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冷到可親,從空間浪費到寶藏樂園……廣州各種“被遺忘的角落”正被喚醒

天朗氣清,眼下正是出門的好時節(jié)。屋頂上踢足球、高架橋下打籃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見縫插針”地利用各種邊角地、閑置地,盤活改造成居民們的運動角、生活角,改造創(chuàng)意不斷,令人耳目一新。

橋下、街旁、地下、樓頂……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消極空間。在城市建設高速擴張的時候,它們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如今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放慢,轉向存量建設時期,它們的可塑性又重新被拾起,進入公眾視野。作為超大城市的廣州,如何喚醒這些“被遺忘的角落”?在城市更新治理邁入精細化階段,又該如何激活這些消極空間,構筑城市發(fā)展“金角銀邊”,營造市民、群眾點贊的“新空間”?帶著這些問題,新快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記者走訪

橋下上了“臺面”

變得“可親與可近”

俯瞰海珠區(qū)新化快速北端橋下,紅藍相間的亮色惹人注目。橋下,籃球場、網(wǎng)球場一應俱全,市民們在此揮灑汗水、鍛煉身體。這是海珠區(qū)新化快速橋下空間改造后的樣子。改造過程中,考慮到要與周邊需求、功能布局等結合,這里設置了體育運動區(qū)、休閑服務區(qū)、配套停車服務區(qū)等多個服務功能區(qū),滿足濱水游客及周邊市民的休閑生活需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海珠區(qū)新化快速橋下空間設體育運動區(qū)。

無獨有偶,海珠區(qū)環(huán)城高速土華段橋下空間,也是一處“寶藏樂園”。這里在改造過程中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健身活動需求,為此設置了體育運動區(qū)、攀巖運動區(qū)、兒童游樂區(qū)、休閑活動區(qū)等多個活動區(qū)域。兒童、年輕人和老年人各得其樂。

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如何激活城市中的消極空間始終是道精細考題。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緊缺,橋下空間的活化利用,既是空間優(yōu)化的創(chuàng)新突破,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當前,廣州正以“繡花功夫”,在橋下空間的高效利用中探索精細化治理新路徑,讓城市角落煥發(fā)共治共享的生機。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廣州市公開發(fā)布《廣州市城市道路橋梁橋下空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公眾意見,橋下空間的管理和利用逐步受到相關部門及廣大市民的關注。2020年,《廣州市市政橋梁橋底空間建設規(guī)劃及技術指引》編制完成。據(jù)《指引》摸查統(tǒng)計,廣州可使用市政橋梁橋下空間共629處。

去年,《廣州市中心城區(qū)市政橋梁橋下空間及其他空間利用的優(yōu)化提升探索》編制完成,進一步提出開展橋下消極空間利用現(xiàn)狀調查,制定橋下空間活化改造工作指引,并通過試點帶動,促進橋下空間從單一功能向多元活力空間轉變,更好地為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打開新空間。

隨著一個個橋下空間的盤活改造,這些原本“冰冷”的高架橋,變得更為“可親與可近”,成為市民運動生活的新空間。

橋下空間上演“變形記”

展現(xiàn)更多可能性

除了用作運動場所,通過創(chuàng)意性的改造,眾多長龍般的橋下空間有了更多可能性。

橋下空間成為展示嶺南文化的一扇窗。珠江景觀帶邊上的獵德大橋臨江大道橋下空間通過優(yōu)化慢行路徑、增設活動場地,為江邊游客和周邊市民提供一處富有嶺南文化韻味的臨江緩跑路徑驛站和公共休閑活動公園;同時,通過布置龍頭、船槳、龍骨架、龍形座椅等龍舟文化特色雕塑,為場地增添了嶺南特色韻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環(huán)城高速奧體段利用有限的橋下空間建設了廣州首個AGV立體停車庫。

橋下空間變身便利的停車場。橋下空間具有良好的區(qū)位交通條件,利用橋下空間設置停車場、公交站場等交通設施,滿足周邊地區(qū)停車配套和公共交通服務的需要。針對奧體中心及周邊小區(qū)停車配套不足的問題,環(huán)城高速奧體段利用有限的橋下空間建設了廣州首個AGV立體停車庫,解決了周邊停車難問題,提升了空間利用效率。

