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沿革:千年古剎的涅槃重生
留云禪寺(又名云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初名“白鶴南翔寺”。相傳南朝時農民掘地得巨石,雙鶴棲于石上,僧人德齊化緣建寺,因鶴南飛不返得名。唐時盛極,寺基達180畝;宋紹定年間理宗賜匾“南翔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更名“云翔寺”。原址在嘉定南翔鎮(zhèn),后毀于戰(zhàn)火,僅存五代雙塔與唐宋石經幢。
2001年,上海佛教界為延續(xù)歷史文脈,將毀于抗戰(zhàn)的南市區(qū)“留云寺”遷建至南翔原云翔寺舊址,兩寺合一,2004年建成“留云禪寺”,形成“一寺雙名”的獨特格局。寺院占地15畝,耗資近億元,是當時上海規(guī)模最大的仿唐風格寺廟,也是江南首座完整復刻唐代建筑形制的禪林。

建筑與景觀:唐風古韻的時空對話
寺院嚴格遵循唐代伽藍布局,中軸線三進院落,左右對稱,地下設萬佛堂與功德堂,形成“地上禮佛、地下修德”的立體空間:
核心建筑群
山門:三開間懸山頂,楹聯“云留云翔領略幾許禪機”暗喻兩寺合并歷史。
觀音殿:單檐歇山頂,供奉四面千手觀音像,東西鐘鼓樓兼具地下空間出入口功能。
大雄寶殿:重檐廡殿頂,面闊七間,金廂斗底槽布局,主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
藏經樓:閣樓式建筑,藏有《龍藏》典籍,兩側設禪修圖書館與齋堂。
文化符號
雙塔遺韻:寺外保留五代磚塔,高11米,七級八角形,見證千年滄桑。
仿唐工藝: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斗栱、鴟吻等細節(jié)精準還原唐代建筑雄健之風。

文化體驗:禪意與現代的交織
日常修行
僧眾每日5:30晨鐘早課,16:30暮鼓晚課,香客可隨堂誦經。地下萬佛堂常年開放,供信眾靜修。
節(jié)慶法會
觀音圣誕法會(農歷二月十九):三日法會含放生、焰口等儀軌,2025年法會定于3月16-18。
清明追思法會:禮拜《地藏懺》,超度亡靈并弘揚孝道文化。
臘八施粥:聯合社區(qū)熬制千份福粥,踐行“節(jié)儉慈悲”理念。
特色活動
禪修課程:每周六開設“都市減壓禪坐”,融合正念呼吸與茶道體驗。

實用信息(2025年最新)
地址:嘉定區(qū)南翔鎮(zhèn)人民街100號(近古猗園)
交通指南
自駕:G15沈海高速南翔出口→滬宜公路→解放街
公交:地鐵11號線南翔站2號口步行1.8公里,或嘉定111路至“云翔寺”站。
開放時間:7:30-16:30(全年無休,法會期間延至18:00)
門票:免費開放

注意事項
宗教禮儀:拍攝佛像需至客堂登記,法會期間保持肅靜,齋堂用膳需止語、不剩食。
聯游提示:寺外雙塔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禁止攀爬;古猗園內藏有唐代石經幢,可順道參觀。

聯游推薦:南翔古鎮(zhèn)一日禪意行
文化線:留云禪寺→五代雙塔→古猗園(唐經幢、宋普同塔)→南翔小籠文化體驗館。
生態(tài)線:寺院→南翔老街(明清建筑群)→嘉定紫藤園(4月花期)→遠香湖夜景。
人文哲思
“一寺雙名,云留千載。”留云禪寺以鋼筋水泥復刻盛唐氣象,在鐘鼓梵音中串聯起南朝鶴影、晚清硝煙與當代禪心。當游客立于藏經樓前,眺望五代磚塔斑駁的磚紋,既能觸摸梁思成筆下“唐風營造”的匠心,亦能感知“人間佛教”在都市叢林中的新生。這里不僅是滬上信眾的精神道場,更是一座立體的建筑博物館,見證著傳統與現代的永恒對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