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近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王,是如何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的?!叭钨\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朝以后,潮汕地區(qū)一帶百姓有個風俗,定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為"太陽公生",家家戶戶燃燭焚香,備辦祭品,齊集于埕頭望北遙遙跪拜"太陽公"。為何太陽公生呢?

相傳,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農歷三月十八日,李闖王攻陷北京皇城。次日凌晨,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只得自縊于煤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月二十九日,李闖王稱帝,改國號大順。次日離京。

五月一日,滿清占領北京,明朝宣告滅亡。爾后,中原百姓不甘忍受亡國之恥,紛紛揭竿舉義,反清復明。僅揭陽一縣,于清順治二年(1645),便有霖田都武生劉公顯于南塘山聚眾舉義,兵分九路,號稱九軍。攻城奪地,反抗清廷。緊接著又有藍田都白石寨寨長黃質白,聚眾反清,義軍號稱長龍軍,震撼滿清皇朝。

后來,各路義軍皆因勢單力薄,難成氣候,先后都被清廷鎮(zhèn)壓下去。

自此,潮汕百姓眼見武裝舉義不成,只得把反清復明之志寄托在懷念戒欲勤政的崇禎皇帝上。時本縣有一愛國志士,帶頭發(fā)起百姓于每年三月十九日,集會祭祀崇禎,命名為"太陽公生"。一方面以避清廷疑忌;另一方面暗伏盼望光明一一光復明朝之意。

從此,此風世襲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