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品現(xiàn)于事,心藏于身,大概意思是,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會通過遇事反應等外在行為表現(xiàn)出來,而人的智慧和力量,往往會隱藏在其內(nèi)心深處,只有內(nèi)修于心,外化于行,方能行穩(wěn)致遠。
利益之下見人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之所在,無所不趨,古往今來,追名逐利,似乎是人的天性,在利益面前,有些人是守不住底線的,很容易現(xiàn)出原形,所以說“利益之下,可見人格”。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很多時候,是捆綁著利益的,有利可圖時,則會你好我好,關(guān)系密切;一旦無利可圖,就可能會分道揚鑣,甚至會拔刀相向,利益蒙蔽了人心,但也能檢驗出真心與假意。
利益之下,人的本性往往會暴露無遺,而那些見利忘義、自私貪婪的人,最終失去的是人品和人格;相反,人格好的人,注重的是雙贏,既不會背信棄義,也不會落井下石,所以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

人們常說,吃虧是福,眼前的利益不算什么,長久的利益才更重要,那些被眼前利益捆住手腳的人,人格堪憂,也很難走得更遠;人一方面要守住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要珍惜身邊人格好的人。
是非之中現(xiàn)人品
古人云,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非之人令人惡,深以為然,那些無故搬弄是非的人,那些熱衷于傳播謠言的人,那些喜歡議論他人長短的人,內(nèi)心必然會渾濁不堪,人品自然也不敢恭維。
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需要加以克制的,否則就會陷入是非之中,而那些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不僅會損害別人的名聲,其實也是在貶低自己,損毀自己的人品,讓自己深受反噬,難以自拔。
真正聰明的人,更應該讓自己超越于是非之外,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論是非,遠離是非,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上,這不僅是良好人品的彰顯,更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落難之后知人心
古人云,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于人情反復間,深以為然,一個人只有在大悲大喜時,才能看清自己;只有在大起大落時,才能看清朋友,這就是所謂的“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
世事難料,人心難測,真心難尋,人恐怕只有落難之后,才能真正明白,誰對自己是真心,誰對自己是假意,誰不值得交往,錦上添花的人,不必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的人,更值得托付和珍惜。
人生的起起落落是常態(tài),低谷時看透世態(tài)炎涼,落魄后方知人情冷暖,不要對誰都掏心掏肺,也不要對誰都寄予厚望,更不要四處訴苦抱怨,要學會堅強,變得強大,凡事靠自己,默默努力,逆風翻盤。
總之,人性是復雜多變的,人心是難以揣測的,利益之下見人格,是非之中現(xiàn)人品,落難之后知人心,一切的一切,都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遠離不值得你付出真情的人,珍惜對你真心相待的人。

-作者-
文玲,自由撰稿人,常年在文字間行走,作品多見于各大報刊和網(wǎng)絡平臺。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須經(jīng)作者許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