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少媒體和知識分子常年自帶優(yōu)越濾鏡:文明古國、民主燈塔,瞧不上“東方紅”式的發(fā)展。
可2019年,張維為教授實地跑了趟新德里,剛下飛機就遇上500指數(shù)的霧霾,連小學生都被迫停課,政客們倒是“請假如?!?。
張教授回國后一句點破真相:“印度至少落后中國40年,這已經是給面子的說法了。
到底差在哪兒?咱們攤開細節(jié)說。
開個會還得看天氣?——新德里的500微克現(xiàn)場
2019年11月18日,張維為教授率調研團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

此行是“新興國家城市治理比較”課題的一部分,首站選擇印度,是因其“民主樣本”地位長年為西方熱推。
張維為剛一落地,迎接團隊的不是鮮花和寒暄,而是爆表的PM2.5濃度:超500微克/立方米。

根據印度國家污染控制委員會的數(shù)據,500微克已屬“危害級別”,對所有人群造成嚴重健康風險。
當天新德里政府建議全市學校停課,室外施工停工,公共交通暫停。空氣質量指數(shù)發(fā)布在政務網站首頁,“有條件的盡量勿出門”。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議會原定召開空氣污染專題會議。但29位議員中,實際出席者不足一半,25人“請假”缺席,會議臨時取消。
張維為隨即向隨行記者指出,這一過程“不是管理能力問題,而是制度結構性缺陷的現(xiàn)場演示”。

在中國,治理空氣污染已作為國家戰(zhàn)略推進多年。
2013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到2021年已下降至33微克,下降幅度超63%。

京津冀一體化治理體系中,環(huán)保督查、產業(yè)搬遷、能源結構調整等手段同步啟動。張維為指出:“制度就是能力的反射面”。
張維為隨后在新德里街頭走訪,從市政綠化、垃圾處理、排水系統(tǒng)等維度觀察,形成第一印象:“一個非洲國家外殼里嵌入一個英國殖民制度的芯片,運行起來全是誤差。”

他指出,治理效率不由技術決定,而由制度組織能力決定。
2019年中國同期舉辦第二屆“城市群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論壇,京滬穗深四城代表展示城市數(shù)字治理平臺,覆蓋范圍從交通到社會治安,再到污染源監(jiān)測、社區(qū)人口動態(tài)管理,形成一體化城市大腦。

反觀新德里,張維為認為“甚至連最基礎的跨部門響應機制都不具備”。
這不是貧富差距,是治理斷層
2008年,張維為首次訪問新德里。彼時的印度,剛剛完成“國家門戶計劃”,在首都東南方向開建IGI國際機場。

時隔11年后的2019年,張再次踏訪此地,用“某些地方變了,但關鍵地方原地踏步”來總結變化。
最直接的感受來自“空間對撞”:總統(tǒng)府門口圍墻內鮮花盛放,草坪修剪如畫;圍墻外不遠處,是大片鐵皮房搭建的貧民區(qū)。
張維為指出,這種“物理意義上的分裂”象征著治理能力的分層化:“能管的地方很規(guī)整,管不了的就全交給天意。”
數(shù)據是最明確的刻度尺。
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印度為67歲;中國嬰兒死亡率為7‰,印度為30‰。

而這背后的醫(yī)療服務、飲水普及、營養(yǎng)狀況,都與城市治理能力高度相關。
交通是另一個“能看不能用”的系統(tǒng)。根據隨行記錄:新德里紅綠燈遵守率不到40%,人車混行常態(tài)化。

城市環(huán)線缺乏統(tǒng)一交警指揮,車道邊設“臨時攤位”占道經營普遍存在。張維為形容:“不是沒有規(guī)則,而是每條規(guī)則都沒人執(zhí)行。”
中國對基礎設施投入采取“國家統(tǒng)籌、財政配套、政府監(jiān)督”三位一體機制。2013—2019年間,中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率從77%升至9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突破98%,城市公交站點覆蓋率達99%。

張維為指出:“不僅干得多,而且干得快?!?/p>
他在考察后提出:“治理的根本問題不在資金,而在調度;不在設備,而在組織。”印度的財政預算雖也用于公共服務,但使用效率和項目覆蓋面極低。即便是衛(wèi)生間建設這樣的基礎指標,也因制度分層與執(zhí)行斷層難以普及。
地圖和夢都很大,GDP差得更大
2020年,張維為在《這就是中國》第45期中提出一個差距模型:“2、5、10、不可比”。

這組數(shù)據清晰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64億噸,印度為2.95億噸;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為31.5萬億元,印度為6.07萬億;中國人均壽命為77歲,印度為67歲;至于基礎設施,根本不在同一維度。

這一模型背后,是兩種發(fā)展路徑的系統(tǒng)性分流。
從1980年起,中印人均GDP差距為1美元,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為印度的4.78倍。張維為指出:“制度決定路徑,路徑決定結果。”

但印度媒體與部分知識界人士依舊將中國視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并在諸如“一帶一路”、RCEP等多邊平臺上刻意“對標”。
張維為認為,這種認知反而阻礙了印度對現(xiàn)實差距的精準判斷。
在外交戰(zhàn)略上,中國以“發(fā)展優(yōu)先、互聯(lián)互通、項目落地”為邏輯推進區(qū)域合作。截至2020年,中國在南亞周邊國家推動港口、電網、公路、信息通信等項目超過150項。

印度同期推動的國際基礎設施項目不足50項,且多為貸款形式,落地率偏低。
中國的“走出去”戰(zhàn)略重在“合作空間”,而非“對抗邊界”。印度則在地緣策略上易陷“安全焦慮”,對自身發(fā)展需求重視不足。

張維為指出:“國家戰(zhàn)略最終要服務人民福祉,否則就是地圖上的幻想圖?!?/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