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qū)的文史現(xiàn)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以下合計約581字,如有缺失、紕漏,敬請留言告知:
萬歷癸酉《漳州府志》
大海在縣東三十里。其潮汐一派由月港入至合浦止,一派由浮宮港入通南溪等處。其一二三、四五都諸港皆通潮汐。
崇禎《海澄縣志》
閩為岐海,而諸邑于海最近者,莫若澄。掛帆而出,即谷王之戶限上也。邑人以海為生活,小艇漁歌,每截流而橫絕島;巨航寶貨,羌趂舶而狎賈胡。萬里藏岸,此焉是托。溫陵顏廷榘望海詩:大海茫茫人望遙,玉虹蜿蜿水中橋。十洲仿佛扶桑外,一鶴蹁躚砥柱標。八月槎來無漢史,西風僧渡只秋潮。因嗟人世如漚幻,卻到亭前百念消。郡人涂秩望海詩:十洲東望郁扶桑,百谷波瀾際渺茫。漫道乘槎驚漢使,猶傳策石見秦皇。龍宮浪蹙星河涌,蜃氣風回日月忙。最是玄虛堪作賦,洪漣起色海云蒼。
康熙《福建通志》
邑于海最近,人以為生。
閩為岐海,而澄于海尤近,掛帆而出,即谷王之戶限上也。邑人以海為生,小艇漁歌,每截流而橫絕島,外國寶貨亦時時至。然蛟宮通焉,鯨沫或興,倏忽袵席矣。故治為利藪,亂斯禍樞。
乾隆《福建通志》
邑于海最近,人以為生。
乾隆《海澄縣志》
閩為岐海,而澄于海尤近,掛帆而出,即谷王之戶限也。土人以海為生活,小艇片帆,每截流而橫絕島,奇珍寶貨,亦時時至。然蛟宮邇焉,鯨洙或興,倏忽遷變,治為利藪,亂斯禍區(qū)。
注曰:海澄、海滄皆以“海”為名,又與海最近,故澄志與其他方志不同,特將“海”單列描述。
○《海滄方志匯編》章節(jié)目錄如下:
----輿地志·池----
----輿地志·井----
----輿地志·泉----
----輿地志·港----
----輿地志·嶼----
----輿地志·礁----
----輿地志·嶺----
----輿地志·山----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
Amoynotes
中國·廈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