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紅線女)
紅線女是享譽海內外的粵劇大師,是粵劇“紅腔”的創(chuàng)始人。她主演的《荔枝頌》《蓮花頌》《故鄉(xiāng)情》《貂蟬拜月》《豪唱大江東》《昭君樂》等粵劇作品,膾炙人口。
紅線女還主演了《關漢卿》《原野》《西廂記》《沙家浜》《李香君》等95部影片,受到觀眾的廣泛贊譽。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這是對她藝術成就的高度認可。
紅線女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前夫是粵劇泰斗馬師曾。與馬師曾離婚后,紅線女嫁給著名作家華山。
紅線女與大名鼎鼎的趙丹有過一段戀情,當時紅線女離異單身,最終兩人為何沒能走到一起?
01

(紅線女出生地)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廣東開平水口鎮(zhèn)泮村,家有兄弟姐妹12人,她在家排行第10,大家都喊她“十姑娘”。
紅線女的父親鄺奕漁早年在澳大利亞做洗衣工,有了一定積蓄后,他回國在廣州黃沙車站開了一家中藥鋪。
鄺奕漁共有3房妻子,紅線女的母親譚銀是父親的第三房妻子。
紅線女的外公譚杰南、舅父譚春田、舅母何芙蓮,都是粵劇演員。在他們的影響下,紅線女從小就接觸粵劇。

(早年紅線女,播放唱片)
紅線女的父親是粵劇迷,家里收藏了一些粵劇名家錄制的粗紋唱片,紅線女每天都與優(yōu)美的粵劇唱腔相伴。
童年的紅線女明眸皓齒,聰明伶俐,跟著留聲機學會了一些粵劇唱段。家里來了客人,父親便讓紅線女唱一段,贏得了客人的滿堂彩。
父親很驕傲,便獎勵紅線女二毫錢(相當于一塊大洋的五分之一)。紅線女拿到賞錢后,活蹦亂跳地跑去戲院買票看粵劇。
1938年,日寇打到廣州灣,紅線女隨父母逃難到澳門。在陌生的澳門,紅線女全家陷入赤貧,紅線女在澳門上了一年學,就因家庭貧困輟學了。

廣州失陷(1938年10月21日)
為了生存,母親帶著紅線女來到香港,讓她拜舅母何芙蓮為師,跟隨她學唱粵劇。何芙蓮給紅線女取藝名“小燕紅”。
紅線女天資聰穎,從小就會唱粵劇段子,她只學一年戲,就在粵劇《六國大封相》中飾演“宮女”。
1940年,紅線女跟隨舅母加入鳳凰劇團,回廣州灣一帶演出。紅線女喜歡唐代俠義故事《紅線盜盒》,經鳳凰劇團的班主靚少鳳提議,鄺健廉正式取藝名為紅線女。

(紅線女劇照)
1941年7月,紅線女隨鳳凰劇團赴上海演出,這是她以紅線女的藝名首次登臺。在粵劇《紅樓夢》中,紅線女飾演“薛寶釵”,她扮相靚麗,唱腔優(yōu)美動聽,受到上海觀眾的廣泛好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紅線女回到廣州。1942年3月,紅線女加盟太平劇團。該劇團由粵劇泰斗馬師曾創(chuàng)辦,是一個宣傳抗日的進步劇團。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出生于廣東順德縣桂洲馬地橋,17歲中學畢業(yè)后進入廣州太平春教戲館學唱粵劇。
一年后,馬師曾去新加坡的粵劇班當演員,后拜粵劇名家靚元亨為師。

(馬師曾)
1923年,馬師曾回到廣州,因主演粵劇《苦鳳鶯憐》一舉成名。
1933年,馬師曾在香港創(chuàng)辦太平劇團??箲?zhàn)期間,太平劇團積極宣傳抗日,演出了多出愛國戲。日寇攻占香港后,馬師曾帶領太平劇團回到廣州,繼續(xù)以戲曲形式宣傳抗日救亡。
紅線女在太平劇團擔任第二花旦,隨團赴廣西演出。紅線女青春靚麗,嗓音珠圓玉潤,受到馬師曾的器重。

