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美國總統特朗普本意或許是試圖緩和與俄羅斯的關系,不但未將其列入關稅打擊對象,還一度傳出考慮松動對俄制裁、推進雙邊經濟合作。表面上看,這是莫斯科所樂見的局面——一個不再敵視俄羅斯的白宮、一個開放談判窗口的美俄關系、一個暫時脫離制裁狂潮的喘息機會。但事實卻很快打了臉:特朗普的“友俄”政策,并未帶來實際利好,反倒通過其全面關稅攻勢和全球經濟擾動間接重創(chuàng)俄羅斯經濟。這是一場看似無意卻后果沉重的反噬,一種“親俄行為”產生“反俄效果”的地緣經濟悖論。

特朗普近期為對抗中國強硬上陣,大規(guī)模加征關稅,掀起新一輪全球貿易緊張風暴。在美中對峙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全球市場瞬間進入震蕩狀態(tài),各國股市遭遇血洗,投資者信心大幅下滑,避險情緒迅速上升,最終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跳水。4月初以來的油價暴跌不僅與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恐慌密切相關,更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出人意料的增產疊加作用,形成雙重壓制。結果是,俄羅斯這個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經濟體,在特朗普未直接“開火”的情況下,遭遇了沉重打擊。
數據顯示,俄羅斯出口油價已降至每桶50美元左右,而其財政預算以每桶近70美元為基準。這意味著俄羅斯當前的油價水平已嚴重低于其預算底線,財政缺口迅速擴大。在不改變戰(zhàn)爭財政的前提下,俄羅斯仍維持高支出、重軍備的路線,財政壓力如影隨形。更為棘手的是,在油價暴跌的同時,盧布并未按慣例貶值,而是出現反常升值。由于市場預期特朗普對俄將“網開一面”,加之地緣政治緊張預期階段性緩和,盧布走強打破了俄羅斯以往“油價跌、匯率貶、預算平衡”的財政機制,這一“強匯+弱油”的組合成為莫斯科當局頭疼的新現實。
經濟學家瓦西里·阿斯特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俄羅斯面臨的是“最糟糕的組合”:油價暴跌未能觸發(fā)盧布貶值,相反,貨幣強勢抵消了出口企業(yè)的收益增長,對財政構成實質性侵蝕。如果這種局面持續(xù),俄羅斯的財政赤字將很可能擴大至GDP的3%到4%。這一水平已接近俄羅斯經濟的臨界承壓點,考慮到當前俄政府無意削減軍費支出,該赤字水平將很難通過緊縮政策加以彌補。更嚴重的問題是,能源仍然是俄羅斯財政的核心支柱,而當前的國際油市正處在特朗普因素和產油國博弈的雙重不確定中,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令俄羅斯承壓加劇。

佩斯科夫的回應也異常謹慎,他在4月7日公開表示,俄政府將“盡最大努力減輕全球經濟風暴對俄羅斯的影響”。然而,減輕沖擊談何容易?一方面,俄羅斯對全球市場的依賴度雖有所下降,但對能源出口的結構性依賴依舊未根本改變。另一方面,在俄烏沖突尚未平息、軍費持續(xù)膨脹、對外制裁未全面解除的局面下,莫斯科幾乎沒有財政收縮的空間,更難以進行大規(guī)模結構性改革。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本人在4月9日突然松口,表示將給予90天關稅暫緩期,致使市場出現短暫反彈,油價略有回升。但國際市場對這一“緩期”抱持極大懷疑,畢竟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向來反復無常,一場強硬背后可能藏著更大的風暴。這種極高的不確定性,不僅無法穩(wěn)定市場情緒,反而會進一步削弱各國對全球經濟前景的信心。對俄羅斯而言,這種“特朗普式不確定”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它不以莫斯科的意志為轉移,卻足以決定盧布匯率、油價走向和財政收支的基本走勢。
當然,也有專家指出,近年來俄羅斯已部分降低對能源的依賴,其財政預算對石油和天然氣收入的依賴度呈下降趨勢。然而,這一調整幅度遠不足以扛住當前這種結構性打擊。能源仍是俄出口總量中占比最大的單一項目,國際油價的任何大幅波動都將在財政上形成連鎖反應。而在俄烏戰(zhàn)爭持續(xù)、外部投資不足、資本外流嚴重的多重壓力下,任何樂觀判斷都缺乏基礎。

不可否認的是,特朗普的政策邏輯并不在于打擊俄羅斯,他的“對華戰(zhàn)爭”是一場為了國內經濟和選舉利益的戰(zhàn)略豪賭,俄羅斯只是被動卷入的受害者之一。但這恰恰凸顯了全球化時代下“非目標性沖擊”的風險本質: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很可能因他國的內部政治邏輯而遭遇破壞。俄羅斯在這輪博弈中失去的,不是特朗普的支持,而是對國際市場的主動性和可預期性。這是一個全球體系的不公平,也是一種“地緣附帶損害”。
俄羅斯此刻面臨的,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極具殺傷力的財政攻堅戰(zhàn)。特朗普不需對莫斯科揮舞關稅大棒,也能讓克里姆林宮在財政和貨幣層面倍感窒息。當一國的財政穩(wěn)定依賴于另一個國家的不確定行為時,這本身就是戰(zhàn)略的被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對俄羅斯的“好感”,比制裁更危險——因為它造成了虛假的安全感,拖延了必要的改革,最終換來的可能是更大幅度的經濟震蕩。俄方若不能迅速調整財政框架、改革出口結構,未來或將陷入更深層次的系統性困境。這場由“友俄政策”引爆的經濟寒流,其殺傷力,遠比任何制裁更致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