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趙玉華,今年62歲,退休前是小城市一家國營紡織廠的會計,屬于中專畢業(yè),在我們那個年代也算是不錯了。
工作了大半輩子,五十六歲那年正式退休,如今每月有五千塊退休金,雖說不算多,但自己一個人生活,也夠花。
我老伴兒走得早,兒子趙磊是我一手拉扯大的。

從小我就對他格外寵愛,什么都順著他。
兒子沒讓我失望,雖然學(xué)習(xí)一般,但人還算踏實,后來找了份安穩(wěn)的工作,在城里站住了腳。
結(jié)婚那年,我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幫他付了首付買了房,又借了一部分給他裝修。

兒媳叫王倩,是個看著挺會來事的姑娘,結(jié)婚那會兒對我也挺客氣,端茶倒水不說,還常在街坊鄰里面前夸我“媽就是媽,什么事都為我們著想”。
我聽了心里甜滋滋的,想著自己一個人也沒什么牽掛,干脆每月從退休金里拿出四千給他們小兩口,還房貸、養(yǎng)孩子,說是幫襯,其實是我心甘情愿。
但事情,似乎從一次在菜市場碰到親家母之后,悄悄起了變化。

02
那天是個周五,天氣涼爽,我拎著個菜籃子去市場買菜。剛走到賣雞蛋的攤位,就聽見有人喊我:“趙姐,這么巧!”
我一抬頭,是王倩她媽,親家母李阿姨。她穿得挺講究,化了妝,手上還拎著個名牌包,一看就不像是我認識的那個在農(nóng)村種了一輩子地的婦女。
“哎呀,李姐,你今兒怎么也來買菜了?”

李阿姨一笑,語氣里透著幾分得意:“我啊,這幾天住在倩倩家,幫她帶孩子。你不知道,咱倩倩現(xiàn)在多孝順,她每月都給我兩千塊零花錢,說是讓我在城里也過點好日子?!?/p>
我愣了一下,“她給你兩千?”
“是啊,”李阿姨點點頭,“她說她自己工資低,趙磊工資也不高,但你每月給他們四千,日子還算過得去。她說你那邊她也不好意思多拿,就每月給我點意思意思。我說別給,結(jié)果她還不樂意?!?/p>
那一刻,我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臉上強擠著笑,心里卻翻江倒海。
我每月給他們四千,自己留一千,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連一個新衣服都舍不得買。他們倒好,拿我給的錢去孝敬親家母?我不是不愿意他們孝順老人,可我覺得, 這孝順的前提,不該是犧牲我這個親媽的生活質(zhì)量。
我回到家后,心里一直不得勁。晚上想了半宿,決定第二天找兒子談?wù)劇?/p>
“磊啊,”我那天早上給他打電話,“你中午回來一趟,媽想跟你說點事?!?/p>
中午他回來了,王倩沒來,帶著孫子。
“媽,怎么了?”他一邊逗著孩子一邊問。
我猶豫了一下,把昨天在菜市場遇到李阿姨的事說了。他聽完,臉色有點尷尬。
“媽,倩倩她……她也沒別的意思,就是想著她媽年紀大了,在老家也挺孤單,帶過來幫忙帶孩子,也得給點?!?/p>
“那你們有沒有想過我?”我聲音有點哽咽,“我一個月五千塊,給你們四千,我自己連水果都舍不得買。你們拿著我的錢去孝敬她媽,那我算什么?”
趙磊低著頭,不敢看我。我看著他,心里一陣酸楚。
后來那幾天,我試著減少給他們的錢,從四千變成三千,結(jié)果王倩打來電話了。
“媽,怎么這個月少了一千???我們房貸還得交,孩子奶粉錢也緊張……”
我說:“你不是說你工資不高嗎?那你每月還給你媽兩千干嘛?”
她在電話那頭停了一會兒,語氣馬上變了:“媽,我是想著她來幫我們帶孩子,給點也是應(yīng)該的。你不會真計較這個吧?”
我沒再說話。 那一刻我意識到,在他們心里,我給他們錢是理所當(dāng)然的,而他們對我,卻從未想過要回報哪怕一點點。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買了幾件新衣服,和鄰居老姐妹一起去跳廣場舞,也偶爾跟旅行團出去散散心。錢不多,但花在自己身上,心里踏實。
趙磊和王倩開始抱怨,說我變了。說我不再支持他們,不像以前那么“顧家”了。
我笑笑沒說話。是啊,我是變了,變得不再一味付出,變得開始為自己活。
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春節(jié)的時候,他們帶著孩子回來了。我包了紅包,給孫子五百塊。王倩一臉不高興,趙磊在一旁打圓場:“媽,你今年怎么這么???”
我看著他們,輕輕說:“人老了,得留點錢給自己養(yǎng)老。你們也成家立業(yè)了,媽幫了你們這么多年,也該歇歇了?!?/p>
王倩沒吭聲,趙磊低著頭,一言不發(fā)。
那頓年夜飯,吃得有些沉默。
飯后,李阿姨來了,笑著和我打招呼。我也笑著點頭,但心里早已明白, 這場關(guān)于“誰該為誰付出”的游戲,我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出牌的人。
03
現(xiàn)在,我每月給自己定個預(yù)算——生活費兩千,娛樂一千,剩下的兩千存起來。兒子偶爾還會打電話來試探:“媽,最近手頭緊……”我還是會幫,但不再是每月固定地給。
我也開始試著給自己設(shè)界限,不再對他們的生活負責(zé)到底。 我是他們的母親,但不是提款機。
有時候,我會一個人在陽臺上曬太陽,聽著樓下孩子們的笑聲,想著自己這一生的起起落落。 人到晚年,最大的幸福,不是兒孫滿堂,而是自己活得明白。
那天在菜市場遇到李阿姨,是個偶然,但也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清了很多。
我不怨兒媳,也不怪兒子,只是,我終于學(xué)會了:善良要有尺度,愛也要有底線。
愿所有像我一樣的母親,晚年都能為自己而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