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一場跨越六千年的“追光”接力正在上演——大汶口遺址陶壺圖案歷經歲月仍清晰可辨,壓縮空氣儲能機組已在這片土地上高速運轉。原以為泰安的底色只有“五岳獨尊”的歷史厚重,我卻在“行走黃河”行進式采訪中驚喜發(fā)現,這座城市正在攀登另一座高峰。
六千年前的太陽崇拜:文明的曙光
在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八角星紋彩陶豆上的精美紋圖紋吸引了我的目光。紋樣中心如熾熱烈陽,八道芒刺輻射八方,這會是太陽的具象化表達嗎?講解員注意到我的疑惑,細細講述:關于這八角星紋的象征意義,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它們與古代的太陽崇拜緊密相連。有表現光芒四射的太陽,四射的八角也寓意著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征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六千年前,大汶口先民將對太陽的敬畏與崇拜,用質樸的雙手刻進陶土,那是人類對自然力量最初的認知與敬仰,更如同一束破曉的曙光,照亮了文明的起源之路。這,或許正是博物館主題“海岱曙光”最生動的注腳。
今日的綠色追光:新能源的崛起
前行15公里,抵達泰開柔性微電網示范園區(qū),眼前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儲能設備高效運轉的景象,智能控制裝置將條條電纜與儲能系統緊密連接,集成了電能路由器、柔性互聯裝置等先進技術的微電網系統高效運轉,源源不斷地為廠區(qū)輸送著清潔、穩(wěn)定的綠色電力,與古老大汶口先民中對太陽的崇拜形成奇妙呼應。

泰開高壓開關公司相關負責人以園區(qū)內1700平方米的籃球場舉例:“這里的屋頂和立面全部采用光伏板建造,多余電量還能通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為車輛充電?!币粓瞿茉锤锩谶@里悄然上演。園區(qū)內所有設備采用直流供電系統,光伏電力直接驅動空調、照明等設施,通過智能調控實現辦公區(qū)域零碳運行。10兆瓦光伏矩陣每年向電網輸送1100萬度綠電,將帶來顯著效益:企業(yè)每年節(jié)省超500萬元成本,減少920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種植48萬棵樹的固碳能力。
鹽穴儲能:“超級充電寶”的誕生
幾千年前,大汶口先民圍坐在火爐旁時,或許曾幻想將白天的陽光存入彩陶壺,留待夜晚使用。他們不會想到的是,數千年后,人類利用鹽穴儲能,造出了“超級充電寶”。

在中儲國能山東肥城國際首套300MW/1800MWh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現場,電站內巨大的球罐錯落有致,通過管道與地下千米深處的鹽穴相連。“利用鹽穴儲能,就相當于造了一個‘超級充電寶’?!毕嚓P負責人解釋其原理:在用電低谷期,利用電能將空氣壓縮并儲存到地下鹽穴中;用電高峰期,釋放壓縮空氣推動發(fā)電機發(fā)電。這一過程實現了能源的時空轉移,極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緩解電網供電壓力。
作為近年新興的一種儲能方式,鹽穴儲能通過削峰填谷,能有效提升電網調節(jié)能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以300兆瓦電站為例,完成一次充電需8小時左右,可連續(xù)發(fā)電6小時,年發(fā)電量約6億度,可為20余萬戶居民提供電力保障。
站在泰山腳下,這座城市的雙重氣質令人動容:一面是沉淀六千年的文明底色,一面是涌動在新能源領域的創(chuàng)新脈搏。從6000年前對太陽的原始崇拜,到如今在新能源領域的大膽創(chuàng)新,泰安的“追光”之路從未停歇。改變的是追逐光明的方式,不變的是這片土地上人們追求進步、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張子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