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一股“革命經(jīng)典劇”改編熱潮,譬如《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等劇目,它們有的經(jīng)重新包裝、有的以“原汁原味”形式,陸續(xù)在北京、上海等地舞臺上演。

其實這也不是“樣板戲”第一次復出了,1986年的央視春晚首次重現(xiàn)“樣板戲”的影子,瞬間引起軒然大波,許多經(jīng)歷過特殊年代的老藝術家們百感交集。
巴金老人甚至情緒激動地表示:
“一聽見有人唱‘樣板戲’,我便汗毛倒豎、噩夢連連?!?br/>
可沙家浜中飾演阿慶嫂的洪雪飛卻說:
“我雖也因‘樣板戲’受委屈,可誰敢說《沙家浜》不經(jīng)典。”

由此可見、站在現(xiàn)代戲曲領域的歷史角度來看,“樣板戲”的確爭議最多,影響最大,它曾是一代中國人的唯一精神食糧,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樣板戲”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直至一落千丈,備受唾棄。如今我們該如何看待“樣板戲”?
歷史發(fā)展進程
說到“樣板戲”,可能許多年輕人聞所未聞,可提起《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經(jīng)典戲劇,大部分國人十分熟悉,這些戲劇通通屬于“樣板戲”。

事實上,“樣板戲”是我國特殊年代的代表性產(chǎn)物,就如同現(xiàn)在的“主旋律”影視劇。
早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傳統(tǒng)戲曲進入低迷期,為了振興我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有關部門開始計劃著手對戲曲進行改革,這也為之后“樣板戲”的誕生埋下伏筆。
1964年10月8日,偉人在觀看完《紅色娘子軍》后,贊該劇改革的方向正確,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于是劉少奇同志、朱德、鄧公等中央重要領導人也前后對《紅色娘子軍》進行鑒賞,不僅如此中央領導人在招待外國來賓時,也會邀請對方觀賞。
可以說“樣板戲”不論是誕生還是走紅,均有著堅定廣泛的力量在支撐。
1966年5月,一股浪潮從上至下,席卷全國,傳統(tǒng)藝術京劇立即被推至風口浪尖之上。
于是針對傳統(tǒng)京劇而進行改革的“樣板戲”便正式登場,并大面積鋪展開來。
當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相關文章,革命‘樣板戲’的稱呼被徹底叫響,一些經(jīng)典劇目開始在北京的主要劇場輪番上演。
很快“樣板戲”超脫于舞臺,被拍攝成電影、以電臺廣播、報紙雜志等多樣渠道,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推行。

1969年起,除了出演“樣板戲”的單位外,各大文化部所有的文藝團體全部到地方干校學習,而地方性的劇場或被解散,或被指定演出規(guī)定的“樣板戲”。
以致于各大機關團體,學校單位人人布置學唱“樣板戲”,這也造成了“樣板戲”一枝獨秀的情況。
然而物極必反,盛極必衰,70年代末,“樣板戲”也迅速沒落,其本身作為那個時代的特殊產(chǎn)物,甚至一度無人再提。
直到改革開放,隨著經(jīng)濟氛圍、文化氛圍的轉變,“樣板戲”才慢慢又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自此學術界關于“樣板戲”一直爭論不休,縱然有些人對它避如蛇蝎,深惡痛絕,可越來越多的、洗去特殊色彩的“樣板戲”片段,不僅陸續(xù)被搬上國內(nèi)的藝術舞臺,還頗受觀眾喜愛。
這值得我們開始反思,“樣板戲”之所以能“卷土重來”,其本身在我國戲劇歷史上肯定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對“樣板戲”的反思
譬如阿慶嫂扮演者洪雪飛所說,沒人能夠否定《沙家浜》的經(jīng)典性,我們先以這個劇目為例,逐步進行分析。

1958年,上海人民滬劇團根據(jù)真實案例改編的抗日現(xiàn)代劇《蘆葦火種》,一經(jīng)上演便反響強烈,接著各地劇團紛紛移植該劇,這便是《沙家浜》的前身。
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過改編此滬劇任務,后經(jīng)劇作家汪曾祺數(shù)番修改,劇本成型上演時,當時北京市委書記還特意請偉人來觀看。

