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由二字本就條條框框,但總有一筆沖出牢籠?!蔽覀?nèi)绾慰创白杂伞蹦兀?/p>
2015年,一封“最具浪漫情懷的辭職信”在全網(wǎng)瘋傳,一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仍被我們掛在嘴邊。
這封辭職信僅有10個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1980年,顧少強出生于河南鄭州,她像當時的父母對所有女兒的期望一樣;
考取了心理學專業(yè),去到河南省實驗中學做起了一名心理健康安全的老師。
身處這樣一個安穩(wěn)的崗位,顧少強心中燃燒的火焰卻從沒有停息過。

她在假期四處游玩,去看了西安的兵馬俑,去大理做義工,也因此在旅游的途中結(jié)識了愛人于夫。
為了追求幸福,也為了追求自由,35歲那年,顧少強寫下了那封簡短卻充滿力量的辭職信。
這封信戳中了無數(shù)和她一樣卻又不如她勇敢的人們,讓這句話在短短數(shù)天內(nèi)火爆全網(wǎng)。
而如今,顧少強終于看完了這個世界,她回來了。

這些年,她四處旅游過,也曾經(jīng)營起一家小而干凈的民宿,迎來送往,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
但是近幾年旅游行業(yè)的生意并不好做,顧少強的民宿也很快開不下去了。

2021年,由于母親的身體原因,顧少強和丈夫分開,在女兒的陪同下一起回到了鄭州,她的出走難道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顧少強開始重操舊業(yè),從事心理教育工作,她利用新媒體開直播、拍視頻、辦講座,吸引了不少粉絲。
有人說: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原地,還不如當年就待在學校,現(xiàn)在的生活也會輕松許多。
可顧少強卻說:“新的生活永遠會讓人期待,我看過了世界的精彩,現(xiàn)在正在自己喜歡的路上行走?!?/p>
自由還是現(xiàn)實?
作為一個普通人,長久被壓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大山之下;
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鋪天蓋地的“裸辭”、“反內(nèi)卷”、“躺平”和“gap(工作和學習之間暫時的休息時間)”,你是否也曾心動?

馬斯洛動機理論指出,個體產(chǎn)生某種行為最大的內(nèi)在力量就是動機,動機的產(chǎn)生主要來自于兩方面:
(1)需要:
即個體內(nèi)心缺乏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可能是維持生理需要的物質(zhì),也可以是維持心理平衡的情緒價值。
(2)刺激:
來自于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激發(fā)了我們對某種事物的需求。
當你產(chǎn)生了強烈的出走欲望,你追求的到底是從壓力中解脫,還是向外自由探索,還是僅僅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呢?
我們大可不必因為紛亂的媒體信息驟然落入消費的陷阱,將自己的存款全部拿出來揮霍無度。
你需要的只是少一些前瞻性、多一些對當下的享受。問問你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太累了,就暫時gap,休息調(diào)整好了自己,就能站起來繼續(xù)奮斗;
如果是想到處去看看,那就努力賺錢,加強鍛煉,為自己的自由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改變生活,你真下定決心了嗎?
近些年來,關于“自由”“出走”這樣的話題熱度高居不下。
2023年10月,一個博主在騎行路上遇見了這樣一位老人。
他已經(jīng)83歲了,一輛簡單的自行車,自行車上捆扎著的幾個包袱,還有一個白色的小桶,這就是他全部的家當。

他走過了中國最西邊的喀什,最北邊的漠河,最南邊的海南。
除了國內(nèi),越南、柬埔寨、老撾,他都去過,每天待在自行車上的時間有12-14小時,一日騎行一百多公里。
看過了那么多的大好風光,老人臉上每一條皺紋都像是時間和歲月留下來的深深的溝壑。
我們敬佩這樣的魄力,再回看自己,自己能夠產(chǎn)生這樣的勇氣、愿意面對來自家人朋友的不解、外界的流言蜚語嗎?
大多數(shù)人對于“出走”的愿望停留在淺顯處,但就像網(wǎng)友們常說的:“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真正出走的人早已踏上了旅途。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們常常因為在意他人的評價而失去自我,同時也失去做某事的勇氣;
而真正的自由來自于“被討厭的勇氣”,即不畏懼因為追求自己的夢想而被人討厭。
不僅僅是追求自由,當你追求孤獨、追求財富、追求聲明、追求情操……哪一種不會招致他人異樣的眼光呢?
就像勇敢辭職步入新生活的顧少強,她熱愛著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并愿意為此矢志不渝,這正是我們普通人所缺少的:
對自我的真正審視、對想要的生活堅定不移的追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