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走多遠,取決于你的見識
“命”和“運”決定人的一生。對大部分人來講,其實很難一輩子都交好運,當然也不會一輩子總是走霉運,運氣是一時的,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但命卻影響人的一生,起著決定作用。
一個人要想得到命運之神的呵護并不容易。要想命好,首先要認識命的重要性,即信命和認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認命則是不超越命運給自己畫的線,對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其實,命也是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當一個人對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正向影響力后,他不僅可以獲得物質(zhì)(比如金錢)和精神(比如名譽)的財富,而且會有一種由衷的幸福感。
我們必須承認,任何社會都是分層次的。我們不妨假定社會分為100層,站在金字塔尖的是第1層,最底下的是第100層,逆襲者的目標無非是在金字塔上往高處走幾層。
很多逆襲者的誤區(qū)在于,只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沒有看到別人的努力。假定你處于第70層,由于第69層的人占有某種優(yōu)勢,因此對方付出80%的努力,產(chǎn)生的結果可能比第70層的你100%的努力還要好。所以逆襲不成功是常態(tài),成功的反而是少數(shù)。
慶幸的是,絕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處在松懈狀態(tài),而達不到80%的努力程度,這才給了逆襲者機會。不過,處在第10層的人可能只需要付出10%的努力,產(chǎn)生的結果都比那些第70層的人付出100%的努力結果要更好。因此,逆襲也要講究實際。
雖然我們通常會抱怨社會階層固化,但是往下的通道永遠是非常寬的,只要稍微不努力或者多抱怨幾句,就能往下走幾層;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寬,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能夠維持現(xiàn)有的階層已經(jīng)是燒高香了。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對“無”的世界產(chǎn)生恐懼,就要采取一些有意義的行動。向死而生,這種態(tài)度,不僅沒有讓我的生命縮短,還讓我工作和生活得比較有效率。
當我們想到生命的意義,站在一生的高度過每一天時,就能活出精彩。
人生需要做減法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舍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舍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選擇上,而不是經(jīng)營上,導致難以精進。或許少些選擇會更加聚焦,也會讓我們更幸福、更成功。
印度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跨國公司中擔任高管的人數(shù)量較多,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nèi)狈x擇。印度精英通過讀書或者工作移民到了一個新的國家之后,幾乎沒有可能再回到本國,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國家里經(jīng)營好自己的工作,在并不寬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腦袋往上爬。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你給印度人非常多的選擇,他們也會和美國人或者中國人一樣犯選擇困難癥,甚至在職業(yè)上的表現(xiàn)遠達不到他們應有的水平。
不僅個人如此,一個單位和公司也是如此。
為了吸引客戶,公司推出琳瑯滿目的產(chǎn)品,但是流量和贏利能力非常有限,貢獻的都是一些小芝麻,把它們最后加起來,還不如一個產(chǎn)品帶來的收入高。
蘋果公司的產(chǎn)品線一個巴掌就能數(shù)得過來,卻是全世界掙錢最多的公司之一,因為它在撿西瓜。喬布斯在回到蘋果時,發(fā)現(xiàn)公司內(nèi)一大堆的項目和產(chǎn)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項目和產(chǎn)品上一個個畫叉,直至剩下個位數(shù)的產(chǎn)品,再把它們每一個變成西瓜,這才救活了蘋果。
除了眼光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撿西瓜更是要有能力,它不能靠運氣,而是需要長期培養(yǎng)才能獲得。
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更忙碌。人生成功的秘訣在于做減法,而做減法的關鍵在于能夠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式,找出那些其實無關緊要的事情,然后下決心把那些事情放棄。
談談見識
很多時候,成敗取決于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的努力。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聰明是成就一番大事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科學上。但是在谷歌內(nèi)部,成就最大的人并非那些智力最高的人。
一個解釋是,智商在解決難題中所表現(xiàn)出的能力,并不完全是線性正相關的。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聰明人主動退場,最后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shù)不多堅持跑下來的人。