偉人看過后雖十分滿意,卻風趣地提出“蘆葦蕩里都是水,革命的火種怎么能燃燒,劇里的故事都發(fā)生在沙家浜,劇名可以叫沙家浜。”于是經(jīng)偉人一錘定音,《沙家浜》便正式誕生了。

從結構形式上,《沙家浜》本身屬于典型的戲曲式的劇本,敘事過程流暢,情節(jié)轉換層層遞進,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這種結構能夠?qū)⒕﹦〉摹俺钭龃颉焙芎玫厝谌肫渲?,京劇基本的審美手段還在,那么習慣欣賞戲曲的觀眾也比較容易接受。
特別是唱段到念白,轉換自然,不生硬,不突兀,每一段唱詞都是經(jīng)過字字斟酌,千錘百煉,不同角色間互動對唱亦巧妙恰切。
比如說阿慶嫂,刁德一和胡傳魁三人“智斗”部分,胡“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樣。”阿“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刁“我待要旁敲側擊將她訪”。

三個角色在述說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時,采用了時間停止方法,每個人在表明內(nèi)心所想時,其他人物不動。
通過演員精湛的演繹形式,頓時讓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使得觀眾一目了然,獲得審美享受。
不僅如此,劇作家汪曾祺憑借自己對文字高超的把握能力,深入淺出,用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臺詞,充分勾勒出人物個性。
再加上演員們活用京劇的表演手段,加入點煙、潑茶水等生活中常見的動作,讓普通大眾聽得懂,看得懂,自然感覺無比親切。

可以說《沙家浜》是京劇戲曲基礎之上的創(chuàng)新,出新但不出格,令觀眾耳目一新又不逾矩,以上幾點皆造就了它的經(jīng)典性。
從“樣板戲”的本質(zhì)來說,它就是對京劇的全方位改造,改造涉及劇本題材內(nèi)容、結構形式、音樂舞蹈等,都使得京劇發(fā)生革命性巨大變化。
首先,從劇本題材內(nèi)容來說,傳統(tǒng)京劇大多以“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等知名人物進行編纂。
許多故事情節(jié)距離平民老百姓生活十分遙遠,而“樣板戲”基本都是歷史革命題材,以工農(nóng)群眾為主要人物。

這樣大膽地顛覆,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情感搬上舞臺,極大豐富了戲劇表現(xiàn)形式。
另一方面以革命歷史為題材,也能反映出黨和人民緊密聯(lián)系,魚水情深。
雖說“樣板戲”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難免會有“特殊”色彩,但是普羅大眾并沒有多在意這些。
再者民眾絕對是有鑒賞力的,他們自然而然知道哪些是值得欣賞的,哪些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因此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樣板戲”才能成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
第二,從形式結構上來說,“樣板戲”為了表達“徹底革命”的態(tài)度,不但對京劇原有方式進行徹底改造,還嘗試了全新的內(nèi)容表達方式,最后出來的效果也基本沒有什么違和感。

比如說,傳統(tǒng)京劇中繁瑣的形式、道具、及生旦凈末丑角色劃分,已經(jīng)漸漸與人們的生活及觀念格格不入。
但是這些又恰巧是京劇的精華、靈魂所在,所以京劇難以從根本上主動進行改編。
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樣板戲”的強勢登場,使得許多京劇行業(yè)從業(yè)者,積極對傳統(tǒng)京劇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比如說傳統(tǒng)京劇在道具使用上,講究“意會”,將桌子看作一座山,演員手拿鞭子就當成在騎馬,整個來說是抽象化的。
但“樣板戲”十分注重實際,舞臺表現(xiàn)工具也很多,場景布置上也力求與現(xiàn)實一樣,色彩鮮明的實景舞臺使得觀眾身臨其境,更好地被舞臺氣氛感染,增強體驗感。

第三,從音樂舞蹈上來說,傳統(tǒng)戲曲講究流派,但“樣板戲”卻廣泛吸收了戲曲各家流派之所長。
傳統(tǒng)戲曲有些臺詞對話十分晦澀難懂,從沒接觸過戲曲的老百姓可能根本就看不懂,聽不懂。
但“樣板戲”在當代人的語言基礎上,每一句對白、唱腔都經(jīng)過反復推敲,做到了對白清晰,唱腔優(yōu)美,通俗易懂。所以“樣板戲”是對京劇中唱念坐打精華的集中亮相。
另一方面,“樣板戲”也可以算作是對傳統(tǒng)京劇的突破,傳統(tǒng)京劇的音樂伴奏比較簡單,樂器也都是固定的京胡、鑼、鼓等,而“樣板戲”則融入了西方樂器。

