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多元化的。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僅需要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也需要關(guān)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長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這樣孩子才會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不過,有些家長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也知道寒酸,卻還是讓她帶著”,一份春游午餐,讓網(wǎng)友破防

春天生機勃勃,為了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很多學校都會組織孩子們春游,而小萱所在的學校就是這樣。

聽到要組織春游,小萱非常地高興,一放學回家,小萱就立刻和自己的媽媽分享了這件事。

“老師說了,春游的時候要帶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我們中午回不來呢?!毙≥嬲f這些的時候,眼神里面充滿了期待,似乎和同學們一起在郊外分享美食,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確實,孩子們小時候?qū)τ诖河芜@種事情都是很熱衷的。

畢竟春游的時候,孩子們不僅能夠“撒歡”地玩,還能夠分享自己的美食,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好,還有那些令人興奮的小昆蟲與花花草草。

聽到小萱說學校要組織春游,小萱媽媽也是給孩子準備了春游要帶的東西:一個裝滿熱水的保溫杯、一個煮玉米、兩個煮雞蛋、一個洗好的羊角蜜、一盒牛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東西在媽媽看來,是“好東西”,畢竟牛奶雞蛋都是高營養(yǎng)食物,而羊角蜜和玉米也是優(yōu)質(zhì)的維生素、膳食纖維、碳水等營養(yǎng)來源。

但是,當小萱看到這些東西之后,本來掛滿喜悅的臉,卻瞬間耷拉了下來。

轉(zhuǎn)眼之間,小萱春游回家了,不過小萱媽媽看到小萱似乎并不是很開心。

而在幫小萱收拾書包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給小萱準備的東西幾乎沒動過,只有那盒純牛奶被小萱喝了。

對此,小萱媽媽感到有點不快,便質(zhì)問小萱為什么不好好吃東西,畢竟學校上午組織學生出游,下午才回來,一整天的活動只喝一盒牛奶肯定是不夠的。

“我拿不出手”,小萱聽到媽媽的質(zhì)問之后,弱弱的說到,“同學們都帶了巧克力、面包、薯片什么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小萱的話,媽媽真的是很不贊同,覺得小萱“攀比心”太重,于是就將這件事發(fā)到了網(wǎng)上,并且表示“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春游帶這些很寒酸嗎?”

本來,小萱媽媽以為能夠得到網(wǎng)友的共鳴,哪想到迎來的卻是“你也知道寒酸,卻還是讓她帶著?!?/p>

那么,孩子春游帶這些東西,到底寒酸不寒酸呢?

答案很肯定,那就是“寒酸”。

不過,這個“寒酸”并不是說媽媽準備的東西不好,而是媽媽對孩子的共情太“寒酸”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說家長的共情太“寒酸”呢?因為家長根本沒“用心”

首先,我們應(yīng)該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好勝心,有自己的尊嚴和榮譽感,而孩子們在一起時,最想要炫耀的就是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愛。

我們可能經(jīng)常會聽到,有的孩子會在一起比拼“我媽媽怎樣怎樣”、“我爸爸是什么什么”等,這不是虛榮,而是父母對孩子重要性的體現(xiàn)。

而春游的時候,孩子們在外就餐,父母為自己準備的東西就會成為自己驕傲的資本。

孩子們其實對東西的金融價值并沒有什么要求,而是對這些東西的情感價值非常在意。

比如有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父母給自己準備了巧克力、薯片而感到“自豪”,這是因為他的父母愿意花時間去超市購買孩子喜歡的東西,愿意尊重孩子的飲食意愿,愿意為孩子進行時間、經(jīng)濟、情感的付出,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很自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又比如,有的孩子雖然只帶了便當,但仍舊讓很多同學羨慕不已,這是因為孩子帶的便當不僅擁有整潔、干凈的外觀,還有豐富的內(nèi)容,一看就是父母用心做出來的,自然會讓孩子感到驕傲,會讓同學們感到羨慕。

而小萱帶的東西,都是拿塑料袋裝的,根本看不出任何的“用心”,甚至煮雞蛋還因為不小心的擠壓而變形了。

小萱媽媽給小萱帶的東西,確實是有營養(yǎng)的,但是,小萱媽媽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過,孩子應(yīng)該怎么吃它們。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從包里拿出一個看起來像是“垃 圾”一樣的塑料袋,然后從里面掏出兩顆已經(jīng)被擠壓變形,且蛋殼碎片已經(jīng)嵌入蛋體的煮雞蛋,準備分享給同學?哪個同學會愿意吃這些。