(早年紅線女)
演出途中,紅線女病了,馬師曾忙前忙后為她抓藥、熬藥。在廣州演出結束后,紅線女本打算坐船回澳門與父母團聚,但因誤了船期,紅線女滯留廣州,與舅母住在旅館里。
馬師曾知道紅線女的經濟不寬裕,主動負擔她的食宿。馬師曾還經常過來教紅線女唱戲,一來二去兩人產生了感情。
02
馬師曾比紅線女大24歲,此時已經有了一房妻子,又開始追求紅線女。解放前男人可以娶幾房妻子,紅線女出于報恩心理,于1944年嫁給了馬師曾,成了他的二房妻子。

(紅線女夫婦與兩個兒子)
婚后,紅線女在香港先后為馬師曾生下了一個女兒兩個兒子。紅線女要演出,3個兒女都由母親照顧。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紅線女的事業(yè)步入黃金期,主演了《佳偶兵戎》《斗氣姑爺》《還我漢江山》《野花香》《藕斷絲連》等粵劇劇目。
紅線女經常與馬師曾同臺演出,兩人在戲里不是扮演情侶就是夫妻,是戲迷公認的粵劇伉儷。
在香港期間,紅線女主演了《藕斷絲連》《冤枉相思》《刁蠻公主》《梁山伯與祝英臺》《六月飛霜》《慈母淚》等一系列粵劇電影,在香港紅極一時。

電影《慈母淚》(1953年)

(紅線女照片)
那時紅線女的知名度超過了丈夫馬師曾,她為家里掙了很多錢,一家人住高檔住宅,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
在外人眼里,紅線女與馬師曾是一對粵劇伉儷,是一對恩愛夫妻,兩人在舞臺上珠聯(lián)璧合,情意繾綣。然而走下舞臺,紅線女與馬師曾的婚姻并不和諧,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兩人年齡相差太大,生活不和諧,生活理念、處世方式迥異。
二是馬師曾有些大男子主義,在紅線女面前表現(xiàn)得有些強勢,紅線女當二房的滋味不好受。
紅線女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為了3個兒女勉強維持婚姻。

(紅線女與馬師曾)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紅線女經常回內地演出,文藝界的領導希望她和丈夫回來建設新中國。
可夫妻倆在香港結婚定居,家人都在那邊,名下有劇團,回內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51年,紅線女創(chuàng)建的“紅腔”得到了觀眾和戲曲界的認可。同年紅線女回廣州參加賀歲演出,觀眾對她的唱腔如癡如醉。
回到香港后,紅線女在自己新組建的寶豐劇團排演新劇目《一代天驕》,她從表演到唱腔都有創(chuàng)新,《一代天驕》在香港和廣州演出后,引起轟動。

1952年,紅線女回內地參加抗美援朝義演時,接觸了田漢、梅蘭芳等藝術大師。她還應邀赴哈爾濱、大連、天津、上海等地參觀,目睹了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激情澎湃。
身邊人都對她說:紅線女,你回廣州工作吧,發(fā)展空間會更大。紅線女終于下定決心回來,返回香港后,她就開始處理離開香港的各種事宜。
那時紅線女與馬師曾早已經分居了,1955年3月2日,紅線女與馬師曾協(xié)議離婚。大兒子馬鼎昌跟隨馬師曾生活,女兒馬淑明、小兒子馬鼎盛跟隨紅線女生活。
03

《搜書院》之“步月抒懷”劇照(紅線女飾翠蓮,馬師曾飾謝寶)
雖然紅線女與馬師曾離婚了,但兩人還經常合作演出,藝術上沒有分開。
1955年12月14日,紅線女帶著兒女回到了廣州。馬師曾也回來了,兩人被安排在廣東粵劇團工作。
1956年3月,紅線女與馬師曾在廣州文化公園演出,3萬多觀眾聞訊趕來,將公園擠得水泄不通。
當時資訊不發(fā)達,紅線女與馬師曾又很低調,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經離婚了,還以為兩人是一對夫妻。