培養(yǎng)對運氣的認同,人就會少一些怨氣,就能更平和地做事,也就更接近成功。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好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許好運氣會降臨到我們頭上。但是,如果我們努力了,好運氣依然沒有來,怎么辦?我總是用約翰·肯尼迪的話安慰自己:“問心無愧是我們唯一穩(wěn)得的報酬?!币驗槲夷茏龅牟贿^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當我們只看到眼前、看到周圍的時候,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一些夸獎,就不免沾沾自喜,喜歡拿來顯擺,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個大時代中,我們做的這一點點事情就算不上什么了。 很多人做的看似重要的事情,如果跳出自己認識的局限,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此外,并不是什么東西都是越大越好,過分追求大、追求長遠,很可能一事無成。如何把握度,讓它們相輔相成,那就是藝術了。
大家智慧
莎士比亞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對人要和氣,但不要過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
谷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拉里·佩奇經(jīng)營管理的三個智慧
第一個智慧:把產(chǎn)品做成牙刷。一個好的產(chǎn)品要有牙刷的功能,讓用戶每天都必須用上幾分鐘,如同刷牙一樣,久而久之用戶就養(yǎng)成了經(jīng)常性使用該品牌的習慣。
第二個智慧:從本質(zhì)中尋找商業(yè)模式。谷歌所有的產(chǎn)品都圍繞著“將有用的信息送達每一個用戶”這一核心,才使谷歌成為后來最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第三個智慧:薪盡火傳。在公司方興未艾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公司將來衰老死亡的問題,不是要辦一個大而全的百年老店,而是要開創(chuàng)一個專而精的有活力的公司。
巴菲特
“第一,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二,永遠不要做空股票;第三,永遠不要用杠桿投資?!?/p>
銷售大師的智慧
銷售的本質(zhì):把錢收回來。銷售策略不僅是把東西賣出去,而是把錢收回來,收款的便捷性要超過賣出東西的數(shù)量。
持續(xù)的生意:讓顧客把買的東西用光。一個可持續(xù)的生意關鍵是要讓顧客把買的東西用光,否則就很難讓他們第二次、第三次購買。
商品和服務要讓消費者有面子。如果我們能夠顧及別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們?yōu)閯e人提供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銷我們的產(chǎn)品,甚至我們自己,就會受到歡迎。
拒絕偽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決于開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從拒絕偽工作開始。
一個人的效率是很難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少做一點事情,有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擠壓時間把所有的事情湊合做完。
怎樣才能防止員工成為偽工作者?首先,管理者要讓員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讓公司最大獲益”的高度去工作。其次,管理者要讓員工明白,他們積極工作(而不是消極完成任務),最大的受益方是自己。
努力10000小時真能幫你成功嗎?容易出現(xiàn)4個問題。
問題一:簡單重復。10000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復。
問題二:習慣性失敗。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臉皮薄不好意思請教,走不出重復性的失敗的怪圈。
問題三:林黛玉式的困境。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越精進,才華越高,對外界就越排斥,對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
問題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時的努力,需要建立可復制、可共享的知識架構,要有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復用第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
三板斧破四誤區(qū)
第一板斧:確立“愿景—目標—道路”。第二板斧: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職場的誤區(qū)與破局方法
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質(zhì)和成敗決定了你此后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和事業(yè)起點。
對于第一份工作,年輕人常常陷入一些誤區(qū),尤其是過于看重薪酬而影響了對工作的價值判斷。
誤區(qū)一:工作和職業(yè)分不清。工作是謀生的手段,職業(yè)是一輩子要從事的事業(yè)。如果我們考慮的是一輩子的職業(yè)發(fā)展,凡是對將來職業(yè)有利的事情,不論是否有報酬,也不管報酬是高還是低,都要做。反之,只是能夠帶來收入的提高,和職業(yè)發(fā)展沒有必然聯(lián)系甚至相矛盾的事情,則盡可能不做或少做。
誤區(qū)二:把自己僅僅當作事業(yè)的過客,而不是主人。人一旦覺得自己是過客,常常就對很多該完成的工作視而不見,也懶得建立和維護與同事的關系。
誤區(qū)三:被語言暴力激怒后就亂了章法。語言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打擊你的自信心,引誘你偏離工作重心。判斷是善意的批評建議還是語言暴力并不難,前者你采納后明顯對你工作有利,后者則是無理取鬧。因此,一旦判斷清楚對方是語言暴力,我們要不為所動,繼續(xù)我們的工作。
誤區(qū)四:疏于溝通。很多人因為急于做成某件事,生怕一些相關人士有不同意見,事先不打招呼,自己就匆匆做了主。在工作中,我們需要有溝通主動性,保持對別人的尊重,聚焦事情本身來解決問題。
