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動不動就加稅,搞得全世界雞飛狗跳。
可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中國就經歷過一場持續(xù)近90年的貿易戰(zhàn),對手是西北的西夏政權。北宋靠著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試圖通過加稅、搞青鹽戰(zhàn)、限制硬通貨等手段,把西夏的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來。
可西夏硬是沒服軟,反而使出四招——建立第三方貿易走廊、技術突圍、打造自主金融體系、拉攏反宋貿易聯盟,硬生生把北宋的經濟壓迫給破解了。
這段歷史不僅讓人感慨經濟手段在國家博弈中的厲害,也給今天的我們提供了不少啟發(fā)。

北宋的經濟壓迫
北宋和西夏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有點劍拔弩張的味道。
北宋是個經濟文化都很發(fā)達的朝代,而西夏是黨項人在西北建起來的政權,兩家挨得近,摩擦自然少不了。
北宋仗著自己家底厚實,人口多、市場大,經常用經濟手段給西夏上眼藥,想讓這個“小鄰居”老老實實聽話。
他們的招數主要有三板斧:加稅、青鹽戰(zhàn)和限制硬通貨。

北宋對西夏的經濟壓迫,第一招就是加稅。
別看這是古代,玩法跟現在差不多,就是通過高關稅卡西夏的脖子。
當時北宋和西夏的貿易主要靠邊境的榷場,比如保安軍榷場,是雙方做生意的主要場所。
北宋在這兒對西夏的商品收起了重稅,最狠的時候加了30%的“防夏錢”。
這“防夏錢”聽著像是防盜防火的稅,其實就是專門針對西夏的關稅,擺明了要讓西夏的貨在北宋市場賣不動。

這招挺毒的,西夏本來經濟基礎就薄弱,主要靠出口牲畜、皮毛、青鹽這些東西換點北宋的糧食、鐵器和布匹。
北宋一加稅,西夏的商品價格直接被抬高,競爭力沒了,貿易量直線下降。時間一長,西夏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日子過得更緊巴了。
第二招是青鹽戰(zhàn),這可是北宋捏住西夏命脈的一招。青鹽是西夏的特產,產自西北的鹽湖,質量好、產量高,是西夏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他們換取北宋物資的主要籌碼。
北宋看準了這一點,專門在青鹽上下功夫。

他們在榷場把青鹽的價格壓得死死的,有時候直接降到市場價的三分之一。西夏商人辛辛苦苦運來的鹽,只能賤賣,賺的那點錢連運費都不夠。
不僅如此,北宋還時不時限制青鹽的進口量。
比如北宋朝廷會突然下令,說今年的青鹽只能買這么多,多了不要。西夏的鹽賣不出去,只能堆在手里,經濟收入直接被掐斷。
這招對西夏的打擊特別大,因為青鹽貿易不光是經濟問題,還關系到西夏的社會穩(wěn)定——靠賣鹽吃飯的商人和部落要是沒收入,國內就容易亂套。

第三招是限制硬通貨,主要是銅錢。
北宋的銅錢在當時的中原和周邊地區(qū)都算硬通貨,流通性強,大家都認。西夏因為自己造幣能力弱,特別依賴北宋的銅錢來做生意。
可北宋偏不讓西夏痛快,直接下了禁令,禁止銅錢外流到西夏。邊境的商人要是被抓到私自帶銅錢去西夏,輕則罰款,重則坐牢。

這一招讓西夏的貿易成本蹭蹭上漲,沒銅錢,西夏只能用以物易物的老辦法,比如拿羊皮換北宋的鐵鍋。
可這種方式效率低得要命,交易規(guī)模上不去,西夏的經濟活動被憋得死死的。
北宋這么搞,擺明了是要把西夏的經濟命脈一點點掐斷。

西夏的四招反擊
北宋這三板斧砸下來,西夏的經濟確實被壓得夠嗆??晌飨囊膊皇浅运氐?,他們沒選擇跪地求饒,而是憋著一口氣,硬是想出了四招來破解北宋的封鎖。
這四招分別是:建立第三方貿易走廊、技術突圍、打造自主金融體系和拉攏反宋貿易聯盟。咱們挨個兒來看。
西夏的第一招是建立第三方貿易走廊,簡單說就是不跟你北宋玩兒了,我找別人做生意去。北宋控制著榷場,卡著西夏的貿易命脈,西夏就想辦法繞過去。
他們開辟了好幾條新路線,比如“青唐道”、“黑水城路線”和“河套水道”,直接跟吐蕃、回鶻、遼國這些周邊政權搭上線。

