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長工就是“朱毛會師”的“橋梁”,他也是紅軍第四軍和第五軍會合的聯(lián)絡人。
可以說,他在井岡山的建設與保護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但是,正是這樣一位中國革命史上的傳奇人物,由于“草地分裂”,走上了張國燾的道路,因而斷送了他的從政之路。

何長工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草地分兵”的時候,他怎么會倒戈呢?
在他的革命歷程中,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事跡?

相識
何長工,又名何坤,一九○○年十二月八日生于湖南華榮縣一個農(nóng)家。
一九一四年,何坤在岳陽三聯(lián)校讀書,畢業(yè)后考入湖南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的機械系。
一九一八年,十八歲的何坤追隨赴歐勤工儉學的風潮,到北京學習,
在此過程中,他接受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許多著作,受到了極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一九一九年末,何坤赴法國,在異國的土地上,有幸結(jié)識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
1922年,何坤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員,并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粒革命的種子。
1924年初,何長工與毛澤東第一次會面。
在此之前,這兩位都曾在長沙工作和學習。何長工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就聽說過毛澤東的大名,對毛澤東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們不是一個地方的人,也不是一個學校的人,所以,他們雖然住在同一個地方,卻沒有什么交集。此外,何長工是在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由長沙赴法學習的。
因此,直到1924年,他們倆才有機會碰面。何長工于一九二四年年初返回長沙。
這時,他成了布爾什維克的一員。
于是,他就到清水塘去找湘區(qū)委員會,同當時的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書記毛澤東見面。

何長工事后回憶道,毛澤東在清水塘前廳仔細聽取了他的生平簡介之后,說:
“你回來得正好,現(xiàn)在國內(nèi)的革命正缺乏中堅力量,象你這種在國外受過教育、又在世界上勞動最先進的地區(qū)受過訓練的人,無產(chǎn)階級的覺悟是很高的,是我國所急需的革命中堅。
我想,你還是回家鄉(xiāng)去,把你那邊的黨團組織建立起來。你的故鄉(xiāng)還沒有建立起勢力,你要抓緊時間,你對你的家鄉(xiāng)也很熟悉?!?/p>
這一次同毛澤東的會面雖然短暫,但是毛澤東對他的鼓勵和肯定,極大地激勵了他以后的革命事業(yè)。
何長工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組織的安排下,返回故鄉(xiāng)華容縣南鄉(xiāng),利用自己的人脈,聯(lián)系了幾個在當?shù)仡H有聲望的先進人士,開辦了一所學校,打著教育的幌子,進行黨團建設。
一九二四年,創(chuàng)辦新華中學。一九二四年年底,中共成立,何長工擔任書記。

1925年冬天,由何長工擔任臨時縣委的領導,并發(fā)動了秘密農(nóng)會的工作。何長工在學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1925年,縣里派他去了縣教育局,擔任學校的校長。
一九二六年,當北伐大軍逼近華容的時候,縣團防司司長龔慶余嚇得落荒而逃。龔慶余逃跑以后,縣里就召開會議,決定任命何長工為團防的副局長。

那時候的縣府,全是些豪紳,為甚么就挑了他做團防的副局長呢?一方面,他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
但是,何長工要做團防副局長,卻又有四條要求:
第一,何長工姓何,華容何姓是華容最大的姓,在古代,一個人被指定為官,這個姓在當?shù)厮悴凰愦笮?,是判斷他能不能做官的重要依?jù)。

第二、何長工是海外留學的學生;第三,他被視為“新學”,能夠把握時勢;第四,他們覺得他年輕,閱歷少,沒有太多的社會閱歷,好駕馭。
對縣議會的這個決定,何長工說:“我不干?!钡牵€是在縣委的指導下接受了這個命令。
從那以后,他在花溪區(qū)也算是一號人物了,成了縣里的“名人”。

上井岡山
等到“八七”以后,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何長也工一起參加了這次起義。
按照中央的決定,秋收起義必須亮明工農(nóng)武裝,即由何長工和師參謀長陳樹華和副官楊立三共同負責設計和制造這面軍旗。
何長工在法留學時,曾經(jīng)在法國看到過蘇俄的鐮刀和斧形旗幟。

何長工在上面畫了一條線,在上面畫了一面農(nóng)民革命軍的旗幟,然后將這面旗幟送給了修水縣的裁縫店,讓他們在一天之內(nèi),將這一百面旗幟給做出來。
毛主席和參謀長張子清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初的一次談話中,提到南昌起義的時候,他記得當時的起義軍正向潮汕進發(fā),很久沒有聽到毛主席的建議:
“這是我們的希望!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有什么計劃呢?我需要一個人和他們接觸,這樣我們才能互相幫助?!?/p>
張子清完全贊同毛主席的建議,但在選擇誰上,他卻是有些猶豫。
“那你說,派誰去最好?”
毛主席說:
“何長工,你看這個人如何?”
何長工以秋收起義代表的身份離開井岡山,向南方進發(fā),準備找到南昌起義的隊伍。

