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3歲的鄒家華與親鄒韜奮、母親沈粹縝在重慶衡舍。鄒韜奮注重培養(yǎng)子女的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鄒韜奮常帶兒子觀察上海弄堂里的人力車夫、報童的生活,教導他“書本外的社會也是老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鄒韜奮創(chuàng)辦《生活》周刊期間,鄒家華偶爾幫忙整理讀者來信(盡管年齡尚?。赣H以此讓他感受“文字背后的民生疾苦”。鄒韜奮流亡期間堅持寫日記,記錄時局思考。他曾對鄒家華說:“這些文字將來或許能告訴你,我們?yōu)楹味鴳?zhàn)?!?/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鄒韜奮雖為文化界名人,但要求子女樸素生活。鄒家華回憶,父親從不允許他們以“名人之后”自居,甚至要求“乘電車上學,與普通學生一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4年,44歲的鄒韜奮英年早逝,鄒家華當時僅18歲,許多家庭教育細節(jié)由母親沈粹縝延續(xù)。沈粹縝常以丈夫的愛國精神鼓勵孩子們:“你們父親的路,是光明之路?!?/p>
熱門跟貼