怎樣避免陷入這些誤區(qū)?根據(jù)我的工作經(jīng)驗可以有這樣四個辦法來破局。
第一,任何時候為人都要謙卑,只有謙卑,才能更有效地溝通;也只有這樣,當別人表達意見時,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從各種角度去理解。
第二,要用正確的方法對待語言暴力和其他故意傷害。
第三,永遠要明確,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這個既定的大方向。
第四,注重長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兩三年的時間周期來看待,這時我們對它的態(tài)度就會有所不同。
如何看待職場天花板?凡事做到 50 分靠常識,從 50 分做到 90 分靠技術,從 90 分做到 100 分靠藝術。每一個階段都是不能跳躍的,做到 90 分我們通過努力都能達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得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了,所以不必有負擔。
商業(yè)與投資
事業(yè)成功,掙到了錢,卻不會花、不會理財,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場;沒有掙到錢,空有一腔理想抱負,可能也不過是幻想。
經(jīng)營和管理的秘訣:不給選擇或少給選擇。蘋果產(chǎn)品其實就不給用戶提供什么選項,而它卻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被很多“果粉”追捧。不僅在對外經(jīng)營上不給顧客太多選擇可以增加他們的滿意度,在對內(nèi)管理上,不給太多選擇通常也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員工的幸福感。
一個好的產(chǎn)品設計者會想辦法引導顧客,而不會去做迎合每一個顧客的事情。適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適得其反。
投資大師巴菲特一直在強調(diào)長期成功的投資,關鍵不在于是否把握了多少次機會,而在于是否能少犯錯誤。
誤區(qū)一:貴重金屬是好的投資。實際上,買黃金(或者其他貴重金屬)不是好的投資,買債券可以獲得利息,因為使用資本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意,愿意付錢給提供資金的人,但是貴重金屬沒有這個特點。
誤區(qū)二:專業(yè)人士理財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實際上,理財顧問遠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聰明、那么有判斷力,事實上,任何在媒體上講市場趨勢的人,有一半時間是錯的。普通人能夠恪守一些簡單的投資準則,完全可能比那些專業(yè)團隊做得更好。
誤區(qū)三:在股市上花時間研究得越多,回報就越高。很多人投資回報不夠高,他們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其實,很多人的方法根本就有問題,越是努力,越是經(jīng)常交易,回報越差。
誤區(qū)四:只要有人買股票就會不斷漲。實際上,購買和持有高價股票如同擊鼓傳花的游戲,鼓聲常常會在花傳到你手上時停止。
誤區(qū)五:哪怕我買的股票虧了錢,只要我不賣,就沒有損失。這種是“鴕鳥行為”,擁有股票的人,相應的財富取決于它當下的交易價格,而不是當初購買的價格。
誤區(qū)六:一毛錢的股票很便宜。很多人喜歡買特別便宜的股票,因為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買一大堆,一毛錢的股票也許就是丟在地上的煙頭,無法吸上一口。
好好說話
通過講話交流想法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成功。
不會演講的人通常會犯幾個毛病:講話缺乏針對性、試圖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完更多的內(nèi)容、嘩眾取寵,危言聳聽。
講話做事都要達到目的。很多人講一件事情的時候,覺得把它講完了、告訴別人了,就算完事了,卻忽略了對方可能根本沒有收到信息或者收到信息后忽視了的情況。任何人講話,都有責任保證信息按時、準確地送達對方,而對方確實明白了他的意思。
談談說服的方法。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時刻:推行一個新的方法時,它可能在一些方面比原來的好,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卻比不上原來的。由于人們行為已經(jīng)固化,大家對它接納度不高。遇到這種情況,不去爭吵,也不依靠巧舌如簧,而是拿出不可辯駁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以一種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說服人。畢竟,任何人都難以無視事實。
《見識》

內(nèi)容簡介:
《見識》是硅谷投資人、文津圖書獎得主吳軍博士首部認知升級類著作。吳軍認為,與其他外部資源或者個人因素相比,個人的成就首先取決于見識。因此在書中,他將自己的經(jīng)歷和身邊那些時代先行者的經(jīng)驗,以鮮明睿智的方式闡述出來,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與看待問題的視角。
《見識》首版銷量已逾百萬冊。本次再版升級新增內(nèi)容篇幅超12%,涵蓋產(chǎn)品、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領導力等方面,為職場進階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與時俱進的補充。
吳軍博士人生進階作品系列包含《見識》《態(tài)度》《格局》《富足》。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互動#
你對“見識”如何看?
歡迎關注公眾號“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并在本文評論區(qū)留言,隨機精彩原創(chuàng)的2位讀者將有機會獲得本書一本?;顒酉抟恢?!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讀自媒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