應該說,毛主席把何長工送到井岡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他的軍隊剛上井岡山,里面的人很多,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人,而何長工,卻是最適合出山的人。
臨走前,毛主席還跟他開了個玩笑:
“老伙計,隨便你怎么折騰,記得白皮紅心哦?!?/p>
之后,何長工獨自一人離開了井岡山,而這無疑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那一次,他背著兩頭豬從山上下來,很快就被何健的民兵抓住了。
這些老奸巨猾的老油條們,對何長工起了歹心,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何長工謊稱自己是何健的族人,這才將他們嚇退。
而且,何長工還利用這個地位,從民軍那里騙來了一張路條。

何長工邊走邊打探南昌起義的消息,他從長沙到武漢,再到上海,再到廣州,可是南昌起義在潮汕失敗了,他找了好幾次都沒有找到。
有一回,何長工由廣州途經(jīng)韶關,正在澡堂洗澡,無意中聽到一則新聞:
“王楷他們已經(jīng)到了離鋪,我聽人說,他的名字原本叫做朱德,跟范軍長是朋友?!?/p>
這對何長工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很高興,因為朱德的部隊就在犁頭村。
何長工匆匆洗漱,結(jié)了賬,立即出發(fā),也不管天色已晚,路途遙遠,便出了韶關,直奔犁鋪。
那時候已是深夜,守衛(wèi)松懈,何長工僥幸逃到了犁鋪。

何長工在指揮所遇到朱德,詳細地講述了毛主席上井岡山,后來又被派去找革命部隊的事。
巧的是,朱德還把毛主席的親兄弟毛澤覃送上了井岡山。
朱德同志為何長工辦好了手續(xù),又為他辦了一封推薦信,在他的暗中聯(lián)絡下,他安全地回到井岡山。

在1928年的五月四日,毛澤東領導下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指揮的南昌起義部隊,以及湘南起義的戰(zhàn)士們,齊聚井岡山,共同召開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聯(lián)席會議。
會議由何長工司儀。
“朱毛會師”,總算是勝利了,何長工也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冒著生命危險,架起了兩支隊伍之間的橋梁。

收編
返回井岡山以后,毛主席交給何長工另一項重要工作:到井岡山與王佐聯(lián)絡,并把工作交給他。
三灣改編時,毛主席曾寫信給袁文才,袁文才派人到工農(nóng)革命根據(jù)地考察后,覺得兩者可以聯(lián)系。袁文將會面的地點選在了自家祠堂,并且安排了二十多名持槍的家伙。

毛主席與六位同志相約,沒有攜帶槍支,還大方地贈送了一百支槍支,袁文才以一千元的代價,還將井岡山茅坪一帶讓給了工農(nóng)革命軍。
袁文才還承諾,他將與王佐接觸,并讓王佐與工人、農(nóng)民革命成為朋友。
沒過多久,王佐便派人去找工人和農(nóng)民革命,想要派一個人到山上去和他們接觸,毛主席讓何長工去做這件事。

與袁文才相比,王佐更像是一名江湖中人,疑心多了。何長工心中一動,他怕自己與王佐合不合,反而惹上麻煩。
但是,組織交代下來的事情,他必須要去做,所以,他拿出了毛主席親筆給王佐的信件,一個人走進了山里。
王佐見了何長工,很是高興,立即擺了一桌酒席招待他。何長工又從王佐的母親那里得到“同善社”的支持,開始為王佐做事。王佐很快就下定決心要加入農(nóng)民革命隊伍。

1928年九月,王佐和袁文才兩個部隊經(jīng)過整編,成為“工農(nóng)革命”一師二團,下轄兩個營,其中袁文才為正、一營、王佐為二營,何長工為團黨代表。
何長工在晚年談及王佐和袁文才之死時,總是感嘆:“井岡山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者,應當把王佐和袁文才當作一份子的。
當初我答應王佐的母親,跟他們結(jié)拜為兄弟,就是為了說服他們,現(xiàn)在看來,是我辜負了他們?!?/p>
何長工同志于一九八七年去世之前,曾經(jīng)請求組織將他的骨灰?guī)Щ鼐畬?,并為袁文才和王佐各在他的墓邊立了一尊塑像?/p>
組織上遵照了他的意愿,現(xiàn)在袁文才、王佐兩人都被當成為烈士,何長工的墓前還立著兩尊塑像。
1935年,紅一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合。那時,紅軍歷盡艱險,但與紅四方面軍相比,他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于是,紅四方面軍的領袖張國燾就萌生了分化紅軍的念頭,中央決定紅軍北上抗日,而張國燾堅持要南下,
在這種危急關頭,何長工跟在張國燾后面,表現(xiàn)得非常主動,而且言辭之激烈,比紅四方面軍原來的幾位將軍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國燾的判斷是錯的,他的南下行動是不行的。
這一次選錯了隊,何長工的仕途就變得不那么順利了。
到了1955年授銜的時候,因為他已經(jīng)在當?shù)毓ぷ髁?,所以沒有參加。

