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4日,韓國前總統(tǒng)尹錫悅因涉嫌“發(fā)動內(nèi)亂”罪在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正式受審。對于韓國這個曾在軍事獨裁與民主轉(zhuǎn)型之間反復掙扎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場有關憲政秩序、國家權力邊界與政治責任的重大制度性拷問。從全斗煥到樸槿惠,韓國第五位被押上刑事法庭的總統(tǒng),尹錫悅的出現(xiàn),標志著這個國家民主制度再度被撕開一道血淋淋的裂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檢方指控,2024年12月3日晚,尹錫悅在其任期即將結束、政治支持土崩瓦解之際,突宣布“全國緊急戒嚴”,試圖動用軍警力量封鎖國會,阻止議員彈劾程序,干擾憲法機關正常運作,意圖破壞國家憲政秩序。這一系列行動違反韓國《刑法》第87條,構成“發(fā)動內(nèi)亂”罪,屬于國家層級的嚴重暴動行為,依法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甚至死刑。

而面對這項最為沉重的指控,尹錫悅的辯詞卻如同一次對憲法的挑釁。他堅持“沒有下令逮捕任何人”“國會一要求就中止了戒嚴”,甚至嘲諷檢方“用幾個小時的事件套用內(nèi)亂罪是荒唐的堆砌”,試圖將事態(tài)輕描淡寫為一次“和平的信息傳達”,而非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更令人錯愕的是,他公開宣稱:“我做了26年檢察官,從未見過內(nèi)亂罪可以這樣套用?!边@種姿態(tài)無異于將權力運作的非法性包裝為“政治判斷”,試圖為破壞憲政制度尋求免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隨著證人證詞陸續(xù)登場,讓他的辯護邏輯千瘡百孔。曾在憲法法院彈劾審中作證的前首都防衛(wèi)司令部警備團團長趙成賢,以及特戰(zhàn)司令部前第一特戰(zhàn)隊隊長金亨基,均證實確實接到了命令“進入國會,拉出議員”。這不是象征意義的警戒任務,而是動用軍事力量干預最高立法機關的運作,其后果是對三權分立原則的粗暴踐踏,更是對民主體制的直接威脅。

面對這些證詞,尹錫悅陣營仍然試圖拖延與否認,攻擊證人“政治動機”、否認憲法法院結論具有法律效力。然而,無論是輿論場上的辯解,還是技術層面的法律狡辯,都無法遮掩一個根本事實:這是一位總統(tǒng)在其權力邊緣崩潰時,試圖通過軍力挽回政治失敗的可怕劇本。

韓國不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司法瞬間。從1980年光州屠殺的血債,到2004年盧武鉉遭彈劾未果、再到樸槿惠因“親信干政”鋃鐺入獄,韓國民主體制幾經(jīng)錘煉,也幾經(jīng)撕裂。但從未像今天這樣,憲政秩序與個人意志的沖突暴露得如此赤裸。尹錫悅在掌權之初就以檢察出身、自詡“法律鐵腕”的形象對外,但諷刺的是,正是他將法律淪為政治工具,最終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更值得警惕的是,當下的亞太區(qū)域地緣政治愈加復雜,韓國內(nèi)部政治極化愈演愈烈,輿論場早已撕裂成兩個平行世界。在此背景下,一名前總統(tǒng)因政變未遂受審,極可能被兩極化政治進一步操控與消費。保守派輿論正在組織街頭聲援,將司法審判包裝為“政治清算”,試圖制造另一種集體受害敘事;而進步派則擔憂,如果司法不徹底清算這類違憲行為,將對未來所有總統(tǒng)發(fā)出錯誤信號——總統(tǒng)權力可超越法律,只要失敗了再來承擔政治后果即可。

如今的審判不過是序章,未來幾周仍將有多位關鍵證人出庭,事件是否屬實、命令鏈條是否成立、行動是否超越法定權限,將在證據(jù)對峙中逐漸明朗。但無論法律最終如何判決,韓國已被迫直面一個根本命題:其民主制度的紅線究竟在哪里?誰來捍衛(wèi)?如何捍衛(wèi)?結局未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尹錫悅被判無罪,必然進一步助長其政客對制度底線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