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知道。
一說到茶,你就知道指的是綠茶。符號是觀念的集合。
它很單純,很清,很爽。
它跟什么紅茶烏龍茶配紫砂壺、套瓷杯不同,那些陣仗大,復雜,難猜。
而綠茶標配玻璃杯,簡單明了,要的就是一眼望穿。
如海藻沉底,碧波清透,放在那兒當花瓶都是好風景。


綠茶好啊。
現(xiàn)在的什么奶茶,圍爐煮茶這些時髦玩意兒,喝的是氛圍,是儀式感。
整點香精,加點糖和什么牌子的牛乳,或是圍坐一起搞點茶藝聊聊生意。這些說白了跟茶沒啥關(guān)系。一伙人嘴手不閑著,換成打麻將也是一樣的。
綠茶就不一樣了。
沒啥花活,倒在杯子里就開喝。很干,也很老實。
一個人和一群人都是一樣的喝。也沒啥場景,坐江景房,坐工位或坐工地上都能喝。
它從未流行,它就是茶本身。



中國茶葉六大門派,各占山頭,這原本跟不同地域的飲茶文化有關(guān)。
但茶圈就不一樣了。
當喝茶成為了一種玩法,一種圈子,水就深了,摻雜了不少人性的陰暗面。
喝巖茶的看不起喝鳳凰單樅的,喝普洱的看不起喝鳳58的。細節(jié)到工藝上,喝深烘的看不起喝曬青的,純茶看不起加花的。
還有發(fā)酵程度,采摘季節(jié)等等維度。總以喝得重、喝得深牛逼。
就跟被熏得痰腔共鳴可以唱硬搖的老煙槍差不多。霸氣側(cè)漏,其實兜里裝的都是五牛。
越輕的越貴。不只價格,也是貴氣的貴。人淡如菊,四兩撥千斤。
綠茶從不陷入紛爭,綠茶濯清漣而不妖。


公司來了貴客,你擺上茶盤燒開水。一分鐘內(nèi)從蛟龍脫困,排山倒海念到韓信點兵。茶灑了一桌子,還濺了幾滴在人臉上。
這是你從網(wǎng)上學的三腳貓工夫,你并非潮汕本地人,而客戶也是四川人。等你們聊完才發(fā)現(xiàn),他杯里一口沒少,而單子也沒談成。

去他爹的。你不卷了,拿出原來的玻璃杯,來人就抓點龍井招待。
等到客戶夸你爽快、敞亮,生意也日漸好起來。
你也不知道怎么就轉(zhuǎn)運了。你戰(zhàn)術(shù)性喝了口水,才發(fā)現(xiàn)一切盡在掌握。
做人吶,真誠才是必殺技。


老家綿陽的我,曾聽平武的大舅傳授過一二。
別以為綠茶不需要工夫。泡好一杯綠茶,也有幾個要點。他嚴肅地說。
上投,中投,下投。簡單來說就是先注水還是先投茶,和什么時候投茶的區(qū)別。
三種方式,香氣、色澤和濃度皆有差異,完全可以取決于此刻的心情想要哪一種。
等我再問分別是什么差異,他懶得理我,叫我上網(wǎng)查。


原來如此,泡綠茶也可以講究,那比工夫茶的十八式也簡單太多。
想直泡和出湯都可。沒那么多必須,無非是好看、好喝和更好喝的區(qū)別。
正如某位大師所言,我們喝茶不是追求湯色漂亮,葉底漂亮,香氣高昂,而是以“喝”為主。
直指關(guān)鍵,大道至簡。


綠茶也可蓋碗出湯
別以為綠茶在潮流界出現(xiàn)得少它就不火,真正的大佬從不顯山露水。
據(jù)2023年數(shù)據(jù),我國茶葉產(chǎn)量355萬噸,綠茶產(chǎn)量高達190萬噸,約占全國茶葉總產(chǎn)量的一半以上,市場規(guī)模占比高達57.4%。相比之下紅茶、烏龍茶規(guī)模占比也就17.8%、10.4%。
等于中國人喝茶一半都是喝綠茶,不是誰聲大誰有理。
要知道我國最早發(fā)明茶道的陸羽,人用的就是浙江的綠茶。還有把這套學去的日本抹茶道,說白了還是變著法鼓搗綠茶。
綠茶什么地位不用多說了吧,在座的各位都是弟弟。


即便這樣,玩綠茶的哥也比別的茶鉆得更細。
它不發(fā)酵不烘焙,就比殺青和干燥。
大舅說他最好炒青這一口。比曬青蒸青更能激發(fā)香氣,鮮爽度也剛好。
要喝就喝春茶,頭春的明前茶可謂一年之精華。
這不剛好,明前采摘的西湖龍井,堪比龍鳳初啼,掌上明珠。
在大舅的指導下,我找到了適合我的綠茶,我想,它同樣適合在座的你們。
【贈白羊脂玉茶具】
真正的西湖龍井 可掃碼 驗真?zhèn)?/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