳳鳥,均以雷紋填地。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花,形成三層花,豪華富麗。倗國墓地的獸形觥,可看作倗國人為殷商系的佐證。
這也是晉博文創(chuàng)之一。






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huán)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鸮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tǒng)稱。
文創(chuàng)之一,號稱“憤怒的小鳥”。婦好有一個鸮尊,也好看。






魚盤。
商代文物,大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于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桃花莊墓葬出土,現(xiàn)藏于山西博物院。這件文物通高19.1厘米,口徑46.7厘米,中央裝飾有渦紋,周圍有三條魚在水中游動,充滿了生活情趣。
渦紋,又稱火紋或太陽紋,是一種古老的幾何紋樣,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渦紋象征著生生不息,山西的許多文物中都有其身影。
其實我覺得這魚有點像陶寺那龍盤。


新不新?上周的。哈哈。
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晉侯墓地發(fā)掘清理的114號晉侯墓中出土1件方鼎,已碎為數(shù)十塊。從初步拼合可知,為直口、立耳、淺腹、平底、四柱足??陂L18.5、寬16.5、腹深約11.2、通高27厘米。腹部飾云雷紋襯底的獸面紋,有扉棱,耳之外側(cè)飾兩道平行倒U形凹紋,四柱足飾云紋和蕉葉紋,形制、紋飾與德方鼎頗類似。時代可早至西周成王時期。
銘文大致為:“佳(唯)十又四月,王配大柵拿在成周。咸拿,王乎殷厥士,膺叔矢以臺、衣車、馬、貝姍朋。敢對王休,用乍(作)寶陣彝,其萬年揚王光厥士。 ”
我也不認識啊,我不認識。
銘文講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舉行盛大祭典,禮畢,王會見與會臣下貴族,王對叔矢進行賞賜,叔矢為紀念鑄造了這件銅鼎。銅鼎銘文中的王應(yīng)是成王,叔矢則是晉國的始封君唐叔虞。這件方鼎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晉國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銅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唐叔虞,姬姓,名虞,西周時期晉國始祖、三晉文化創(chuàng)始人,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弟 ,母王后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封唐國,史稱唐叔虞。
周成王幼沖即位后,周公旦攝政,帶兵滅亡唐國后,把唐地封給叔虞。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績斐然可觀,成為晉國立國創(chuàng)業(yè)的始祖,作為三晉文化的創(chuàng)世人,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繼位,遷居晉水之旁,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侯燮。
就到這兒吧,別搞太長了。
你若喜歡,請點下面 專輯 閱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