(紅線女、馬師曾粵劇《關漢卿》劇照)
回到廣州后,紅線女與馬師曾還一同演出了《搜書院》《關漢卿》《拾玉鐲》等優(yōu)秀粵劇劇目。
紅線女還主演了現(xiàn)代粵劇《紅花崗》,在劇中扮演地下黨員“周英”。郭沫若將話劇《屈原》改編成同名粵劇,紅線女在劇中飾演主角“嬋娟”,讓觀眾耳目一新。
1960年,馬師曾再婚了,妻子姓王,上海人,比馬師曾小20多歲。直到這時,外界才得知紅線女早就與馬師曾離婚了。
紅線女的小兒子馬鼎盛有些叛逆,非常抵觸繼母,他過去看望父親時,從不與繼母說話,繼母也不待見他。

(紅線女)
馬鼎盛出生于1949年,1957年他8歲時,紅線女將兒子送到北京讀小學。紅線女經常來北京演出、開會,可以順便看看兒子。
紅線女在北京開會期間,認識了大名鼎鼎的電影明星趙丹。當時紅線女是單身,趙丹已經與黃宗英結婚9年,還生下了3個孩子。
黃宗英原是演員,1957年轉行當編劇,她經常出去采訪,回到家關起門來創(chuàng)作,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合格妻子。

(趙丹與黃宗英)
趙丹在家里得不到溫暖,與黃宗英的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紅線女聰慧漂亮,才華出眾,會寫臺本唱詞,深深吸引了趙丹。紅線女也傾慕趙丹,兩人相處如沐春風。
紅線女比趙丹小9歲,兩人沒有年齡代溝,在一起仿佛回到了青春年華。
1962年,趙丹與紅線女相愛了,決定離婚與她結婚。這年春天,紅線女在北京西郊治病療養(yǎng),趙丹還帶著女兒趙青和兒子趙矛去看望紅線女。

那時紅線女的女兒馬淑明、小兒子馬鼎盛也在紅線女身邊,兩家的兒女一見如故,聊得很投緣。
趙青與紅線女和她的兒女都成了好朋友,彼此經常聯(lián)系。
趙青成了父親與紅線女聯(lián)系的愛情紐帶,紅線女一到北京,趙青就會打電話告訴父親,趙丹會從上海趕來團聚。
04
1963年,趙丹告訴一雙兒女,說自己準備離婚,與紅線女再婚。趙青和弟弟這才意識到會對繼母黃宗英造成巨大的傷害,這是他們此前沒有考慮的。

趙青和弟弟不贊成父親離婚,希望父親與紅線女保持現(xiàn)在這種感情狀態(tài),趙丹沉默了。
趙丹希望能得到弟弟趙沖的理解和支持,他對弟弟說:她對我真好,每次我去看她,一進門她就給我送來熱乎乎的毛巾,給我遞拖鞋,為我倒茶。我在家里從來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如果我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是我的福氣,你支持哥哥的選擇嗎?
趙沖是普通人,不像趙丹那樣情緒化,考慮問題更現(xiàn)實。他說:你有幾個孩子,她也有幾個兒女,將來會面臨很多現(xiàn)實問題,這反過來會影響你們的感情。很多再婚夫妻剛開始感情很好,最后被瑣事和家庭矛盾拖垮了。

(趙青)
趙丹知道弟弟的話句句在理,但還是不甘心。趙青提議父親,讓他去征求周總理的意見。
不久趙丹將想法向周總理作了匯報,周總理不同意趙丹離婚。在這種情況下,趙丹打消了離婚娶紅線女的念頭。
遇到趙丹,紅線女也覺得是自己的緣分,她與趙丹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很想與他生活在一起。
趙丹曾向紅線女承諾:我會給你婚姻。于是紅線女默默地等待。

(紅線女練功照)
1963年秋天,紅線女正在北京與田漢等人一起吃中飯,突然接到趙丹從上海發(fā)來的電報,上面只有7個字:阮玲玉拍不成了。
電文背后有兩層意思:一是他與紅線女準備籌拍電影《阮玲玉》,立項沒有通過。二是趙丹告訴紅線女,他沒法離婚,與紅線女沒有未來了。
趙丹的退出,對紅線女打擊很大。此后她不再與趙丹聯(lián)系,將那份愛埋在心底。
1966年特殊年代來臨,紅線女遭受沖擊,她被掛牌批斗游街,被罰掃廁所。

