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12月12日,中野在華野的配合下,已經將黃維兵團最后的殘余壓縮在雙堆集的一個狹小地區(qū)內,這個狹小地區(qū),東西長不過3里,而?南北寬不過5里。

為了促使黃維投降,劉伯承、陳毅在這一天聯名發(fā)出了《促黃維立即投降書》,指出黃維面前的選擇只有放下武器,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與此同時,設在邯鄲的人民廣播電臺把這個文告不厭其煩地從12日一直播到15日,但黃維仍然拒絕了這一提議。

就在這時,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奉命率華野三縱、十一縱和魯中南縱及部分炮兵,趕到硝煙彌漫的雙堆集,參與對黃維兵團的最后圍殲。

帶隊來到這里的華東野戰(zhàn)軍參謀長陳士榘,心中始終記得司令員陳毅叮囑他的話:

“打完了黃維兵團之后,華野不要戰(zhàn)利品,所有戰(zhàn)利品都留給中原野戰(zhàn)軍,特別是火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毅為什么要對陳士榘下達這個命令呢?

淮海戰(zhàn)役第一階段于11月22日勝利結束,黃百韜兵團被殲滅,解放軍迅速調整目標,準備迎接下一場硬仗。最初,中央曾考慮先打擊邱清泉兵團,隨后奪取徐州。但在?11月19日上午,中央致電華東野戰(zhàn)軍首長,指示他們準備打擊黃維兵團。中央明確指出,華野部隊應在殲滅黃維兵團后再對付邱清泉和李彌兵團。

中央軍委的這一決策并非隨意作出,而是經過對戰(zhàn)場形勢的全面分析。

幾乎同一時間,11月19日晚,總前委也致電中央,提出了具體建議。他們建議華野主力一部分協同中原野戰(zhàn)軍殲滅黃維兵團,另一部分部署在徐州以南地區(qū),負責鉗制徐州方向的敵軍,確保攻擊黃維兵團時側翼安全。中央收到建議后表示同意,于是第二階段作戰(zhàn)方案正式確定:

首要目標鎖定黃維兵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維兵團隸屬蔣介石嫡系,下轄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十八軍、第八十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總兵力達12萬余人。其中,第十八軍尤為突出。這支部隊的前身是整編第十一師,被蔣介石視為“五大主力”之一,兵員充足,裝備先進,戰(zhàn)斗經驗豐富。

面對這樣一支力量,我軍將其視為一根“硬骨頭”,決心集中力量將其擊破。

11月23日,戰(zhàn)役第二階段正式展開。

黃維兵團奉命向宿縣發(fā)起進攻,試圖突破解放軍的防線。上午,黃維指揮部隊向宿縣推進,解放軍則與之展開激烈交戰(zhàn)。戰(zhàn)斗中,我軍并未全力死守,而是經過一番抵抗后向北撤退。這一舉動并非敗退,而是有意誘敵深入。

黃維察覺到我軍的動向,卻未完全識破其意圖,繼續(xù)指揮部隊追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戰(zhàn)至11月24日上午,黃維發(fā)現情況不對。他的部隊深入我軍防線后,側翼和后方逐漸暴露,補給線也變得脆弱。黃維急忙下令部隊撤退,試圖脫離險境。但?解放軍早已等待這一刻。11月24日,我軍趁黃維兵團回撤之際全線出擊,迅速切斷其退路。

到11月25日清晨,黃維兵團被我軍包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一帶,12萬余人陷入重圍。

雙堆集地勢平坦,周圍村莊稀疏,黃維兵團被圍后難以依托地形固守。我軍原計劃用幾天時間殲滅這支部隊,但黃維兵團展現出頑強的抵抗能力。他們依托臨時工事,利用火炮和坦克組織防御,使我軍初期的進攻進展緩慢。

面對這一情況,我軍指揮層決定調整部署,準備投入更多力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維兵團被困雙堆集后,蔣介石迅速做出反應。他命令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從徐州方向南下,同時命令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從南向北推進,實施南北對進,試圖夾擊中原野戰(zhàn)軍,解救黃維兵團。

而?面對這一局面,華東野戰(zhàn)軍的部隊迅速分成三部分,應對多線作戰(zhàn)的挑戰(zhàn)。

第一部分由第七縱隊、第十縱隊、第十一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組成。

這些部隊與中原野戰(zhàn)軍并肩作戰(zhàn),直接參與圍殲黃維兵團。

第二部分由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十三縱隊組成,部署在南線,負責阻擊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的北上行動。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縱隊、第一縱隊、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二縱隊、兩廣縱隊、渤??v隊以及魯中南縱隊,部署在北線,負責阻擊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南援,同時準備應對徐州敵軍的突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1月26日拂曉,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掩護下,沿徐蚌鐵路線向宿縣方向進攻。上午,第四縱隊的一個師在褚蘭地區(qū)與敵軍遭遇。二十八團第二營首先與敵軍交火。敵軍步兵在八輛坦克的支援下向二營陣地猛沖。二營指戰(zhàn)員依托村莊外的土墻進行防御。

他們等待敵軍靠近后,集中火力開火,手榴彈在敵群中連續(xù)爆炸。敵軍未料到如此強烈的抵抗,丟下數十具尸體后被迫撤退。

下午,敵軍調整部署,發(fā)動第二次進攻。他們加強炮火轟擊,試圖壓制二營陣地。二營戰(zhàn)士隱蔽在外壕中,待敵軍炮火向前延伸后迅速起身還擊。反坦克組的戰(zhàn)士跳出工事,將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投向敵軍坦克。一輛坦克被炸毀,其余敵軍在二營的頑強抗擊下再次退卻。

