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錢,你能養(yǎng)我嗎?”
96歲的臺灣老兵,給侄子打電話,說想回大陸老家養(yǎng)老,侄子的回答滿是堅定。

這位老兵叫鄧雪桂,1923年出生在湖南常寧的一個小山村里。
隨著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家境愈發(fā)貧寒。為了減輕家里負(fù)擔(dān),鄧雪桂決定加入?yún)④娙胛椤?/p>
小小年紀(jì)的他分不清共軍國軍,跟著國軍招兵的部隊離開了家鄉(xiāng)。
解放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隨國軍大部隊撤回臺灣,遠(yuǎn)在湖南老家的母親根本不知道兒子是死是活,每天以淚洗面。
1987年,40年未見大兒子的老母親在咽氣之前,囑咐二兒子和兩個女兒:“你們一定要接大哥回家,讓他落葉歸根,入土為安?!?/strong>

老母親去世一年后,遠(yuǎn)在臺灣的鄧雪桂,終于等來了兩岸通信的好消息。
他讓一位老家老兵帶信回去,打探家人的情況。
當(dāng)鄧雪桂的二弟得知大哥還活著,不禁淚流滿面,他立刻通知了兩個妹妹,趕忙寫了一封長信寄到臺灣。
為了不讓大哥過于悲傷,信中謊稱母親還活著,盼望大哥回家。
收到信后,60多歲的鄧雪桂潸然淚下:“我可以回家了?!?/p>
當(dāng)時,回大陸探親的手續(xù)相當(dāng)繁瑣,不識字的鄧雪桂只能找老鄉(xiāng)幫忙。
1988年,經(jīng)過整整40年的漂泊,鄧雪桂再次踏入常寧的土地。
遺憾的是,迎接他的不是母親本人,而是母親的遺像。
他跪在母親遺像前,難以自已,淚水滾滾而下。

隨著鄧雪桂的歸來,鄧家的親戚朋友們紛紛前來探望。
看到二弟和兩個妹妹生活美滿,鄧雪桂心中滿是安慰。
只是他自己這些年一直是孤家寡人,沒娶妻沒生子。

后來,鄧雪桂每隔幾年就會回老家探親一次,他為學(xué)校捐款、為修路出錢、幫村民、還為弟弟家蓋了一座新房。
大家一直以為他在臺灣那邊生活富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鄧雪桂回臺灣的之前,弟弟極力挽留,但他都拒絕了,只是說在老家生活不習(xí)慣,其實是他沒有大家想象的富裕,資助老鄉(xiāng)們的錢,都是他40年攢下的,他怕自己以后會拖累家人。
2019年,鄧雪桂的兄弟姐妹都已相繼去世,鄧雪桂自己也已滿96歲高齡。
此時的他,早已身無分文。

在與侄子鄧友愛的通話中,鄧雪桂坦誠說道:自己住的院子有很多湖南老戰(zhàn)友,這幾年一個接一個離去,只剩他一個人,所以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
但從他第一次探親到96歲,從沒有跟家人訴過苦,如今強忍淚水跟侄子開口:“我沒有錢,你還愿意幫我養(yǎng)老嗎?”

聽著電話里抽泣的大伯,鄧友愛毫不猶豫答應(yīng)了:“大伯,你不要有任何顧慮,只要你回來了就好,我們肯定照顧你,你放心吧。”
在侄子心中,大伯曾經(jīng)改善了鄧家的生活水平,即便沒有當(dāng)年的幫助,也會傾盡全力去照顧大伯:“他是鄧家的一部分,是我奶奶與父親一直思念的親人?!?/strong>
“為我伯伯養(yǎng)老送終,對于我來說義不容辭,無論他在哪個地方,都是我的親人?!?/strong>

鄧雪桂老人無疑是幸運的,在經(jīng)歷長達(dá)40年的失聯(lián)后,他能夠再次與親人取得聯(lián)系,晚年更有侄子在身邊悉心照料,盡享天倫之樂。這份遲來的團聚,溫暖了他的暮年時光。
然而,在這世間,還有許多人沒這么幸運。
他們與親人長久失聯(lián),歲月流轉(zhuǎn), “落葉歸根” 的心愿始終無法實現(xiàn) ,只能在思念中默默度過一生,成為一生難以釋懷的遺憾。
最后,對所有思鄉(xiāng)之人說一聲:歡迎你們回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