(紅線女下農村勞動,教社員唱歌曲)
而趙丹的處境比紅線女還要慘,他被關進監(jiān)獄,被打得九死一生。
在相關領導的關懷下,1972年紅線女的處境有所好轉。1973年,她與知名作家華山在廣州再婚了。
華山原名楊華寧,1920年1月17日出生于廣西龍州,比紅線女大4歲。
華山14歲考入上海泉漳高中,1935年因參加學生救亡運動被學校開除。1938年華山進入延安魯藝深造,后在《新華日報》《晉察熱遼日報》《東北日報》當記者。

(華山)

新中國成立后,華山先后擔任新華社記者、《人民日報》編輯。華山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說《雞毛信》,后被改編為同名連環(huán)畫,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1973年,紅線女與華山結婚后,華山從北京調往廣州,進入廣東作協(xié)工作。
紅線女結婚半年后,趙丹已經從監(jiān)獄出來了,得知消息流下了復雜的淚水。

(紅線女與3個兒女合影)
紅線女與華山婚姻和諧,兩人互敬互諒,很少發(fā)生爭吵。但紅線女最愛的還是趙丹。據(jù)她的小兒子馬鼎盛在《作家文摘》上的文章回憶:媽媽親口承認,她在第二段婚姻中沒有愛意。
05
1980年,趙丹患上了癌癥,在北京接受治療。紅線女帶著女兒趕到北京,她想去病房看趙丹最后一眼,但想到雙方都有家庭,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便克制住了。
紅線女讓女兒給趙青打了個電話:青姐,我和媽媽都來到了北京,本來想去醫(yī)院看望阿丹叔叔,但我媽覺得阿丹叔叔肯定全變樣了,就不去看他了。我媽要永遠保留阿丹叔叔在她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晚年趙丹(1915年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
說完馬淑明哭了,趙青也泣不成聲。隨后趙青來到父親的病床邊,將馬淑明的話輕輕在父親耳邊復述一遍,趙丹抓住女兒的手,眼淚奪眶而出。
紅線女與趙丹真心相愛,卻不能結為夫妻,對兩人都是一種殘忍。1980年10月10日,趙丹帶著遺憾離世。紅線女得知噩耗,心痛如割。
紅線女與華山結婚,更像一種責任和義務。1984年,華山肝臟大出血,胸椎也嚴重損傷,下肢癱瘓了,胸膈膜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

(紅線女)
但華山還堅持寫作,他寫好了文章紅線女就讀給華山聽。很多時候華山口述,紅線女幫他記錄整理。
華山癱瘓期間,還推出了《我當記者》《談談推廣普通話》《青青的海羅杉》等作品,它們的背后凝聚著紅線女的心血。
紅線女除了在事業(yè)上幫助丈夫,還給丈夫煲營養(yǎng)湯,給他織毛衣。
華山在最后的日子里,手里總握著一支鋼筆,連夜里睡覺也握在手里,他怕別人將他的鋼筆搶走。

(中年紅線女)
紅線女給丈夫縫了一個布筆袋,掛在他的脖子上。華山晚上睡覺時,會用手抓著布筆袋,看到這一幕,紅線女經常熱淚盈眶。
1985年,華山不幸在廣州病逝,享年65歲。
丈夫走后,紅線女一個人在廣州生活。她的大兒子和女兒在廣州定居,小兒子在香港生活,但會經?;貜V州看望紅線女。
丈夫走后,紅線女還活躍在粵劇舞臺上,先后主演了《山鄉(xiāng)巨變》《吳起與公主》《荔枝頌》等現(xiàn)代、新編古裝劇。

(紅線女與小兒子馬鼎盛)

(晚年紅線女)
紅線女演唱的《荔枝頌》《蝶雙飛》《昭君出塞》等經典選段膾炙人口,被廣為傳唱。
晚年的紅線女與粵劇作伴,她借鑒京劇、昆曲、話劇、電影及西洋歌唱技巧,讓自己創(chuàng)立的“紅腔”達到了脆、甜、圓、潤、嬌、水的境界,影響深遠。
2013年12月8日,一代粵劇大師紅線女突發(fā)心梗,在廣東省人民醫(yī)院不幸離世,享年88歲。
紅線女婚姻坎坷,兩次婚姻都沒有真正的幸福,她與趙丹真心相愛卻沒能走到一起,留下終生遺憾。
首發(fā)作品,抄襲必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