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奇幻與懸疑的視覺盛宴:一場未兌現(xiàn)的承諾

《無憂渡》以唐朝為背景,構建了一個人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導演林玉芬與梁勝權的合作,曾讓人期待一場《花千骨》與《仙劍奇?zhèn)b傳》式的視覺革命。劇集開篇的“人面鸮新娘”案件,用紅綢與鮮血的對比、詭異音效與光影的交織,確實營造出令人脊背發(fā)涼的中式恐怖美學。然而,這種驚艷感在后續(xù)單元中逐漸消散。畫面雖美,但懸疑內核卻顯得單薄。例如“碧玉梨回春案”中,梨雪紛飛的場景雖詩意,但案件推理邏輯薄弱,更像是對《聊齋》故事的拙劣模仿。

更令人遺憾的是,劇集標榜的“強懸疑”更像是營銷話術。觀眾期待的燒腦破案淪為男女主談情的背景板,案件真相往往依賴主角“開掛”般的能力(如半夏的陰陽眼)而非縝密推理,這讓懸疑愛好者大呼失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角色塑造:善惡交織的人性圖譜

宣夜:捉妖師的身份困境
任嘉倫飾演的宣夜,是近年來國產劇中少見的復雜角色。他既是捉妖師,又背負妖族血統(tǒng),這種矛盾身份本可深挖人性掙扎。然而,編劇對他的刻畫流于表面:面對妖族時的“不濫殺無辜”原則缺乏深度動機,身世揭秘后的轉變也顯得倉促。任嘉倫的表演雖沉穩(wěn),但原聲臺詞的氣若游絲,讓角色的冷峻氣場大打折扣,甚至被觀眾調侃“像在念經”。

半夏:從“瘋女”到救世主的蒼白蛻變
宋祖兒飾演的半夏,本應是全劇的靈魂人物。她天生陰陽眼,被世人視為“瘋子”,這種設定本可探討邊緣群體的生存困境。然而,劇中她的成長線被簡化為“戀愛助攻”——遇見宣夜后,她的能力僅用于觸發(fā)案件,性格從怯懦到勇敢的轉變毫無鋪墊。宋祖兒的表演雖靈動(如被鏡妖嚇暈時的驚恐眼神),但劇本未能賦予角色足夠厚度,使得半夏更像是一個推動劇情的工具人。

群像配角:美則美矣,靈魂何在?
劇中女配角們堪稱“顏值天花板”:哈妮克孜的異域舞姬、王伊瑤的妖艷人面鸮、劉琪锜的伶俐丫鬟……然而,這些角色大多淪為視覺符號。例如人面鸮蠻娘,本可借“妖與人相戀”的設定探討跨越種族的愛恨,但最終被簡化為“吃人喉嚨”的扁平反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祖兒的“重生”爭議:演技救得了道德瑕疵嗎?

宋祖兒的復出無疑是《無憂渡》最大爭議點。三年前因稅務問題陷入輿論風暴的她,如今憑借半夏一角重回熒幕。劇方顯然試圖用“青春靈動”的形象淡化負面標簽:鏡頭下她肌膚吹彈可破,鵝黃襦裙襯出少女嬌憨,哭戲的梨花帶雨更是賺足同情分。

然而,觀眾并不買賬。社交媒體上,“劣跡藝人憑劇洗白”的批評聲不絕于耳。更諷刺的是,劇中半夏因“異類”身份被排擠的劇情,與現(xiàn)實中的宋祖兒形成微妙互文——戲里戲外,她都在試圖證明自己值得被接納。這種“自我救贖”的敘事,究竟是藝術的巧合,還是資本的精心設計?答案或許只有幕后推手知曉。

制作團隊:華麗外衣下的敘事斷裂

《無憂渡》的制作堪稱“頂配”:美術指導金楊(《長安十二時辰》)打造的唐風街市、林玉芬擅長的唯美運鏡、電影級特效(如九命貓換命的詭譎光影)。但這些優(yōu)勢被拖沓的節(jié)奏消解。前六集用大量慢鏡頭渲染懸疑氛圍,卻未對主線劇情(如宣夜身世、半夏眼睛之謎)做有效推進,導致觀眾陷入“看了個寂寞”的疲憊感。

此外,單元劇模式本是亮點,但六個案件質量參差不齊。對比同類劇集,《無憂渡》單元案件的表現(xiàn)力遠遜于《唐朝詭事錄》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甚至不如《聊齋》經典篇章的余韻悠長(如下表所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一場未完成的渡劫

《無憂渡》本有機會成為古裝懸疑劇的新標桿,卻因劇本乏力、角色扁平、爭議演員而淪為“食之無味”的雞肋之作。它像劇中那些半人半妖的角色一樣,在藝術與商業(yè)、深度與流量之間掙扎,最終哪邊都未能靠岸。若非要總結其價值,或許只剩一句提醒:國產劇若繼續(xù)依賴流量明星與視覺噱頭,而不深耕故事與人性,終將困在自欺欺人的“無憂”幻境中。

感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這部劇的原小說,半明半寐所著的《半夏》,相信它會給你帶來一個別樣的精彩故事。

期待您的關注、留言、點贊、打賞、收藏和分享!

by 游戲江湖的空之葉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