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時,價川村的"地下超市"悄然開張。老樸頭摸出珍藏的中國產打火機,換來鄰村兩斤土豆;李寡婦用丈夫留下的軍功章,換了半瓶遼寧產的醬油。這些藏在炕洞里的交易,是朝鮮農民對抗匱乏的智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被焊死的命運齒輪
"你以為我們不想去平壤?"23歲的俊浩擦拭著父親傳下來的鳳凰牌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的通行證已經泛黃——那是五年前他考上地方農校時申請的,至今未獲批。在朝鮮,農村青年想進城比穿越三八線還難:需要大學錄取通知、單位調令、三代清白政審,缺一不可
那些僥幸進入平壤的"幸運兒",也活成城市邊緣人。在平壤西浦市場,來自咸鏡北道的淑子每天蹲守十小時,把老家捎來的野生松茸藏在裙擺里交易。"被抓到要關學習班,但賣十朵就夠買雙中國產運動鞋。"她掀起褲腳,露出磨破的塑料涼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中國游客驚嘆于朝鮮農村的"低欲望社會"時,七旬的崔大爺正就著煤油燈修補漁網。"以前愁三個兒子娶不上媳婦,現(xiàn)在國家給分配對象。"他指著墻上褪色的集體婚禮照笑道。在這里,醫(yī)療教育全免費,婚房由國家分配,連葬禮都有生產隊操辦——代價是人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被納入計劃
這種"管生管死"的體制催生出獨特的生活哲學。在豆?jié)M江邊的村落,村民會用搪瓷缸接雨水泡茶,把聯(lián)合國制裁說成"帝國主義的考驗"。孩子們在河灘上追逐打鬧,婦女們邊洗衣裳邊唱《摘蘋果的時候》,仿佛外部世界的智能手機與網絡購物從未存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正恩時代的朝鮮農村,正經歷悄然而至的變革。在開城郊外的"自留地特區(qū)",村民合伙承包的二十畝菜園里,黃瓜架上掛著"農科院試驗田"的牌子作掩護。這些蔬菜通過軍屬經營的"副食品交流站",最終出現(xiàn)在平壤外交官超市的貨架上,價格翻十倍不止
更精明的村民學會了"跨境套利"。新義州農民老李,每周兩次騎車到鴨綠江邊,用草藥與中國邊民換充電寶。他說現(xiàn)在村里年輕人結婚"三轉一響"變了樣:電動車、太陽能板、智能手機,外加能收到中國信號的收音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臨別朝鮮那日,導游老林送我們到邊境。他突然指著對岸丹東的霓虹燈說:"知道為什么我們的糧倉畫滿鮮花嗎?因為真糧倉都是空的。"這個服役二十年的退伍軍人,褲腰上別著中國產的電子表,鞋底沾著故鄉(xiāng)的泥土。
或許正如平壤地鐵里那幅褪色壁畫所繪:手持稻穗的農民與操作機床的工人并肩而立,背后是永不落下的紅太陽。在這個被時光凍結的國度,每個人都在體制的齒輪間尋找縫隙,既承受著集體主義的重量,也享受著它賜予的微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