橋下空間升級為街邊的“小美好”。東濠涌高架橋下空間通過橋身涂裝翻新、駁岸砌塊改造、燈光照明提升、公共藝術裝置等品質提升工程,營造出自然、生態(tài)、開闊、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效果,成為廣州老城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黃埔區(qū)香雪大道橋下空間以梅花為主題,在橋梁涂裝、地面鋪裝、圍蔽裝飾等改造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香韻元素,展示地區(qū)文化特色,提升周邊景觀環(huán)境品質。

專家聲音

因量大面廣,改造要因類施策

“廣州的這類空間比較多,問題相對而言較為突出。探討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比A南城市研究會創(chuàng)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廣州的消極空間包括橋底、城中村、老舊小區(qū)、舊廠房、老交通設施等。這些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較大,因而改造提升非常迫切。然而,改造這些空間本身除了投入必要的財力、物力外,還牽涉到多方利益、產(chǎn)權等問題,所以在改造時,除了政策、資金的必要支持,還需要協(xié)調解決一些社會問題,難度比較高。

在他看來,消極空間的改造要分幾種情況,包括有資金、有重點項目的全面改造,微改造以及“部分拆除+微改造”的形式。其中,全面改造要有政府的支持;微改造的使用則較為常見、廣泛,比如橋下空間原先雜草叢生,空間又比較大,適合美化設計后,盤活改造成活動場地等。

胡剛認為,廣州消極空間種類多,改造空間大,建議因類施策采取合適的方式加以改造,“近幾年的改造效果比較明顯,但存在量大面廣的問題,仍需久久為功?!?/p>

未來城市規(guī)劃更新將更精細化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執(zhí)行總建筑師馮果川表示,橋下空間的改造,實際上是對土地的復合利用。

那么,城市建設中為何會有閑置土地資源?馮果川城市規(guī)劃的角度分析說,以前的城市規(guī)劃是粗線條、大尺度的規(guī)劃,比如一個城市修建一條大道,希望足夠壯觀,不僅僅有寬闊的道路,還有漂亮的景觀帶,道路兩旁的建筑距離相當遠?!叭缃耠S著觀念的轉變,土地資源更為金貴,自然空間資源需要高效利用,大家意識到原先的空間被浪費了,之前未被注意的‘邊角料’,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彼f。

馮果川認為,城市的規(guī)劃更新正從粗放走向精細,“以前城市規(guī)劃圖的比例是1:10000、1:5000、1:1000,而現(xiàn)在我們是用1:100、1:50的比例尺來看待我們的城市。城市規(guī)劃的‘顆粒度’細化了,很多細枝末節(jié)才能被注意到。未來,這個比例尺可能會達到1:1的比例,我們的城市治理將更加精細化。”

他山之石

盤活“邊角料” 這些城市這樣干

立交橋下、閑置街角、樓宇天臺……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被遺忘的角落”。隨著城市發(fā)展進入存量時代,盤活這些“邊角料”大有可為。特別是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眾多,土地開發(fā)接近飽和,推動這些消極空間變成生活休閑的新空間,在更多存量土地中尋求變量,成為衡量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尺。

新快報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近年來各地在盤活消極空間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各具特色。例如,北京發(fā)布《北京市橋下空間利用設計導則》,指導立交橋、匝道橋、跨線橋等5類橋梁,結合市民需求“一橋一策”設計新空間。成都印發(fā)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間打造“金角銀邊”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以橋下空間、街旁空間等7類剩余空間為重點,分批次打造600個示范點位。合肥提出系統(tǒng)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努力把零碎閑置的“邊角余料”變成“金角銀邊”。深圳發(fā)布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設計導則,多元化探索城市空間的立體復合使用,凸顯深圳高密緊湊的城市空間特色。

采寫:新快報記者 黃聞禹 陳慕媛

攝影:新快報記者 龔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