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明麗/文
讀者來信:
最近幾年,我越來越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無?!钡臇|西太多了。尤其是疫情期間,身邊的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兩個同事的家人,平時身體看起來都很健康,卻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突然離世。后來在工作中,我也陸續(xù)聽到一些讓人唏噓的消息——四五十歲的人,心梗、腦梗說走就走,毫無征兆。有時候還會聽到一些更讓人詫異的關于生老病死的情形,仿佛生命在某個瞬間就戛然而止。
這些經(jīng)歷讓我開始懷疑生命的意義。如果生命如此脆弱,說走就走,那我們努力的意義又在哪里?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計劃的無力。比如,有些孩子在報考大學時選擇了當時非常熱門的專業(yè),但畢業(yè)時卻發(fā)現(xiàn)這些專業(yè)已經(jīng)變得冷門,甚至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計劃似乎總是趕不上變化,而那些真正影響人生的重大事情,往往根本不是個人能夠決定的。
這樣的想法讓我陷入了某種虛無主義的困惑:如果一切都是不可控的,那是否意味著所有的事情都不重要?所有的追求都不必執(zhí)著?所有的努力都毫無意義?可如果真的這樣想,生活又會變得無比無聊。
想請教的是,在面對生命的無常和計劃的失效時,我們該如何找到意義?如何在不確定中繼續(xù)前行?如何既不被虛無感吞噬,又能坦然接受那些不可控的部分?
尋常之野
回信:
你提到的同事猝逝、職業(yè)選擇錯位,本質上都是“確定感”被暴力打破的沖擊。人類天生渴望掌控命運,就像原始人需要確認洞穴安全才會入睡。但現(xiàn)代社會的復雜性遠超想象——我們越追求確定性,就越容易被無常刺痛。
佛教講“諸行無?!保馑际鞘篱g萬物都在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F(xiàn)代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確定性幻覺”:攢夠首付就安穩(wěn)了,升到總監(jiān)就安全了,孩子考上名校就圓滿了……但就像你經(jīng)歷的那樣,一場意外、一次行業(yè)變動,就能把這些“應該”撕出裂縫。這種撕裂感帶來的虛無,其實是大腦在提醒我們:“該重新看看,什么才是真正‘滅不了’的東西?!?/p>
你問“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太大了,就像要捧住整條生命的河流。不如試試把它拆成更小的水滴:比如今天早上,你給陽臺的薄荷澆了水,它冒出的新芽讓你多看了兩眼;午休時同事分享的一塊蛋糕,甜得恰到好處;晚上回家,孩子撲進你懷里的重量——這些瞬間沒有宏大的意義,卻像細沙聚成塔,悄悄填滿了生活的縫隙。
意義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而是腳踩出來的路。真正的“意義系統(tǒng)”,經(jīng)常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等待我們尋寶一樣找到它們的藏身之所。
先給生活扎一個“粗糲的根”。不必追求完美規(guī)劃,先抓住那些“摔不掉的本事”。我有個來訪者曾失業(yè)半年,最艱難時靠幫人修手機屏幕賺生活費——他說,當初學這個技能只是覺得“好玩”,沒想到成了“至暗時刻”里的火把。你可以試試,每月存一筆“應急咖啡錢”,哪怕只存50塊,存在一個專門的賬戶里,命名為“不管怎樣我都能吃上下一頓飯”;周末花兩小時學一項“能帶走的手藝”,比如用手機剪一段小視頻,用簡單的食材做一頓熱乎飯,這些本事會像影子一樣跟著你,讓你知道“我能兜底”。
允許自己做一只“散步的云”。我們總被“必須到達某個地方”的執(zhí)念困住,卻忘了路上的風、街角的面包香、陌生人的一個微笑,這些本身就是活著的證據(jù)。我有個習慣,每天睡前會在手機備忘錄寫“三個不花錢的小確幸”:可能是地鐵上讀到一句打動我的廣告語,小區(qū)里新開的一叢月季,甚至是今天成功擰開了很緊的果醬瓶。這些小事像星星,在回看時會連成獨屬于你的星座。
讓自己成為“流動的河”。意義有時候藏在“給予”里。我認識一位退休的語文老師,每周去社區(qū)教老人用智能手機,她說最開心的是看到有個老人第一次給遠方的孫子發(fā)語音時,眼睛里亮起來的光。你不必做大事,試試把家里閑置的圍巾送給樓下的環(huán)衛(wèi)阿姨;與同事分享你擅長的一個生活小技巧;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一本你喜歡的書——這些微小的連接,會讓你感覺自己是某個更大系統(tǒng)里的齒輪,雖小卻不可或缺。
分享一個與無常共處的秘訣—-給自己的生活點亮一團“心火”。
去年冬天,我在醫(yī)院陪床時遇到一位患癌的阿姨。她床頭擺著一本皺巴巴的筆記本,寫滿了“想做的100件小事”:“在雪地里打一次滾”“給初戀寫封信(不寄)”“學會煮一碗像樣的陽春面”……她告訴我,這些事就像火柴,每次劃亮一根,就能看清腳下的一小塊路。
你可以試試這樣問自己,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最想完成的事是什么?(可能是給媽媽梳一次頭,把一直沒勇氣發(fā)的消息發(fā)出去)有沒有一件事,哪怕沒人鼓掌,你還是會默默堅持?(比如堅持給小區(qū)的流浪貓投喂貓糧,比如每年都會資助一個留守兒童的文具和書包)當你老了,回憶起現(xiàn)在,最希望記住的是什么?(肯定不是銀行卡的數(shù)字,而是某個與朋友促膝長談的夜晚,某次在世界的盡頭與)
這些答案,就是你心里的“心火”。它可能很小,卻能在無常的夜里,照亮你眼前的三步路。
你現(xiàn)在的迷茫,像極了我們小時候第一次學游泳:在池邊抓著扶手,覺得水太涼、世界太晃,害怕一松手就會沉下去。但后來發(fā)現(xiàn),真正讓我穩(wěn)住的,不是抓緊扶手,而是學會調整呼吸,讓身體慢慢適應水的流動。
不必急著找到答案,先試著在每天的瑣碎里,給自己留一點“不為什么”的時光:曬曬太陽,喝杯熱茶,看看云怎么飄,樹怎么搖。
生活的“水”永遠在變,有時平靜,有時洶涌,但你早已具備游泳的本能——那些被你忽略的小確幸、默默積累的小本事、心里偶爾閃過的溫熱瞬間,都是你暗藏的浮力。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fā)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