功勛
抗日戰(zhàn)爭接近尾聲時,東北地區(qū)變成了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地方。何長工又接到了組織上的一個工作。
何長工在學校遷往東北以后,由于黨在東北的軍工生產(chǎn)跟不上抗戰(zhàn)的需要,就由他來負責軍工的生產(chǎn)工作。
要知道,即便是在學校里做了一段時間的臨時工,也不一定會有什么工業(yè)生產(chǎn)方面的經(jīng)驗。

可是何長工一聲不響地挑起了這面旗幟,投入到軍工的生產(chǎn)之中去了。
從開戰(zhàn)到現(xiàn)在,東北一直都是戰(zhàn)略要地。中共中央要東北局用兩年時間,把部隊擴充到一百二十萬人。這個數(shù)量,實在是太多了。
為了使這項偉大的事業(yè)能夠成功地實現(xiàn),羅榮桓提出了三條要點:一是要搞好參謀工作。第二,我們要加快干部的培訓工作。第三,軍工的產(chǎn)量必須要跟上。

可以想象,何長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毛主席對東北軍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也十分重視,他曾多次強調(diào):“應以一切力量,大力發(fā)展軍工產(chǎn)業(yè),以支持全國抗戰(zhàn)?!?/p>
何長工深深地記住了這一點,心中暗暗發(fā)誓,就算豁出性命,也要把這個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起來。他明白自己要面臨的是數(shù)不清的困難與挫折,但是,他已準備好迎接任何困難。

那時候,軍工企業(yè)的生產(chǎn)組織是散亂的,沒有一個固定的,這就造成了部隊的人員流動困難。何長工為便于統(tǒng)一調(diào)配,就提出要推倒“山頭”,使各地各單位的軍工生產(chǎn)都集中到軍工部去,并受他的指揮。
于是,何長工這個本來在教育界工作的人,被任命為軍事工業(yè)的負責人。

他把這件事辦得像模像樣,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前線的需要。東北地區(qū)的軍事工業(yè)為解放戰(zhàn)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對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后來,賀龍在視察了東北的軍事工業(yè)之后,對何長工說:“這幾年你吃了不少苦,在你的幫助下,我們在第一線的士兵,腰桿挺得很直?!?/p>
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粟裕也給何長工寫了一封信,說:“承蒙各位辛勞,為解放戰(zhàn)爭提供了保障,華東的解放,首先要靠山東的小車,其次要靠大連的炮彈。
一九五一年一月,何長工作為我們的代表赴蘇聯(lián),同蘇聯(lián)外交部長維辛斯基舉行了會晤。
由于雙方的力量懸殊,維辛斯基企圖以形勢的形式向何長工施加壓力,強迫何長工在外交上作出妥協(xié)。

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兩個國家的基礎上的。
因為新中國建國不久,工業(y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就算是拖拉機,也不可能自己研制出來。
而蘇聯(lián),法西斯戰(zhàn)爭雖然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們還是獲得了大量的殖民地,并且開始了自己的經(jīng)濟和工業(yè)體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和蘇聯(lián)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一點何長工很清楚,但是,他現(xiàn)在是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到國外去談判的,他是代表著中國的。
何長工不顧自己的形象,和維辛斯基吵得不可開交,還把桌子都砸得砰砰作響,這一系列的動作,讓維辛斯基明白了何長工的決心,也讓他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家伙刮目相看。

中蘇兩國通過何長工的斡旋,實現(xiàn)了平等交換,隨后蘇聯(lián)有關方面還舉行了一次中國援助大會,制定了一項清晰的合作方案。
維辛斯基和何長工已經(jīng)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他們還約好了何長工到莫斯科去玩。

何長工不僅熱衷于外事工作,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親自動手。
從1975至86年,他接待了1300多位國內(nèi)外來賓,親手處理了將近5000封信件,堪稱我軍模范。
何長工于一九八七年于北京逝世,終年87歲,臨終前還放不下對黨史的研究。

參考文獻:
湘潮——何長工與毛澤東二三事作者:張檢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