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樽中不乏酒,籬下仍多菊”,白居易退守洛陽,只要杯中有酒,籬下有菊,就會心滿意足。

像鄭人那樣順應(yīng)農(nóng)時,春風種田,像寧戚那樣隱鱗戢羽青山牧牛,這是元曲家愛山的知足。

看一朵花開,等一場風來,守一方自在,紅塵擾攘,我自不慌不忙,心安是歸處,知足而矣。

所以,明代文學家李贄說“富莫富于常知足”,精神自由,常懷知足之心,才是真正的富有。

對酒看花笑,無錢當劍沽”,踏雪尋梅,飲酒看花,當劍沽酒,日子雖拮據(jù),內(nèi)心常豐盈。

這是元代散曲家楊朝英的知足,是親力親為的自足,他的自足既是物質(zhì)生活,也是精神生活。

楊朝英樂觀豁達,情操高潔,頗有李白的豪邁情懷,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就掛印辭歸寄情山水。

客到家常飯,僧來谷雨茶,閑時節(jié)自煉丹砂”,《水仙子 自足》即是其自足心態(tài)的寫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杏花村里舊生涯,瘦竹疏梅處士家。
深耕淺種收成罷。
酒新篘,魚旋打,有雞豚竹筍藤花。
客到家常飯,僧來谷雨茶,閑時節(jié)自煉丹砂?!?楊朝英《水仙子·自足

簡譯

一直在杏花村里過著平常的生活,瘦竹為朋,疏梅為友,這就是我的家。

春天,深耕淺種,辛勤勞作,秋天有了好收成,糧食充足還能自釀美酒。

喝著剛剛濾出的新酒,品嘗新打來的鮮魚,摘竹筍和藤芽,飼養(yǎng)雞和豬。

客來就用家常飯招待,僧侶造訪烹煮谷雨時采摘的春茶,閑時就煉丹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賞析

楊朝英是元代散曲家,青城人,曾出任過郡守、郎中等職,后歸隱田園。

罷官歸田,躬耕隴畝,雖沒有俸祿,但自給自足身心自在,也歡喜滿滿。

此曲語言質(zhì)樸,明朗輕快,通過描寫田園生活的點滴,抒發(fā)隱逸的樂趣。

杏花村里舊生涯,瘦竹疏梅處士家。

前兩句寫住所,竹林深處,有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院子里還種著梅花。

這不免讓人想到杜牧的“牧童遙指杏花村”,也間接地寫出了詩酒生活。

竹有節(jié),梅耐寒,二者既是高潔傲岸的代名詞,也是高雅的品位和愛好。

林逋隱居孤山種梅栽竹,梅妻鶴子,是西湖處士,作者則是杏花村處士。

瘦竹疏花,清秀飄逸,這是與世無爭的氣節(jié),同時也是淡泊明志的情懷。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陶淵明那般,作者隱居杏花村,與世無爭。

深耕淺種收成罷。酒新篘,魚旋打,有雞豚竹筍藤花。

這四句寫稼穡之樂和田園之趣,躬耕隴畝,春種秋收,釀酒種菜養(yǎng)豬雞。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深耕淺種,如厚積薄發(fā),作者很認真地生活。

糧食豐收了,釀了酒,喝剛濾出的新酒,品嘗新打來的鮮魚,心滿意足。

院子有自己飼養(yǎng)的雞和豬,小園里有竹筍和藤芽,豐衣足食,心境坦蕩。

親耕親種,喂養(yǎng)家禽,釀酒打魚,采摘野菜,體會收獲帶來的欣喜滿足。

如鳥兒歸水鳥飛藍天,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讓作者活得十分愜意舒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客到家常飯,僧來谷雨茶,閑時節(jié)自煉丹砂。

楊朝英是文學家,自有詩意畫意,除了農(nóng)田之樂,自然還會有交友之樂。

因為隱居山水田園,故作者多和隱士、僧侶來往,講經(jīng)論道,烹茶品茗。

雖是粗茶淡飯,亦是自己勞作所得,谷雨茶亦是親自采摘,是一片真心。

勞逸結(jié)合,閑時學養(yǎng)生之道,修身養(yǎng)性,不強求,順其自然,珍惜當下。

隱居田園,結(jié)茅筑廬,有勞作的辛苦,有豐收的喜悅,還有那摯友情深。

這點點滴滴,匯成了作者的滿心歡喜,這是對于隱逸生活的滿足和喜愛。

遠離喧器,獲得別樣的隱逸之樂,而這,也只有心性恬淡之人才能體會。

隱逸江湖,既能滿足物質(zhì)生活,也能愉悅精神世界,這豈不是一種圓滿?

楊朝英此曲如一首隱逸之歌,寫景抒情,字里行間莫不洋溢都著心滿意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記

林間高臥,詩酒自娛,和他這個人一樣,楊朝英曲風自然閑適,情致飄逸。

他是和蘆花道人貫云石同時期的著名散曲名家,楊維楨贊其曲“奇巧莫如”。

其曲俊逸秀麗,朱權(quán)盛贊其“如碧海珊瑚”,讀來讓人有舒適和愜意之感。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編輯了《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和《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因為他的編輯選錄,才讓元人散曲得以保存和傳世,為后世留下寶貴的資料。

楊朝英豁達開朗,有李白的豪放,也有王維的超脫,還兼具林逋的隱逸情懷。

杏花村里隨緣過,勝堯夫安樂窩”,守己安貧,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自足。

參考文獻

《樂府新編陽春白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