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支付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中國內地,用手機掃碼付款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如今,連大媽們出門買個菜都不用帶錢包了,手機"滴"一聲就搞定。

可你絕對想不到,同是特別行政區(qū)的澳門和香港,在這件事上簡直像活在兩個時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澳門:手機付錢成日常

現在的澳門,連菜場阿婆都會用手機收錢。資料顯示,全澳門95%的商鋪都支持掃碼付款,就連魚蛋攤都貼著支付寶優(yōu)惠碼。

特別是

這種簡單的付款方式,不僅給店家們省去了人工成本,而且,銷量也跟著大幅上升,有不少商戶透露,如今每日的流水比2019年還要高出20%。

出現這種情況,游客多是一方面,關鍵還是手機付錢太省事了:高峰期不用排隊找零,平臺經常發(fā)優(yōu)惠券,連算賬都省了人工。有個奶茶店老板說,自從用了手機支付,每天能多賣上百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香港還在"數硬幣"

轉頭看看香港,畫風就完全不一樣,移動支付普及率卻遠不及澳門。

有茶餐廳老板吐槽,這兩年生意跌了四成,收款機都快生銹了。

究其原因,支付方式的不便利成為一大阻礙。比如有游客們倒苦水:存行李要投硬幣、買小吃不收零錢,連地鐵票都只能用鋼镚買,感覺像回到了幾十年前。

甚至還有外國游客直接吐槽:"曼谷街頭都能掃碼,香港怎么還活在20年前?地鐵買票居然只能用硬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其實香港早就有這技術

說來也怪,早在1997年,香港就有了刷卡的八達通(類似公交卡的電子錢包),那個時候,這個移動技術簡直就是全球領先。

而且,2017年,香港還推出了港版支付寶。照理來說,他們的消費結算便利度應該更高才對。

可奇怪的是,偏偏商家們就是不買賬:有人嫌手續(xù)費貴,有人怕泄露隱私,還有人覺得"錢拿在手里才踏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當澳門賭場都能刷臉付款、內地連乞討都用二維碼時,香港卻還守著現金不放,長此以往,失去的不僅是游客,更是發(fā)展的機會。

畢竟,付錢方不方便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再這么"懷舊"下去,怕是連這塊金字招牌都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