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藝術(shù)家張瑞芳的一生有著數(shù)不盡的榮光和輝煌,然而在婚姻里的接連失意,也讓張瑞芳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完美。
好在張瑞芳在舊時代下卻有著新時代女性的勇敢,不在失意的婚姻里消耗自己人生,而是大膽追求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從事業(yè)還是愛情角度,張瑞芳都是當代女性值得學習的典范。

父母性格造就獨立品性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品性可能是決定子女性格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張瑞芳出生在擁有多子女家庭,雖然父親是在部隊任職,但舊時代下的軍官身份身上只有責任卻沒有現(xiàn)實的便利。
張瑞芳十歲那年,父親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上級指派的任務,背著家人躲在樹林里用一顆子彈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父親走后,包括張瑞芳在內(nèi)的五個兄弟姐妹的撫養(yǎng)重擔,全都落在了目不識丁的母親肩上。
此時母親也不過才29歲,父親的朋友以及部隊的領(lǐng)導和同事看到這一大家子的困境,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給母親捐錢的,有主動承擔撫養(yǎng)義務的,但都遭到了母親的拒絕。
1930年張瑞芳隨著母親一起從保定舉家搬到了北京,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操持下,六個孩子艱難卻也健康地成長。

日子再困苦時,張瑞芳的母親都沒有斷了幾個子女上學的路,尤其是對于女孩子們的教育,張瑞芳的母親更是盡心盡力。
張瑞芳的母親雖然出生在舊社會,雖然是個平凡的女人,但卻有著先進的新社會女性思想,那時候在張瑞芳母親觀念里,女人就是應該和男人擁有著平等獨立的身份,而不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的。

父親為事業(y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母親堅決不做依附男人的獨立個性,父母的品性深深地影響著張瑞芳的性格,這是致使在張瑞芳的人生成長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大風浪都堅持不放棄的關(guān)鍵因素。

張瑞芳到了北京后開始接觸話劇,因為對生活認真的態(tài)度,讓張瑞芳演戲時也有異于常人的投入和專注。
張瑞芳在《打鬼子去》里因演戲太過用情,戲演完了渾身還在發(fā)抖,而不止這一部戲這樣。
《棠棣之花》、《屈原》、《李雙雙》等幾乎所有作品,只要是這邊開拍,張瑞芳會立刻投入到角色中去,而且是全情投入。

張瑞芳的作品當時深受領(lǐng)導人的喜愛,僅一部《棠棣之花》就被周恩來看了六遍。
后來在演《李雙雙》時還獲得了周恩來夫婦的欽點,親自下廚請張瑞芳到家中吃飯,為的竟然是當面表揚張瑞芳的“李雙雙”的演藝。
后來“李雙雙”這個角色也讓張瑞芳斬獲了百花獎,讓“李雙雙”成為了當時的熒幕女神,“三億神州新姊妹,人人竟學李雙雙”,就是當年給予張瑞芳最高的藝術(shù)評價。

坎坷婚姻 終遇良人
事業(yè)上的成功并沒有給張瑞芳帶來婚姻上的美滿,張瑞芳一生在經(jīng)歷了余克稷、金山兩段失敗的婚姻后,才遇到了人生的真愛嚴勵。
張瑞芳和余克稷的愛情就像是年輕時不懂如何經(jīng)營一樣,一點點溫暖和獻殷勤就能夠俘獲芳心,就讓年輕的張瑞芳以為遇到了愛情。
余克稷僅憑一首《獻給愛麗絲》就讓張瑞芳芳心暗許,當張瑞芳發(fā)現(xiàn)婚姻生活并不能被浪漫填滿時,張瑞芳才發(fā)現(xiàn)余克稷并非良人。

結(jié)束了和余克稷短暫的婚姻后,張瑞芳遇到了事業(yè)上的伙伴,同時也是和張瑞芳一樣擁有對戲劇狂熱執(zhí)著的心的金山。
金山和張瑞芳同時出演《屈原》,金山被張瑞芳在戲中全情的投入所打動,在金山狂熱的追求下,張瑞芳答應了對方的求婚。
張瑞芳作為當時的名角,和余克稷的婚禮證婚人是郭沫若,和金山的證婚人就是當時上海灘的第一號人物杜月笙。

可以想象到張瑞芳當時的社會地位,張瑞芳的婚禮也收到了社會各界的祝福,其中就包括周總理。
張瑞芳事業(yè)上專注投入,所有認識她的人都希望她能夠幸福,然而“戲子無情”,金山在戲里的深情狂熱很快就移情他人。
張瑞芳無法忍受金山的多情,張瑞芳再次離婚。

這次離婚后張瑞芳便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地,回到北京后遇到了第三段感情嚴勵,對方踏實又不失生活情趣的態(tài)度深深打動著張瑞芳。
這次張瑞芳比前兩次都要謹慎,在確定和嚴勵適合走進婚姻后,兩人才在北京舉行了婚禮。
只是這次的婚禮相比較其他兩次而言,拋開了一切不切實際的浮華,只有樸實的生活。

張瑞芳和嚴勵一起領(lǐng)養(yǎng)了一個兒子,也是唯一一個兒子嚴佳,張瑞芳晚年時期專注老年人的生活,她開辦了“愛晚亭”,唯一兒子的事業(yè)張瑞芳夫妻的態(tài)度是希望能夠遵照孩子自己的意愿。
嚴佳成年后前往澳大利亞學習和工作,后來嚴佳在國外的療養(yǎng)院打工學習經(jīng)驗,試圖想要學習國外的先進護理經(jīng)驗,以幫助張瑞芳國內(nèi)的養(yǎng)老機構(gòu)的運營。

張瑞芳和最后一任丈夫一直恩愛到老,嚴勵在八十多歲時被檢測出癌癥,不久就撒手人寰,而張瑞芳在嚴勵走后沒有多久也因病去世。
張瑞芳一生都在追求真實的自我,無論是事業(yè)還是生活,她從不因生活的困境而暫時委屈自己,這像極了當年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或許這就是真正勇敢的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