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25歲,我想活下去。"

這是張海洋在生命最后時刻發(fā)出的絕望呼喊。

2024年4月13日,這位湘潭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因室友投毒,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他的離去,像一記重錘,砸在每個人的心頭。

1

張海洋,25歲,江西小城走出的學子,考入湘潭大學法學院,夢想成為法官助理或檢察官助理。

他被朋友們戲稱為“書呆子”,不僅成績優(yōu)異,還樂于助人,宿舍的臟活累活,他從不推脫。

然而,這樣一個前途光明的青年,卻在2024年4月13日,因室友的投毒,英年早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投毒者是他的室友周立人,27歲,另一個學院的研究生。

周立人本科畢業(yè)于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生物工程專業(yè),工作兩年后重返校園。

與張海洋的溫和善良形成鮮明對比,周立人性格孤僻,自私,愛爭吵,缺乏邊界感。

他曾多次因與室友不和而更換宿舍,2023年6月搬入608宿舍后,與張海洋等人的矛盾不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宿舍里的沖突源于生活習慣的差異。

周立人堅持每天開窗通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顧其他室友的感受。

他還經(jīng)常干涉張海洋的私生活,批評他的物品擺放,甚至監(jiān)控他的行蹤。

張海洋曾試圖與周立人溝通,但收效甚微。

2024年初,張海洋和其他兩位室友正式向學校申請將周立人調離宿舍,但學校并未及時處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7日,張海洋覺得有點餓,就泡了一杯室友的麥片喝,當時只覺得味道苦澀,但并未多想。

不久,他開始出現(xiàn)嘔吐、腹瀉等癥狀。

次日,病情加重,朋友將他送往醫(yī)院。

4月9日,醫(yī)院發(fā)出病危通知,張海洋的家人趕到醫(yī)院,焦急萬分。

盡管醫(yī)生全力搶救,包括多次輸血和轉院治療,但張海洋的狀況持續(xù)惡化。

4月13日,他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張海洋的母親在接受采訪時痛哭流涕:“他才25歲,還有那么多夢想沒實現(xiàn)?!?/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1月,法院判周立人死刑。

周承認在室友的燕麥中加入秋水仙堿,但辯稱只是“實驗”,想觀察秋水仙堿對人體的影響,未料被張海洋誤喝。

法院認定他明知毒性卻故意投毒,且在海洋發(fā)病后隱瞞真相,導致延誤治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張海洋的悲劇并非孤案。

1994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朱某因鉈中毒,身體嚴重受損,智力退化到6歲,生活無法自理。

盡管有充分證據(jù)指向她的室友孫某,但由于種種原因,案件至今未破,兇手逍遙法外。

2013年,復旦大學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被室友林森浩投毒致死。

林森浩最終被判處死刑并執(zhí)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悲劇總在精英學府上演?

表面看,是宿舍矛盾,張海洋因通風問題與周立人爭執(zhí),朱某案疑似源于室友嫉妒,黃洋案則是惡作劇失控。

但深挖下去,學術壓力、人際沖突、心理問題交織,像一團亂麻。

頂尖學府的學生,背負著“天之驕子”的期待,稍有挫折,可能引發(fā)極端情緒。

3

說起宿舍生活,誰還沒點故事?

我讀大學時,住在一間六人寢,室友們性格迥異。

一個愛熬夜,燈亮到凌晨;一個早睡早起,稍有動靜就抱怨。

還有個“潔癖狂”,地板恨不得一天擦三遍。

剛開始,我們也吵過架,記得有次為浴室清潔問題,差點動手。

后來,我們冷靜下來,開了個“宿舍會議”,把矛盾攤開講,訂了規(guī)矩:輪流打掃,晚上十點后關燈。

那之后,關系緩和不少,甚至成了好朋友。

回想張海洋的遭遇,我感慨萬分。

如果他和周立人能像我們一樣敞開心扉,或許結局會不同。

可惜,現(xiàn)實沒有如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學生活的壓力像座大山,論文、評獎、找工作,樣樣讓人喘不過氣。

加上宿舍這方小天地,稍有不慎,摩擦就成了火藥桶。

海洋的悲劇,提醒我們:學會溝通,比什么都重要。

4

頂尖學府的“投毒”案,為何屢禁不止?我有幾點猜想。

一來,選拔機制重成績,輕人際。

學校錄取時,看重分數(shù)和論文,忽略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

像周立人,智商不低,但缺乏共情,矛盾不斷卻無人引導。

二來,宿舍分配太隨意。

張海洋和周立人,一個溫和,一個偏執(zhí),硬湊一起,注定雞飛狗跳。

如果學校能按習慣或性格匹配室友,是否能少點沖突?

再者,心理支持跟不上。

研究生階段,壓力如影隨形,焦慮、抑郁司空見慣。

可許多學校連心理咨詢都形同虛設,學生有苦無處訴,只能自己硬扛。

最后,社會對“精英”的期待像把雙刃劍。

考上名校的學生,被貼上“成功”標簽,一旦表現(xiàn)不佳,就可能被孤立,甚至自我否定。

周立人曾被室友排擠,或許正是這種挫敗感,點燃了他的極端念頭。

張海洋的離去,是無法彌補的傷痛。

他的故事,像一面鏡子,照出教育的盲點。

我們不能只教學生解題,還要教他們做人;不能只建高樓,還要建心靈的港灣。

感謝您讀到最后。這里是羅曉曉說事,點擊關注。社會百態(tài)、人間冷暖!傳播社會信息,傳遞正能量。

希望可以點個“贊”+“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