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叔兒,喜歡人文歷史,換一個視角為大家解構歷史故事【上方點擊關注】
之前我們用一篇文章講述了晉國曲沃小宗用67年血腥政變取代翼城大宗成為晉國國君的故事。
曲沃代翼,讓周朝建立宗法制中“大宗不可僭越”原則被踐踏。
這讓晉國公族間的信任,蕩然無存。
更致命的是,同時曲沃代翼樹立了一個“榜樣”,小宗可通過武力篡位。

晉武公的繼任者晉獻公,對此深懷恐懼……
獻公的憂慮
晉獻公是在曲沃武公統(tǒng)一晉國兩年后即位的,依照曲沃武公以及晉獻公幾位公子的年齡來推算,晉獻公此時正值壯年。
初登大位的晉獻公在政治上還不成熟,而他身邊的宗族們卻個個都是久經沙場的功臣元老,這就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依據(jù)《左傳》記載,晉獻公即位初期面臨著被“桓莊之族”逼迫的局面。
《左傳》:晉桓、莊之族逼,獻公患之
這個情形,跟我們之前文章中講述的晉昭侯即位時,受曲沃桓叔壓迫的場景頗有些類似。
真可以說是,天道好輪回。
這里的“桓莊之族”,指的是晉獻公的近支親族。
其中的“桓”是就是指他的太爺爺曲沃桓叔,“莊”就是他爺爺曲沃莊伯。
他們的后裔中除了晉獻公他爹武公一系之外的其他子嗣后裔,被統(tǒng)稱為“桓莊之族”。

桓莊之族在之前的內戰(zhàn)中與武公一系同仇敵愾,為曲沃最終統(tǒng)一晉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一旦戰(zhàn)爭結束,這些功勛貴戚的安置問題就成了新統(tǒng)一的晉國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這些人你封不封?如何分封?在大規(guī)模的利益分配前,如何保證公平?
這些問題,讓晉獻公絞盡腦汁。
最致命的是,晉獻公剛繼位,聲威不足以服眾。
就算他提出了方案,又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嗎?到那時,會不會有人不服,站出來反對。
要知道,曲沃小宗正是通過內斗取代了大宗。

晉獻公深知,若處理不好這個問題,放任公族壯大,自己也可能重蹈覆轍。
靠著謀反上位的人,絕不能容許任何后來者效仿的可能性。
于是,一場針對公族的清洗拉開序幕。
士蒍的毒計
正在晉獻公無計可施的時候,士蒍出來說話了。
士蒍是晉國的異姓大夫,跟這些人都沒有血緣關系,純純一外人。

士蒍向晉獻公獻策了:“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p>
說的很明白,殺掉并斬草除根!
這個建議,在當時來說有點驚世駭俗了。
雖說,春秋時期宗族之間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事跡屢見不鮮。
但是,還沒有誰狂妄到敢把整個公族連根拔起。
周代的宗法制講究的就是“親親尊尊”,國家本身就是通過以血緣為紐帶的等級秩序構建起來的。
在這個框架之下,沒有明確的罪行,還要殺掉至親和地位尊貴的人。
晉獻公在輿論上會承受到很大的壓力,這可能是另一條通往毀滅的路。
更何況,“桓莊之族”個個都是擁有重兵的功勛貴戚,人家不會傻站在那里讓你隨便砍的。
誅殺功臣,向來是一項宏達且危險性極高的系統(tǒng)性工程,稍有不慎即遭反噬。

就在晉獻公猶豫不定之時,士蒍又提出了進一步的方案。
士蒍說道:國君只需要除掉他們之中的領袖就好了,其余的公子也就好對付了。
《左傳》:士蒍曰:「去富子,則群公子可謀也已?!?br/>
士蒍大概稱得上是一個深諳人性的行家里手,也是一個心理學高手。
“桓莊之族”中,“富子”是他們之中那個具有超強意志和決斷力的領袖。
而士蒍要做的就是打破“富子”身上的光環(huán),并進一步壓低整個群體聲量。

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段,士蒍于晉獻公六年首先與“群公子”合謀趕跑了“富子”。
第二年,又如法炮制殺死了游氏的二子,第三年將游氏合族消滅。
頭狼沒了,狼群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聚邑的圍殺
“富公子”被清除之后,“群公子”之間互相猜忌,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都沒了。
這正是士蒍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步,當人們的焦慮情緒被充分釋放出來,內心中充滿了非理性情緒的時候,便是實施計劃的最佳時機。

獻公八年,士蒍以國君的名義,將諸公子安置到絳都南部的聚邑。
以為論功行賞的好日子終于來臨了,這些公子們個個都欣喜若狂。
可他們沒有等來晉獻公的分封,等來的卻是手拿屠刀的衛(wèi)兵。
這些在曲沃代翼戰(zhàn)斗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公子們,除了韓萬在武公時期獲得了封地而得以幸存。
其他人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任何一點印記,只有他們集體的稱謂“桓莊之族”為后人所知。
晉獻公誅殺桓莊之族的滅親之舉實在是駭人聽聞,在中原大地激起了滔滔巨浪。
擔當天子卿士的虢君起兵伐晉,意欲伸張正義。

但,此時統(tǒng)一的晉國,已經不是虢國可以對付的了。
晉獻公用最殘酷的手段,以最慘烈的代價,擺脫了公族勢力的操控,保證了君權的穩(wěn)固。
同時,也讓晉國在禮崩樂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晉國“國無公族”的悲劇,本質是一場制度與人性的博弈:晉獻公防內亂,不惜自斷臂膀,卻未預見異姓卿族的威脅。
底線一次被打破,后面就能打破無數(shù)次。

人性是貪婪的,卿族在權力真空下迅速膨脹,最終反噬了晉國公室。
任何制度若只堵不疏,都終將引發(fā)更大的危機。
晉國以“絕公族”求穩(wěn)定,卻因缺乏制衡力量,走向自我毀滅。
這不僅是晉國的教訓,更是歷代王朝興衰的縮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