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七歲能詩,有“神童”的稱號。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世人皆知詠鵝詩,誰又真懂駱賓王?
聞一多評價駱賓王:“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他一身俠骨,憐惜癡心女子,寫詩敲打負心漢: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盧家字莫愁。
七歲成名的駱賓王,以傳奇登場,以傳奇謝幕。他性格耿直,處處碰壁,半生坎坷,世人唏噓不已。遭遇家庭變故,生活清貧的駱賓王,一度考場失意,為求生計,成為道王李元慶的府屬,他的名作 《帝京篇》,更是初唐的絕唱。當年,武則天看到他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一文,激賞之下詢問何人所作,當被告知為駱賓王所寫時,武則天感嘆:“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武則天又說:駱賓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是徐建業(yè)的武功未必配得上,一針見血地預(yù)見了駱賓王的結(jié)局。

1300多年前,駱賓王出生于義烏,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駱賓王的父親去世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魄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駱賓王筆下的邊庭落日,大氣磅礴,夕陽下邊塞的壯觀景色躍然紙上。他不遠萬里,奔赴塞外,也曾想過建功立業(yè)、報答君恩: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駱賓王的豪情壯志,在筆端流淌: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想當年,七歲的他以一首《詠鵝》,備受矚目;九歲的他,以一首《玩初月》展示獨特才情:忌滿光先缺,乘昏影暫流。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
公元670年,吐蕃進犯大唐邊境,駱賓王在給裴行儉的詩中寫道:不汲汲于榮名,不戚戚于卑位。五十多歲的他,投筆從戎,一腔熱血,奔赴邊塞。他的豪情,在《從軍行》一詩中盡顯:平生一顧念,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駱賓王獻詩《帝京篇》之后,調(diào)任明堂縣主簿,他從正九品上提至從八品上,品階升了兩級。升職的原因?是裴行儉的蔭庇,還是他自己的才華?或許都有吧??上В樫e王升職不久,他的母親去世了。等他守滿27個月的孝期,歸來已是儀鳳三年(678)了。他從明堂主簿調(diào)任長安主簿,還算順當。
像駱賓王這樣的升斗小吏,朝堂的血雨腥風,應(yīng)該不會影響到他。但他還是出事了,關(guān)于駱賓王的牢獄之災(zāi),有一種說法,他升任侍御史直言諷諫,得罪武則天獲罪,結(jié)合唐朝官場慣例及各類史料,并不可信。
當時,狄仁杰正大刀闊斧地整頓朝紀,駱賓王或許根本沒有機會面圣諫言,否則武則天也不會感慨,像他這樣的人才被埋沒。《舊唐書?駱賓王傳》的說法,更為可信。當時,武后奪權(quán),排除異己。個性耿直的駱賓王因言行不當?shù)毛@罪,罪名:“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他應(yīng)該是在長安主簿或者殿中侍御史任上獲罪。
悲憤的駱賓王,寫下有名的《在獄詠蟬》,自證清白: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仕途之路,如此艱難。駱賓王很委屈,所幸他運氣好,公元679年,儀鳳四年,皇上大赦天下,天高云淡的秋天,他重獲自由。秋去冬來,駱賓王的報國之心,從未改變。他奔赴幽燕一帶,側(cè)身于軍幕之中。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他想起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何其相似。于是,他提筆寫下《于易水送別》,借思古幽情宣泄內(nèi)心的苦悶: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花甲之年的駱賓王,有些疲憊,有些憂傷。想自己鞠躬盡瘁這么多年,一事無成。出獄后,他曾出使遼西一帶,其苦悶心情,《海曲書情》可見一斑:薄游倦千里,勞生負百年。未能槎上漢,詎肯劍游燕。白云照春海,青山橫曙天。江濤讓雙璧,渭水擲三錢。坐惜風光晚,長歌獨塊然。
680年,駱賓王出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他的官職正九品上,一下子降了兩級,郁悶的他,度日如年?!毒每团R海有懷》,正是他心情的真實寫照:天涯非日觀,地屺望星樓。練光搖亂馬,劍氣上連牛。草濕姑蘇夕,葉下洞庭秋。欲知凄斷意,江上涉安流。
駱賓王什么時候辭職的?我們不得而知。他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684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yè)(李敬業(yè),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掌管文書機要,任藝文令,寫下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這兩句,唐朝舊臣怎能不懷念故君?連武則天看到不禁感嘆:“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顿Y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根據(jù)孟棨《本事詩》的記載,徐敬業(yè)敗后,與駱賓王一起出逃,徐敬業(yè)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賓王落發(fā),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還有一種說法,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蕩”;追兵將領(lǐng)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得以隱姓埋名活了下來。
有說被殺,有說出家,天才詩人駱賓王,到底是怎樣的結(jié)局呢?有一種說法,讓我們心生慰藉。著名詩人宋之問被貶越州,路過杭州靈隱寺,一天晚上,皓月當空,微風習習,宋之問不禁詩興大發(fā),脫口而出: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下一句卻怎么也想不出來,他抬頭看時,看到一個老僧,在長明燈下打坐。宋之問說明原委,老僧微微一笑,施主何不接門觀滄海日,樓對浙江潮。
宋之問老僧的才華折服,他深受啟發(fā),茅塞頓開,一口氣寫完整首詩: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很快,宋之問的這首《靈隱寺》,轟動京城。

曾經(jīng)指點宋之問的老僧,卻悄然而去,不知所蹤。其他僧人告訴他,老僧的俗名叫駱賓王。這段傳奇故事,讓人唏噓,我寧愿相信這便是駱賓王的真正結(jié)局。
詠鵝詩猶在,昔時人已末。曾經(jīng)的駱賓王,早已成為歷史長河里一朵浪花,淹沒在過往的晨霧中,唯有他的詩文,依然扣人心弦。生活不是童話,駱賓王真正的結(jié)局,并不好。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去世死后,宋之問為他寫了祭文《祭杜學士審言文》,文中提到了初唐四杰,對駱賓王的評價:“駱則不能保族而全軀”。駱賓王七歲成名,宦海沉浮數(shù)十年,一生勠力上行,最后不僅自己身首異處,還連累了整個家族。
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瑯玕。不負平生氣,便是駱賓王的一生。他生而傳奇,以傳奇登場,以傳奇謝幕。

回顧此生,駱賓王無怨無悔。一路走來,他為了自己的追求,毅然辭官,奔赴邊塞,投奔徐敬業(yè),義無反顧。他的腳步,一直追隨著自己的內(nèi)心,縱馬踏花般奔向自己向往的生活。王勃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駱賓王,極為貼切: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無論怎樣的困境,駱賓王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誠如陶淵明所說,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一生孤傲的駱賓王,倘若能像傳說中那樣,遁入空門,又會怎樣呢?晨鐘暮鼓,佛前燈下,他定會領(lǐng)悟人生另一番境界。
如果說,飛蛾撲火是飛蛾對光明的執(zhí)著,縱馬踏花向自由的駱賓王,何嘗不是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生而傳奇,結(jié)局是迷,世人皆知詠鵝詩,誰又真懂駱賓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