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移2246光年看到秦始皇登基”的說法,源自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光速恒定且有限,光速在真空中的值約為每秒約30萬公里,這是宇宙的速度極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光從地球發(fā)出后,需要時間傳播到遠處。例如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約8分20秒,而來自2246光年外的星光,今天到達我們眼中時,實際上是2246年前發(fā)出的。

因此有人設(shè)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咸陽宮登基稱帝,這一歷史瞬間的光芒以光速向宇宙擴散,如果我們能瞬間到達2246光年外的一個點,理論上可以捕捉到這些光,目睹當年的場景。這個距離恰好對應(yīng)2025年與公元前221年的時間差,仿佛光線在宇宙中為我們保存了一部“歷史錄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光攜帶了物體反射或發(fā)出的信息,比如顏色、形狀和運動,當秦始皇登基時,陽光照亮了咸陽宮的殿宇、他的龍袍和群臣的朝服,這些光子向四面八方散射,包括射向宇宙深空。

理論上如果我們站在2246光年外,配備一臺超級強大的望遠鏡,或許能捕捉到這些光子,重現(xiàn)那一刻的畫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現(xiàn)實遠比理論復雜。首先光在傳播過程中會逐漸減弱,2246光年是一個天文距離,光子在途中可能被星際塵埃、氣體云吸收或散射,強度衰減到幾乎無法探測,地球本身的光芒微弱無比,相比恒星的耀眼光芒,登基場景的光子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難以被分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望遠鏡的分辨率是個巨大的瓶頸,要看清地球上的人和細節(jié),需要一個直徑達數(shù)千公里的“超級望遠鏡”,這遠遠超出現(xiàn)有技術(shù)能力,哈勃空間望遠鏡或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能看到數(shù)十億光年外的星系,但完全不可能看到星球的細節(jié)。更何況地球的大氣還會扭曲和吸收光線,登基場景的光可能早已面目全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于瞬移就更不可能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明確指出,沒有任何物體或信息能超越光速移動,瞬移意味著在零時間內(nèi)跨越2246光年,這違反了因果律,可能導致時間悖論,即便假設(shè)未來的量子糾纏或蟲洞技術(shù)能實現(xiàn)瞬移,2246光年外的觀測者仍需等待光線到達,而無法即時看到過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如果你以99.999%光速飛向2246光年外,時間膨脹效應(yīng)會讓你的主觀時間大幅減慢,地球上過了2246年后,你可能只老了幾分鐘,到達時你或許能接收到公元前221年的光線,但這不是瞬移,而是通過速度壓縮時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為宇宙中的速度極限,光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枷鎖,困住了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所有智慧文明,如果光速始終不可被超越,那么所有的文明都將被困在幾百光年范圍內(nèi),直到耗盡這個區(qū)域內(nèi)的資源后,從宇宙中消失,這也許就是費米悖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