特別是西方管弦樂器的加入,使得舞臺呈現(xiàn)出西方歌劇式的美感,給觀眾很好的視聽享受。
而且這種中西混編樂隊,將西方管弦樂中的高中低音分布、組合完成吸收過程中,也很注意保持中國音樂的獨特性。除此之外還加入了嗩吶、竹笛、琵琶等民族樂器。

“樣板戲”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中西結合,碰撞平衡的意義十分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樣板戲”還曾融合了西方芭蕾,如此造成了西方芭蕾技術和中國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融合—中國芭蕾藝術。

“樣板戲”的復活
或許正是應了那句話,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人們在總結那段期間的經(jīng)驗教訓時,“樣板戲”受到不少文藝界領軍人物的排斥和否定。
至此“樣板戲”徹底被”打入冷宮“,退出社會領域。
時代變遷,隨著國家經(jīng)濟水平的提升,社會思想意識的轉變,“樣板戲”再度出現(xiàn)在公開場合。
作為《沙家浜》等諸多“樣板戲”編劇的汪曾祺老人也說:
“‘樣板戲’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我個人認為有。”

的確藝術就應該百花齊放,有傳統(tǒng),也應該有創(chuàng)新,更何況“樣板戲”是歌頌工農(nóng)兵,十分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這就不得不提到,“樣板戲”的經(jīng)典還在于“精氣神”,當年的“樣板戲”演員對于藝術有著極其嚴肅的態(tài)度,他們?yōu)榱藦氐兹谌雱?chuàng)作人物,都是要到基層 體驗生活的。
演員們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如此、對于那時的演員們來說,能夠到工廠、礦場,連隊表演演出是一件極其光榮的事情。
即便是聞名全國的大明星,只要人民需要,他們都會到大江南北的各個地方進行露天演出。那時的演出沒有天價門票、沒有等級座位,沒有假唱。

演員們站在黃土地上,周圍都是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群眾,哪怕道具只有幾塊破舊的木板,他們依舊傾盡全力,只為給老百姓帶來最精湛的演出。
那時候藝術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
老百姓們站在村里的山坡上就能看到,只有電影里才會出現(xiàn)的芭蕾舞,這種藝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無論有沒有文化,誰都能隨意哼出幾句“樣板戲”的經(jīng)典臺詞。
“樣板戲”是那個時代的熱潮,“八億人民八部戲”是“樣板戲”演出時的盛況,也有很多人因為“樣板戲”而對戲曲產(chǎn)生興趣,無形中也為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培養(yǎng)了大批戲迷。

在那個重視精神力量的年代,“樣板戲”在一定程度上曾讓無數(shù)國人充實了精神生活,是一代人心中不可磨滅的風景、甚至形成了經(jīng)久不衰的影響力。

因此在民間,即便舞臺上沒有公開的“樣板戲”演出,那些朗朗上口的臺詞,優(yōu)美的旋律,聲色光鮮的角色依然深刻在老百姓的心中。
“樣板戲”在民間,并未完全銷聲匿跡。所以近年來它的“死灰復燃”且每有復排必定滿座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
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藝審美是個極其復雜的事情,如今的“樣板戲”已經(jīng)褪去過去濃厚的政治意味,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也自然而然消失了,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依舊經(jīng)典的唱腔和優(yōu)美的曲調(diào)。

樣板戲本身的藝術價值,的確不應該被曾經(jīng)的錯誤用途,而被一葉障目。著名導演郭寶昌曾發(fā)表過一篇文章“想要研究中國京劇史,“樣板戲”是避不開的課題”。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樣板戲”是京劇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取得的最高成就,從戲曲的發(fā)展角度來說,“樣板戲”之中的精華值得借鑒。

參考資料:
國際在線:《沙家浜》背后的傳奇:毛澤東提修改意見定劇名

鳳凰網(wǎng) 《“紅色經(jīng)典” 紅色價值》

北京青年報 《五十年后又見《沙家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