與此同時,北線其他部隊也多次擊退敵軍進攻,牢牢守住陣地。南線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十三縱隊同樣成功阻擊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保障了雙堆集主戰(zhàn)場的安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1月28日,蔣介石眼見黃維兵團處境危急,決定放棄徐州,將部隊撤至蚌埠附近重組。他命令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南下至阜陽地區(qū),攻擊中原野戰(zhàn)軍的側翼。

同時,他命令“剿總”司令劉峙乘飛機前往蚌埠,組織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北進,與杜聿明會合,共同解救黃維兵團。此外,蔣介石命令宋希濂兵團從浦口北上趕往蚌埠參戰(zhàn),并派自己的兒子蔣緯國前往蚌埠,協助劉峙指揮作戰(zhàn)。

11月30日上午,杜聿明遵照蔣介石的命令,率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以及徐州地方黨政機關共30余萬人撤離徐州,向西南方向轉移。撤退隊伍龐大而混亂,車輛、輜重擠滿道路。解放軍迅速調整部署,原先負責阻擊的第四縱隊、第一縱隊、第三縱隊等部隊立即轉為追擊。他們全力追趕杜聿明集團,試圖將其圍殲,不讓敵軍逃脫。

此時,解放軍面臨三線作戰(zhàn)的巨大壓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北線追擊杜聿明集團、南線阻擊李延年與劉汝明兵團,每一線的任務都至關重要。敵軍若有一線突圍或會合,戰(zhàn)局將變得復雜。

更嚴峻的是,我軍所有可用兵力已全部投入,包括附近的地方武裝,統(tǒng)帥部手中再無機動部隊。指揮層只能依靠精準的情報和靈活的兵力調度,確保有限的力量發(fā)揮最大效能。

面對多線作戰(zhàn)的困境,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粟裕果斷調整策略。

12月10日早晨,粟裕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并報中央,建議從華野部隊中抽調更多縱隊加入雙堆集戰(zhàn)斗,集中力量先解決黃維兵團。

他提出,殲滅黃維兵團后,中野負責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宋希濂兵團,華野則全力對付杜聿明集團。這一建議得到中央和總前委的批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后,華野增調第三縱隊、11縱隊,魯中南縱隊以及部分炮兵加入雙堆集作戰(zhàn),這支部隊,由?參謀長陳士榘?帶領,到了這個時候,我軍攻打黃維兵團的總兵力達到20萬人,而黃維兵團僅剩12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12月13日,總前委決定調整部署,將陳士榘換下王近山,指派華野三縱、十一縱投入南集團,由陳士榘指揮,擔任最后總攻的主要任務。東西兩個集團配合,直攻雙堆集中心陣地,力圖全殲黃維兵團。

隨著信號彈劃破傍晚的天空,炮聲震天撼地。經過兩天的激戰(zhàn),三個集團將黃維兵團層層圍剿,敵人的指揮機關完全暴露在解放軍的攻擊之下。

12月15日下午5時,各集團的攻擊部隊適時發(fā)起最后攻擊。南集團在陳士榘的指揮下,銳不可當,連克敵陣,迅速突入敵人的雙堆集中心工事。東、西兩集團穿過嚴密的火網和嗆人的煙霧,越過敵人設下的塹壕、地堡群組成的陣地,以及用汽車筑成的防線,向南集團匯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股力量很快匯合并摧毀了黃維兵團的指揮中心。無數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敵人從冒著煙的地堡里爬出來,從深深的地洞里鉆出來,紛紛舉手投降。

至此,淮海戰(zhàn)役第二階段勝利結束。

在這場戰(zhàn)役結束之后,我軍繳獲500多輛機動車輛和其他機器所需的燃料,更重要的是,還有100多門山野炮、1,000多門小口徑炮、300余挺重機槍、2,000余挺機槍、2,000多支沖鋒槍、幾萬支步槍。

這些戰(zhàn)利品,華東野戰(zhàn)軍全部都不拿,都給了中原野戰(zhàn)軍,陳士榘執(zhí)行了陳毅的命令。

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在中原野戰(zhàn)軍南下的過程中,他們丟掉了大量的輜重武器,如果這一次不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大量的火炮,也不需要華東野戰(zhàn)軍派出增援部隊,中原野戰(zhàn)軍在整個中原的戰(zhàn)略配合,讓整個解放戰(zhàn)爭加快了勝利的進度,所以把這些戰(zhàn)利品給他們,是最合適不過的。

除此之外,淮海戰(zhàn)役第二階段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異常復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解放軍同時在三條戰(zhàn)線上作戰(zhàn),每一線都不能有絲毫閃失。

劉伯承曾生動形容這一階段的任務:我軍既要吃掉黃維兵團,又要夾住杜聿明集團,還要看住李延年與劉汝明兵團。三個方向都必須取勝,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全局被動。

所以,中原野戰(zhàn)軍的付出也非常地大,也是在雙堆集戰(zhàn)役結束之后,中原野戰(zhàn)軍獲得了巨大的補充,實力獲得了恢復之后,緊接著參與了隨后的渡江戰(zhàn)役,并且為之后的西南剿匪戰(zhàn)斗,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