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授李軍紅在《簡養(yǎng)》中,寫過一段話:
“養(yǎng)生其實并不復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通過簡單的飲食、運動與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就可以調(diào)理身體、保持健康?!?/p>
特別是中年以后,身體大不如前,心靈也疲憊不堪。
睜眼忙著家里的瑣事、工作的難事,閉眼愁著兜里的錢、煩著孩子的學業(yè)。
大大小小的事,無時無刻不在消耗我們。
對此,山下英子說:
想要讓生活變得快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
人到中年,對生活刪繁就簡,一切從簡,才是最養(yǎng)人的。
1
物質(zhì)極簡
作家傅士德說,現(xiàn)代人的通病,是熱衷于擁有一切。
很多中年人因為混跡社會時間長了,物欲格外旺盛。
房子要跟人比誰大誰小,車子要與人比誰的奢華高貴,穿戴要顯示身份地位……
卻不知,人想要的越多,越是會淪為物質(zhì)的奴隸,讓那些過多的欲望壓垮自己的身心。
懂得節(jié)制欲望,物質(zhì)簡單了,你才能不為外物所累,活得舒適愜意。
錢鐘書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家中除了一張桌子和沙發(fā)外,幾乎沒有任何家具。
連僅有的兩張椅子,也是用木箱替代的。
他家里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錄像機。
但他一生都過得樂樂呵呵,隨心而自在。
正如白居易所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
到了一定歲數(shù),一定要學會給物質(zhì)做減法。
減少對物質(zhì)的渴求,你才能回歸內(nèi)心的寧靜和豐盈。
學會對生活去繁就簡,沒有了欲望帶來的負累,你才能精神飽滿,笑對生活的每一天。

2
言語極簡
你是不是經(jīng)常為自己的話多而后悔?
年輕時總覺得滔滔不絕是一種能力,等你有了一定閱歷,慢慢就會發(fā)現(xiàn):
對不該說的事保持沉默,才是最聰明的行為。
有一次,知名建造師李國強和老友一道參加飯局。
酒至三巡,很多人開始各種賣弄自己的知識。
他們有人肆意點評名家奇物,有人吹噓自己多厲害。
老友聽后,就跟李國強小聲說:
你可是行業(yè)大牛人,怎么不說兩句。
李國強只是搖搖頭,轉(zhuǎn)而繼續(xù)看著那些人在那侃侃而談。
飯局散場后,李國強跟朋友笑道:
“我哪怕只年輕十歲,也會談古論今一番。但現(xiàn)在么,就算了。
我不喜歡聽他們吹牛,別人也不會喜歡聽我嘮叨?!?/p>
現(xiàn)實中有太多人習慣性吹噓自己,自以為什么都懂。
卻不知話一多,只會惹人厭。
《心智》一書中說:表達欲太強的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
中年以后,與人交流,先收起說教欲。
不賣弄學識,不廢話連篇,不拐彎抹角。
能閉嘴就閉嘴,能少說就少說。
當你能守口如瓶、謹言慎行,就能避免80%的煩惱。

3
工作極簡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則》中說:永遠不要雜亂無章地進行工作。
尤其是中年以后,精力快速消退,熬不夜,更拼不了身體。
這時,只有極簡工作,才能避免過多的自我消耗。
商業(yè)咨詢師大島祥譽,年輕時精力相當旺盛。
他能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大事小事悶頭就做。
可在41歲那年,他一下子覺得精力不夠用了。
一邊是孩子的教育,一邊是公司的管理,很多零碎小事讓他頭疼不已。
他當即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無差別工作了。
他開始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工作。
自己只抓最核心、最重要的事務(wù),其他一律分配給下屬。
調(diào)整工作思路后,他的工作量減少了,精神也恢復了許多。
最終,他把公司做大的同時,還寫了好幾本暢銷書,成為知名作家。
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所說:
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因為有目的地工作,人才不至于被瑣事消耗。
從今天起,為自己制定一份極簡工作計劃。
專注20%的要事,避免80%的雜事,工作才能順風順水。

4
關(guān)系極簡
作家孫犁在文章中寫道,他曾經(jīng)很愛交朋友。
但凡有人上門,他都會一邊從書房跑出來,一邊高興地喊著:來了來了。
可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些人來看望他,都是別有目的。
對方要么是托他辦事,要么是請他題詞作文。
過多的人情來往,占據(jù)了他的時間不說,還消耗著他大量的精力。
年輕時,他還尚能應(yīng)付,可行至中年,他明顯力不從心。
白日里客套的寒暄,鬧哄哄的場面,更是環(huán)繞在耳畔,讓他難以入眠。
迫不得已之下,他決定能不見的人,堅決不見。
從此他開始深居簡出,這才得以創(chuàng)作出《風云初記》《鐵木前傳》等名篇著作。
就像作家余華所說: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生命中有太多社交都是無用的。
泛泛之交不僅不會幫你排憂解難,還會帶來麻煩。
所以與其為之傷神,不如把重心內(nèi)收。
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去陪值得的人,才是中年人該有的醒悟。

5
信息極簡
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大部分的閑暇時間都在看手機。
于是我們總會接收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有用的、沒用的,真實的、虛假的,積極的、負面的……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疲憊,正是因為大腦接收了太多無意義的信息。
此外,它們還會誤導你、消耗你,蠶食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年以后,人的精力、思維能力都開始走下坡路。
頻繁接收信息,會分散注意力不說,還會擾亂心智,以至于我們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少看一會手機,少刷一會短視頻。
當你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情,生活質(zhì)量就會有大大的提升。

6
情緒極簡
醫(yī)學家露易絲·海曾研究過疾病與心理的關(guān)系,她認為:
“過度的憤怒會催生癤子;長久的情緒問題沒有解決,則容易導致高血壓;
郁悶不樂、思想呆滯不流暢,和血液病有關(guān);
長久忍受內(nèi)心深處的憂傷與憤怒,則和癌癥有關(guān)……”
對中年人來說,身體本就有很多疾病的潛在風險。
如果情緒再不處理好,則會雪上加霜。
著名中醫(yī)中里巴人說過一個案例。
有位中年人被裁員,一下子斷了收入。
心情不好的他,在開車時又跟人出了小磕碰。
想到要耽誤時間處理事故,那人氣得準備破口大罵。
結(jié)果還沒張口,因為急火攻心,引發(fā)了腦溢血,一下子倒在了地上。
自此,本就艱難的家庭,再遭重擊,妻兒只得以淚洗面。
所以人到中年,面對撲面而來的生活壓力。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先排遣內(nèi)心的情緒。
學會開解自己,凡事多往好處想。
放下負面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才能把身體調(diào)養(yǎng)好。

巴爾扎克曾說過:
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應(yīng)該學船長的樣子,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
人一旦到了中年,就成了掌舵的船長。
我們載著家庭和工作,跟隨著生活的浪潮,起起沉沉。
一事接著一事,一關(guān)緊著一關(guān),讓人不得停歇。
如果還像年輕時那樣,事事滿負荷處理,日子只會越過越累。
學會抓大放小,該舍的舍,該放的放。
把生活調(diào)到極簡模式,卸掉物欲的枷鎖,以平和的情緒面對一切。
當身心背負的東西少了,人也就自然會變得輕松快活起來。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