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為性知識科普,圖片和文章中的敏感詞,已做處理,無不良引導。)

結婚7年,不到50次性生活?數學不好的我,也能算出,一年不到7次,差不多兩月會有一次性生活。前三年生倆娃,幾乎沒有。即使全部集中在后面四年,一年也不到10次?

我又想起網友們常說的: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顯然這是一對“旱”的夫妻。

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性蕭條”。2018年,美國大西洋月刊率先刊登文章《性愛降級》指出這一現(xiàn)象。2019年我也針對這一現(xiàn)象寫了一篇文章:

那么5年過去了,我們是否也在經歷“性蕭條”呢?

2024年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一同發(fā)起的“中國人私生活質量調查”顯示:年輕一代的性活躍度在下降。只有大約一半的95后(1995年-2003年間出生)每周有不少于1-2次性生活,頻率低于80后和90初。

精力旺盛的95后在性生活活躍度方面,竟然比80后甚至70后低,這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在1970年—1994年有配偶的男女中,過去一年沒有性生活的比例在6%-9%,到了95后,同樣有配偶的情況下,過去一年卻沒有性生活的男女比例達到14.6%和10.1%,其中高學歷人群的性生活甚至更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相當大比例的中國年輕人處于無性婚姻/關系中?!闭{查發(fā)起人之一、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說。

目前專家們普遍預估中國無性婚姻的比例約為30%左右。一對健康的夫妻他們每月的性生活頻率少于等于1次,即可判定為無性婚姻。

然而一般來說,健康的夫妻良好的性生活頻率應該在每周1-3次,是相對符合人們身心健康與親密關系的需要。但顯然,這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夫妻來說并不容易。

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有兩個原因。

1,身體被掏空,連擁抱都像搬磚

性欲下降,性生活頻率下降,不得不談現(xiàn)代年輕人工作生活的壓力,996的快節(jié)奏,以及房貸車貸的壓力。臨床醫(yī)學研究揭示,慢性壓力應激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軸)的抑制具有劑量效應。

夫妻關系中,“累了”就是最常見的表達,這個累的背后是身體的疲憊也是心理的壓力。

加班、熬夜、外賣三件套,正在摧毀年輕人的身體密碼。一位女性苦笑:"他現(xiàn)在碰我,我滿腦子都是房貸和孩子的補習費。"當生存壓力榨干最后一絲精力,床笫之事自然成了奢侈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不得不說男性的勃起能力正在下降。我們收到越來越多的投稿,抱怨老公不行的。比如:

此前有媒體曾報道《健康中國 幸福時代藍皮書》顯示,中國大陸男性ED總體患病率高達49.69%,ED正影響著近一半的中國男性。不僅如此,該藍皮書數據表明,30歲以下中國大陸年輕人有20.85%受此困擾,并且ED年輕化趨勢還在增長。

男人在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中,沒時間運動,加班,熬夜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狀態(tài)要知道:男性的勃起不好的現(xiàn)狀會讓他們回避性生活,因為只有回避他們才能不去面對他們的不行!久而久之無性婚姻就不足為奇了。

2:心里結了冰,開口就怕雪崩。

看投稿的夫妻溝通性需求,你就會感受到,好像大家都有想法,但就是沒辦法彼此滿足,原因是什么呢?

復旦大學婚姻研究實驗室追蹤500對夫妻發(fā)現(xiàn):65%的無性婚姻始于"非暴力沉默"——那些未被妥善處理的育兒分歧、財務矛盾、婆媳沖突,最終都會轉化為身體的距離。

那些未被消化的情緒矛盾都是無性伴侶之間的一堵高墻,好不容易開口說:我想要。但伴侶卻毫無心情,他的潛意識還沉浸在那些矛盾沖突之中。明天再說吧。

性變成了,明日富民明日,明日何其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次回避的對話,不被滿足的需要和欲望都是情感賬戶的透支,每句咽下的委屈都在為身體筑墻。

就像投稿的兩個人,鼓起勇氣想要來一次,但是談不到一起去,最后不歡而散。很多時候,無性婚姻等于沒有有效溝通的伴侶,明明都有性需求的兩個人卻無法滿足彼此的核心原因是,兩個人無法真正的溝通。

無性婚姻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性,而是失去了說『我想要』的勇氣,和聽『我累了』的耐心。

伴侶間良好的性溝通,是打破無性婚姻困境的關鍵鑰匙!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與伴侶就這些問題進行溝通,你可以借助我們?yōu)槟阏淼?strong>《性溝通指南》PDF版,這份資料中把性溝通的每一步怎么做都為你做了詳細的指南,你只需照做就能有不錯的效果。

在本公眾號后臺回復【性溝通】,即可免費領取這份資料!

這是我們能做的一點微薄的工作,但要打破這個“無性婚姻”的循環(huán),需要在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意識到性的滿足和快樂對于你們來說都是重要的事情,大家要共同面對和解決。

大家覺得性在親密關系中重要嗎?這題你怎么看,題主也很期待大家的看法?那些擁有性福生活的朋友,你們有怎么做到“澇的澇死”?請在評論區(qū)留言,讓我們一起學習進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