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有一片綠得出奇的森林。它不是靠天生麗質,而是人類一點一點種出來的。它叫——塞罕壩。

從“風吹沙進京”的荒原,到今天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林,4.8億棵樹,價值超過千億元,你很難想象,這片綠海背后,曾是一地“光禿禿”的沙礫和絕望。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塊地是怎么逆天改命的?
你不知道的塞罕壩,曾是北京頭疼的“風沙制造機”
說塞罕壩以前“啥也沒有”,還真不夸張。
這片地處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帶(河北省承德市),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冬天能凍到零下43℃,年降水量卻不足400毫米,是典型的寒溫帶沙地。

這里原本是遼代皇家獵場,后因過度砍伐、放牧、開墾,森林退化成了“草都不愛長”的荒原。久而久之,風一吹,沙走人空。
根據(jù)1960年代初的官方氣象監(jiān)測,北京每年平均有60多天沙塵天氣,其中大部分風源正是塞罕壩一帶。

換句話說:那時候的北京,一刮風就得“吃土”,滿臉塵土飛揚,根本不敢穿白衣服出門。
而且,不止北京受苦,整個冀中平原、遼西走廊,甚至渤海灣地區(qū)都在“沙的包圍圈”里。

生態(tài)專家當時就警告過:“如果不控制風沙蔓延,50年后整個華北平原將不適合人類居住。”
想象一下,那可是幾億人生活的地方!
一句“綠化北疆”的號召,拉開了一場硬仗
1962年,國家下定決心:在這片“不長樹的地方種樹”!
那一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全國調來了369名技術員和林業(yè)工人,其中很多人剛大學畢業(yè),沒見過風沙多厲害。

他們面對的是啥?
70%以上土地為沙質土壤,種啥活啥死;
每年無霜期不到90天,種樹窗口期極短;
年平均風速5米/秒,極端能刮到15米/秒(近乎臺風水平)。

最初幾年,種下一大片,死一大片。1963年春,人工造林5700畝,死亡率高達61%。

怎么辦?放棄?不可能。
他們發(fā)明了“旱地起壟”、“機械深栽”、“樹種混交”這些技術,一次次地試,一次次地失敗再來。

當年“林業(yè)人”們頂著-30℃的暴雪,把苗根放進嘴里暖化后種下,這可不是煽情,而是真實工作記錄里寫的。

他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雪水,吃的是雜糧,但心里只有一個事:“讓樹活下來?!?/p>
從“種不活”到“綠成?!?,用了整整60年
經(jīng)過十幾年苦干,到1980年代中期,死亡率終于降到30%以內。

此后幾十年,他們總結出一整套寒冷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重建”方案,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高寒地區(qū)治沙的模板。
截止2024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成績是這樣的:
森林面積達112萬畝+;
種植樹木數(shù)量4.8億棵+;
森林覆蓋率從建場初期11.4% → 現(xiàn)在82.02%。

常見樹種包括:油松、落葉松、白樺、樟子松等,其中樟子松造林面積全國第一,有“沙地英雄樹”之稱。
如今,這里形成了完整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野生動物數(shù)量比60年前增加了30多倍,甚至連麋鹿、猞猁、梅花鹿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回來了。

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實地評估后,稱這里為:“世界上少見的高寒高緯度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樣板?!?/p>
種樹只是開始,這4.8億棵樹值多少錢?
你以為種樹就是種點綠,做做環(huán)保?
不,塞罕壩背后的“生態(tài)賬”,那可是“真金白銀”的國家級投資回報。

根據(jù)中國林科院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聯(lián)合評估:
碳匯價值:每年吸收CO? 130萬噸,釋放O? 95萬噸,相當于250萬輛小汽車1年排放;
涵養(yǎng)水源:每年保水5.3億立方米,相當于4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防風固沙:攔沙能力年均110萬噸,北京沙塵天減少超過70%;

這些數(shù)字要是換算為生態(tài)價值,每年約為82億元人民幣,而塞罕壩累計生態(tài)系統(tǒng)總資產(chǎn)已突破2000億元。
而更重要的是,它“護住”了京津冀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遏制了風沙南侵,保護了3億人“能正常呼吸”的權利”。

就像聯(lián)合國表彰詞里說的:“塞罕壩的意義,遠不止種樹,它為全世界樹立了一個人類可以修復大自然的希望樣本?!?/p>
從壩上寒風走向世界沙漠,塞罕壩的經(jīng)驗正在出海!
別以為塞罕壩只是咱們國內綠得漂亮,它已經(jīng)悄悄走出了國門,成了“沙漠國家爭相取經(jīng)”的對象。
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像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埃及、阿聯(lián)酋、巴基斯坦等等,本身就被荒漠化折騰得夠嗆。

他們一聽說中國人能在-40℃、年降水不到400毫米的地方,把幾百萬畝沙地種成森林,眼睛都亮了!
2017年后,中國正式把“塞罕壩模式”打包為可復制的技術體系,命名為:“寒旱區(qū)高海拔人工林生態(tài)恢復技術方案”。

并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fā)展國際聯(lián)盟”、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平臺等渠道,開始“輸出中國經(jīng)驗”。
比如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荒漠區(qū),中國林業(yè)團隊用了塞罕壩的方法試種了3000畝落葉松林,成活率接近70%(當?shù)刂盎痉N不活);

甚至連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都開始引用塞罕壩的數(shù)據(jù)報告,作為全球治理“荒漠化逆轉工程”的重要案例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還在2021年正式將“塞罕壩機械林場”授予“地球衛(wèi)士獎”終身成就類獎項,這是全球環(huán)保界的“諾貝爾”。
說白了,中國不光自己在變綠,還在帶著世界一起“種地球”。

寫在最后
誰能想到,半個世紀前風沙漫天、人都活不下去的塞罕壩,如今竟成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林,不僅綠了自己,還給世界荒漠化治理交了份完美答卷。這不是奇跡,是一群中國人一棵樹一棵樹種出來的倔強。

4.8億棵樹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和風沙“死磕”到底的韌勁;千億生態(tài)價值背后,是中國智慧在生態(tài)領域一點點“卷”出了世界領先。今天的塞罕壩,已經(jīng)不只是中國的一片林海,而是世界沙漠化國家的一盞燈,一種希望。
塞罕壩不是神話,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硬核的綠色故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