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86版西游記中,如來封八戒為凈壇使者后,八戒不高興,佛祖解釋說:“八戒你食腸寬大,叫你凈壇,乃是美差??!”八戒聽后十分高興,說佛爺爺向著他,感謝不盡!

而事實上,原著卻并非如此,前半截是對的,八戒聽到自己被封為凈壇使者后,心中不滿就嚷:“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這一反問,顯示了八戒對佛祖封賞的不滿,如來說八戒口壯身慵,食腸寬大,還說四大部洲敬仰佛教、辦佛事的特別多,凈壇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可是后半截就不對了。

如來這個回答實際不僅僅是解釋,還帶有教訓(xùn)的口氣,你豬八戒怎么敢對封賞叫囂不滿?而且,如來也不給八戒反應(yīng)的機(jī)會,就很快叫沙悟凈,用下一輪的封賞堵住了八戒的嘴。

也就是說,在原著中,八戒根本沒有感謝這個封賞,反倒是心里存在著諸多的不滿,這是為什么呢?西游記師徒四人,只有唐僧和八戒是輪回轉(zhuǎn)世的,也因此,唐僧和八戒身上的人性特征最為明顯——膽小怕事,貪吃易餓。

尤其是八戒,把食和色的人性根本體現(xiàn)分淋漓盡致!一路上,這倆人同病相憐,同餓同困,關(guān)系最近。但是,唐僧和八戒還是有很大不同,唐僧是少食多餐,不一會就餓,真的開飯又吃不了多少,豬八戒卻是個馕糠的夯貨,不論好歹都能大吃特吃,能達(dá)到吃令智昏的地步,一路上因為吃不知上了多少當(dāng)。

按說這個以吃為最大享受、最大嗜好的八戒,作凈壇使者確實是人盡其才,可為什么他不高興呢?因為這是如來設(shè)的一個巨大的坑,看似誘人,實則無味的很。原著第九十九回:師徒取經(jīng)回至通天河,陳清擺齋款待,三藏脫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間之食,孫大圣自來不食煙火食,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筷。看到這情景,悟空也納悶了,問了八戒,八戒這么說:“不知怎么,脾胃一時就弱了。

”從對唐僧不思飲食的解釋來看,這個理由八戒也是適用的,極大的可能也是脫了凡胎。因為取經(jīng)脫胎換骨,原有的人性欲望幾乎沒有了,沒了人性,吃也就不多想了,更提不上樂趣了!八戒一直渴望安家樂業(yè)、吃飽喝好,可是取得真經(jīng)后,反而連最享受的事情也享受不了了,這是怎樣的失落!而最大的問題在于,這一切是發(fā)生在封賞之前。

原著第一百回才封八戒為凈壇使者,此時他已然沒有吃貨的樂趣了,你卻給他一個大吃特吃的封賞,如果你是八戒,能感謝如來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