而就算是小萱自己吃,這場面也有點“凄慘”了吧:別的孩子都在開心地吃著東西,小萱卻在慢慢地摳著雞蛋上的碎蛋殼……

然后,拿出另一個皺巴巴的塑料袋,從里面掏出一根粗大的羊角蜜,就那么啃了起來……

又或是從皺巴巴的塑料袋中,拿出一根煮熟的玉米,滿手抱著啃起來,蹭的臉上都是玉米粒碎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要知道,小萱還是一名女生,一名感性的女生。這樣的場面,很可能會引來同學的嘲笑,影響孩子的自尊,甚至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媽媽只想到了“營養(yǎng)”,卻根本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實際問題,說白了,就是沒“用心”。

這才是孩子覺得東西拿不出的原因,才是孩子不吃東西的根本。

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是家長“不用心”的表現(xiàn)?

在我們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是家長覺得自己“用心”了,卻沒有對孩子產(chǎn)生共情的情況,尤其是這幾種最為典型。

●只顧“性價比”卻沒有考慮情緒價值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比如之前就見到過一位寶媽帶著孩子去旅游,結(jié)果在景區(qū)里面,孩子看到了一個文創(chuàng)雪糕,價格是“35元”,孩子很想吃。

不過,媽媽看到普通的雪糕只有“5元”,就覺得這個文創(chuàng)雪糕是“智商稅”,于是不管怎樣就是不給孩子買,還不斷地告訴孩子“我給你買兩個普通雪糕”……

媽媽確實給孩子買了雪糕,但哪怕普通雪糕再好吃,孩子也無法開心起來,心里永遠惦記著那個文創(chuàng)雪糕。

站在物質(zhì)角度看,確實35元的文創(chuàng)雪糕是不具性價比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我們要知道,孩子吃文創(chuàng)雪糕其實是“只此一次”,要的也不是雪糕的口味,而是那種情緒感受。

甚至,孩子還會因此而覺得整個旅行都變得“寡然無味”。

●只看“生理健康”卻忽視“心理健康”

就如小萱的媽媽,其準備的飲食在營養(yǎng)上還是比較均衡的,六大營養(yǎng)素齊全,但是卻沒有考慮孩子怎么吃。

但如果小軒的媽媽能夠準備一個漂亮的餐盒,將羊角蜜切成小塊,將雞蛋剝皮改刀,將玉米剝粒,配上水果簽,一份精致的健康餐就做好了,孩子肯定會很得意地在同學們面前拿出來享受美食。

●只講“道理”不講“實際”

家長們以道理教化子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家長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而是一開口就是大道理,那么將不會起到教育作用,甚至還會招致孩子的厭煩。

比如有家長經(jīng)常對孩子說要保持好習慣、多運動、多出去散散步等等,卻根本沒有考慮孩子放學后有多少時間、有多少作業(yè)、有多少事……

家長說的都是“好事”,但是卻只會“說”,一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二不幫助孩子做規(guī)劃,三不解決細節(jié)問題,那么這種教化不要也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想成為一個“掃興”的家長,就需要注意這幾點

1)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共情,要知道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主觀思想不同,但這些并不能夠作為我們共情力不足的理由,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所以,當你為自己不能共情孩子找理由的時候,多想想為什么自己會考慮這些,而不是考慮如何才能共情孩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要注意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懂”,但實際上卻不懂。

尊重孩子是什么?

“是給孩子吃好吃的,我吃普通的?!卞e,那是你認為的好吃的,而不是孩子認為的好吃的。

“尊重孩子,是我給自己買一件衣服,也給孩子買一件。”不,衣服是你想要的,但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尊重孩子,是尊重孩子的行為、思想、愛好、需求,尊重孩子的發(fā)育特點,尊重孩子的成長現(xiàn)象。

要聽進去孩子的話,要懂得聽進去孩子的話,要明白看出孩子想說什么,要重視孩子的想法。

結(jié)語

一份春游午餐,體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直觀的“寒酸”,還有情感付出上的“寒酸”、育兒方法上的“寒酸”。

那么,你對于這件事持什么看法呢?如果你的孩子去春游,你會給孩子準備什么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