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詠靜/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句古詩道盡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與其空談理論,不如付諸實際行動。從心理學角度看,行動不僅是實現(xiàn)目標的必要手段,更是塑造自我、促進心理成長的關鍵要素。

心理學中,有一項關于“行動與目標達成”的研究。實驗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完成一項復雜的拼圖任務。第一組在開始前,花費大量時間討論拼圖策略、分析圖案規(guī)律,卻很少動手嘗試;第二組則在簡單了解任務后,就迅速開始動手拼接,過程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調整方法 。結果顯示,第二組完成拼圖的時間遠遠短于第一組。這個實驗清晰地表明,單純的理論探討無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切實行動,才能在實踐中快速找到達成目標的路徑。

坐而論道,是一種思維上的舒適區(qū)。我們可以高談闊論各種理論,分析問題頭頭是道,但如果不將這些想法轉化為行動,一切都只是空中樓閣。就像很多人都夢想著瘦身健身、學習一門新語言或者培養(yǎng)新的愛好,他們在網(wǎng)上收集大量資料,制定完美計劃,與人談論時也激情滿滿,可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停留在幻想成功的階段,卻沒有勇氣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最終夢想只能化為泡影。

而當我們起而行之,就開啟了一段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旅程。每一次行動都是對自我能力的挑戰(zhàn),即使失敗,也能讓我們從中學到寶貴經(jīng)驗。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當個體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時,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從而更有信心去面對下一個挑戰(zhàn)。比如一個害怕公眾演講的人,通過不斷練習,克服內(nèi)心恐懼,最終在舞臺上自信表達,這種成功的經(jīng)歷會極大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在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更加從容。

行動還具有強大的心理治愈力量。在面對生活挫折與困境時,行動能幫助我們擺脫消極情緒的泥沼。曾經(jīng)有一位抑郁癥患者,在醫(yī)生建議下開始堅持每天慢跑。起初,他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但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跑步時分泌的內(nèi)啡肽讓他心情愉悅,身體的疲憊也讓他無暇顧及內(nèi)心的痛苦。隨著時間推移,他的病情逐漸好轉,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正是行動,讓他打破了抑郁癥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重新?lián)肀睢?/p>

坐而論道固然能帶來思想碰撞,但只有起而行之,才能讓我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披荊斬棘,收獲成長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