比如青唐道,是從西夏到吐蕃的一條商路,西夏把自己的牲畜、皮毛運過去,換回吐蕃的藥材和毛織品。黑水城路線則是通往回鶻的,西夏用青鹽換回鶻的馬匹和糧食。
河套水道連通遼國,西夏拿皮毛換遼國的布匹和金屬制品。
這些路線一開,西夏的貿易網絡一下就活了,不用再看北宋的臉色。北宋想靠榷場卡西夏的脖子,這下子卡了個空。
這招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西夏通過第三方貿易,把自己的經濟命脈從北宋手里解脫出來,出口收入慢慢回暖,國內的日子也好過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這還給西夏爭取了外交空間,跟吐蕃、遼國這些鄰居關系搞好了,北宋再想孤立西夏就沒那么容易了。

第二招是技術突圍。西夏人很清楚,北宋的經濟壓迫靠的是技術優(yōu)勢,比如鐵器、糧食這些東西,西夏自己造不出來,只能靠進口。
北宋一卡,西夏就抓瞎。所以他們下定決心,得自己搞技術,不能老指望別人。
西夏從北宋那兒偷偷學來了冶煉技術,開始自己煉鐵造兵器。原來西夏的鐵器全靠北宋進口,質量差不說,價格還貴。
現在自己能造了,軍隊的裝備水平上去了不說,連農具也多了,農業(yè)生產效率跟著提高。
糧食方面,西夏也引進中原的耕作技術,比如推廣水車灌溉和多熟種植,糧食產量蹭蹭往上漲,慢慢就不用再靠北宋的糧食救急了。

這招技術突圍讓西夏的經濟底氣硬了不少,以前北宋一斷供,西夏就得低頭,現在自己能造能種,北宋的封鎖威力直接打了個折扣。
西夏用事實證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比啥都強。
第三招是打造自主金融體系,北宋不讓銅錢流出去,西夏就想,我干嘛非得用你的錢?我自己造不行嗎?于是西夏開始發(fā)行自己的貨幣,最有名的是“天盛通寶”鐵錢。
這種鐵錢雖然不如北宋的銅錢值錢,但好歹是自己的東西,能在國內和周邊流通,慢慢就把貿易盤活了。

除了造錢,西夏還搞了個“鹽引”的金融工具。
簡單說,就是拿青鹽當抵押,發(fā)一種票據給商人,商人拿著票據就能去換物資。
這招有點像現在的信用憑證,既方便了貿易,又減輕了沒硬通貨的壓力。北宋一看,西夏居然自己玩得轉,氣得牙癢癢也沒轍。
這套自主金融體系讓西夏在經濟上站穩(wěn)了腳跟。不用北宋的銅錢,西夏照樣能做生意,國內的經濟秩序也沒亂。北宋想靠貨幣封鎖把西夏逼死,這下算是徹底落空了。

第四招是打造反宋貿易聯盟,西夏知道,光靠自己跟北宋硬碰硬,底氣還是不夠。于是他們主動拉攏周邊國家,組了個“反宋經濟圈”。
遼國、吐蕃、回鶻這些政權,跟北宋本來就有點不對付,西夏一招呼,大家一拍即合。
比如西夏跟遼國聯手,遼國用自己的市場消化西夏的青鹽,西夏則幫遼國牽制北宋的西北邊境。
跟吐蕃合作,西夏拿牲畜換藥材,吐蕃也樂意跟西夏做生意,不搭理北宋的封鎖?;佞X這邊,西夏用皮毛換馬匹,雙方貿易量越做越大。

這么一搞,西夏不僅把自己的貿易網織大了,還拉了一幫盟友一起對抗北宋的經濟壓迫。
這招聯盟策略讓北宋頭疼不已。北宋本來想孤立西夏,結果西夏反過來把北宋孤立了。貿易聯盟一成型,北宋的經濟封鎖效果越來越差,西夏的日子反而越過越好。
北宋和西夏這場持續(xù)90年的貿易戰(zhàn),最后以西夏的韌性取勝告終。
北宋靠加稅、青鹽戰(zhàn)和限制硬通貨,想把西夏的經濟壓垮,可西夏硬是憑著第三方貿易走廊、技術突圍、自主金融體系和反宋貿易聯盟這四招,頂住了壓力,還活得越來越滋潤。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面對經濟壓迫,光靠忍氣吞聲是沒用的,得有自己的辦法,得敢想敢干。
參考資料
應對美國“對等關稅” 中國連環(huán)反制 中國青年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